建文帝下落之謎_建文帝朱允炆介紹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建文帝下落之謎,希望能幫到你。

  建文帝下落之謎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與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朱允炆登基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經過四年的削藩拉鋸戰,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最後,朱棣謀權奪位。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民間對此說法不一。

  《太宗實錄》中說朱允炆在燕王進入金川門後,雖然想出來迎接燕王,但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隨後不得已下令焚宮。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朱允炆為自殺,但是,《太宗實錄》曾被朱棣前後修改三次,因此,這份記載的真實性被很多人懷疑。

  而另一種被大多數人所相信的說法便是:建文帝知道金川門失守,燕軍破城後,想一死了之,但是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建文帝看到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名字。

  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後來隨一位僧人而去,入觀為僧。隨著史學家的不斷研究,認為建文帝出亡而非自殺的人越來越多。

  而《明史》中說到,朱棣得不到確切訊息,故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一直到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晚上,胡濙匆忙趕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成祖朱棣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史學家認為胡濙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訊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眾多的史料雖未有統一而直接的表明建文帝的去向,但從各種記載中不難看出,建文帝當時可能真的是逃出宮中,後埋名於市井,未曾復國,而不是***與宮內。

  建文帝朱允炆介紹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諡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