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當代大學生活的散文

  大學,是我們人生的另一個新起點,是真正意義的大學,是每個幸運的大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淺談大學生活

  進入大學後,面對陌生的校園,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生活習慣等,大學新生原來已形成的心理定勢受到衝擊。我們只有在新環境中逐步建立新的心理結構,達到新的心理平衡,才能開始真正的大學生活。

  首先,對於我們學校的大部分大學新生來說,集體生活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從在家時的一個人獨處一室到與多個互不相識的人一室同住,必然出現一些不習慣,不安的情緒。許多大學女生在床頭拉起布簾,實質上是用以掩飾心理的不安與恐懼。而我來自偏僻的農村,這種幾人一室甚至幾十人一室的生活對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我小學就住過一段時間校,初中更是幾十人一個窯洞共同生活,高中是縣裡的重點高中,條件還算不錯,八人一室。

  如今六人一室,當然只有驚喜,那還有抱怨和不適應之談。其次,大學新生不得不接受生活自理的考驗。新生入學報到,絕大多數學生的行李都是家長幫忙整理的,家長一走,學生就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開始新生活。再次是學習的不適應。大學與中學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都不同,進入大學,第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沒有了同桌這種生物的存在,也沒有了固定的教室。也沒有了天天督促你學習的那幫可敬的師長,這種變化給了我們很多自由。而且進入大學我們將面對更多的挑戰,跟多的誘惑,如何能做到寵辱不驚,這就需要我們去克服各種心理障礙來適應。

  當我們完成了第一學期生活變更的過渡後,基本上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建立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同學之間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情緒情感基本穩定,新的心理平衡已初步建立,各方面的關係已趨於成熟,穩定。

  隨著教學進度的深入,專業課程的比例增大,人際互動與競爭日趨激烈。學習,生活節奏加快,我們的緊迫感增強,學業和前途帶來的心理壓力加大。學校的教學方式使他們感到比高中時有更多的學習自由度。

  對於部分不懂珍惜和科學安排時間的學生,產生“太多的自由時間,讓我不知所措”的錯覺。於是遊戲便成了他們打發時間的利器。整天除了睡就是玩,毫無追求,毫無目標。同時,本階段也是戀愛的“高發期”,很多學生開始有針對性的結交異性朋友,在衣著打扮上有所講究,交友方面的花費也明顯增加,但多數人還是一心一意的讀書。

  這一階段我們會遇到許多鍛鍊的機會,有克服困難的喜悅,也有遇到難題的困惑。多數學生正是經過了種種磨練成長起來的。這一階段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逐步確定的時期,也是進一步接觸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個人前途及戀愛婚姻等複雜問題的時期。

  我們大多數人仍未形成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結構,自我意識還不太成熟。因此,我們說大學生心理髮展處在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重要階段。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形象地將之比喻為人生的“第二次斷乳”。

  我們以前常說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高考落榜則意味著你的人生的終結,然而我更相信大學才是人生的中轉站。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對於我校大多數同學來說,大學才是他們獨立生活,自立自強的第一步。

  其次大學階段是我們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熟並完善的重要階段,這將是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一次歷練。第三大學生活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步入社會,瞭解外面世界的開始,首先每個班的同學都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不同的國家,然而這將是你有機會接觸不同地區文化、生活和不同價值觀的起點,所以這是機遇。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學有所成,萬事如意!

  :大學校園那間教室

  大學畢業十年後的署期,他隨同班同學回母校聚會,看母校十年後的變遷、看母校十年後的新姿;聆聽十年前自己四年大學青春的呼喚,尋找十年前自己四年大學生活奮鬥的足跡;看望老師、會見同窗好友,敘師生情、同學誼。

  歡聲、笑語留在了同班同學學習生活過的班級教室、宿舍、圖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運動場、演藝廳、桃李樹下、柚子林裡、人行道旁,盪漾在母校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喜慶、快樂的表情堆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在每一個人的心裡留下難忘、甜蜜的記憶……

  他最難忘的是,伴隨著自己四年大學生活的班級的那間教室——母校第一教學樓303教室,一間擁有80個座位的普通教室;因為,那間班級教室裡,演繹著他太多的傳奇、留下了他太多難忘的回憶……

  那間班級教室裡,有他用了四年的那張桌子、坐了四年的那張椅子。至今,他清晰地記得,大學入學的第一天晚上,在那間班級教室裡班主任召集全班同學開的第一次班會上,按學號劃分了學習小組、排定了每同學的座位、宣佈了班委會的組成人員和班級管理紀律……

  他的學號是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年級的第1號,理所當然的被安排在了班級教室第一排的第一張桌子、第一張椅子上;同時,又被班主任“任命”為班級的第一任班長,頓時,就感到肩上擔子份量、同學的信任、班主任的重視……

  至今,他清晰地記得,畢業典禮後,自己獨自一個人又來到那間班級教室裡,深情地撫摸著陪他度過大學四年的桌子、椅子,勾起了自己在這張桌子、這張椅子上聆聽老師講課、與同學探討問題、認真細緻書寫課外作業、專心致志撰寫學術論文與創作文學作品的那一次次、一幕幕、一回回難忘的記憶……

  那間班級教室裡,有他作為班長施政的傳奇。他精心設計、培育班級的集體形象——團結、文明、一流、活力、朝氣。他以身作則,帶頭上好每一節課、高質量完成每一次課外作業,特別是在上全校性公選課時候,要求在全班每一個同學敢於亮明自己的班級名稱、姓名於學號,公開接受老師、同學的監督和評議;他以身作則,帶頭全身心投入每一項比賽、每一項活動,文明禮貌、虛心學習,勇於拼搏、積極創新,敢於摘取桂冠、金榜名題。

  他以身作則,帶頭組織、參與各項公益、社會實踐活動,不怕髒、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樂意為師生員工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班上每一個同學服務不遲疑;他以身作則,精心策劃班級牆報、黑板報,講文明、樹新風,傳播正能量、弘揚正氣;他以身作則,虛心聽取班級每一個同學對班級工作的意見、建議,認真貫徹班主任老師對班級工作的指示,團結帶領全班同學爭創學校、全省優秀班集體……

  那間班級教室裡,有他勤奮學習的身影。他坐在自己那張桌子前、那張椅子上上課,如飢似渴地聽老師講課、記筆記,生怕自己的思維跟不上老師老師的思考,生怕漏了老師講課的重點、要點,全神貫注地讓自己的思緒隨著老師的思路升騰;他坐在自己那張桌子前、那張椅子上看書,讀書筆記作了一本又一本,資料卡片做了一張又一張,在專業學習的園地裡勤耘耕。

  他坐在自己那張桌子前、那張椅子上與同學探討問題,虛心學習別人思考問題的立場、方法,把認識、分析事物的水平提升;他坐在自己那張桌子前、那張椅子上撰寫學術論文,嘗試著創作詩歌、散文、小說、電影劇本等多種文學作品,細心思考其藝術的架構、語言的措辭、表達的路徑……

  那間班級教室裡,有他用了四年的桌子、坐了四年椅子,有他作為班長施政的傳奇,有他勤奮學習的身影;有他青春的呼喚、有他不倔的奮鬥、有他的同學誼、有他的師生情……

  :大學生活感受

  人際關係

  在大學生活期間,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學好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如果人際關係處理得當,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可以在心情舒暢的情況下輕鬆度過自己的大學時光。如果人際關係處理的不夠恰當,往往會給學習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甚至影響健康性格的形成。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在順境中長大的獨生子女。在中小學時期,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家長的關愛,老師的呵護,同學的羨慕,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升入大學以後,遠離家鄉,性格依舊,受點挫折在所難免。大學生一方面涉世不深、缺乏人際交往經驗,另一方面社會又是複雜的。一部分大學生既有與同學交往的願望,卻又不知如何溝通,很難與人成為知心朋友;有的則因性格原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衝突;有了矛盾又不知怎樣化解矛盾和解決矛盾,往往使矛盾升級;由於同學之間正常溝通較少,又容易引發隔膜、誤解與猜疑。這一切對於身心發育處於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講,極其不利。久而久之,妨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甚至性格發生扭曲。

  當遇到挫折或磨難的時候,雖然會使人沮喪或不愉快,但應該正確對待。挫折和磨難可以鍛煉出堅強健康的性格,對性格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在挫折和磨難面前一蹶不振,那是十分不可取的。因為在挫折和磨難中接受的教訓要比在順境中獲得的經驗要深刻的多。這對學會人際交往,對融於學校、融於社會也是必需的。

  大學生應該怎樣做人,怎樣成為有用的人?這首先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性格各異,大學生要有容人的雅量。要嚴於律己,寬厚待人。不念人惡,不責人過。大學生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胸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信,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豁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

  貧困生

  在大學校園裡,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為了完成學業,肩負著家鄉父老的熱切期望,他們比其他大學生面臨更大的壓力。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大體上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積極進取型。“窮則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類同學的素質較高,性格開朗,自尊自強,在大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無論思想品質,還是學業成績,都是大學生中的佼佼者。

  另一種是消極封閉型。這類大學生不多,多數來自偏遠地區。在高中階段他們無疑是優秀的,進入大學之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在高中時期的學業優勢已蕩然無存,而面臨的是一種學習成績一般甚至降為差等生的嚴峻局面,心中充滿失落感。由於家庭的貧困,自我保護心理比較嚴重,導致他們自我封閉,性格沉默孤傲,不願與人交談,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對周圍的評價、對與己有關的事情比較敏感和偏激,總感覺自己處於被屈辱的地位。恥於承認貧困的心態,甚至不願接受困難資助。他們的自尊與自卑共存,既理智又偏激。個別學生的心理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情緒波動較大,對挫折的忍耐性較差,容易走極端。

  對這類大學生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誤區。以誠摯的關懷和熱忱的感情去感染他們,使其思想認識得到昇華。以往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好傳統應發揚光大,應與貧困生交知心朋友,學生之間應有和諧友好的氣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啟迪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學校應創造條件讓貧困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收入相對穩定的勤工助學活動,使他們能籌足學費、生活費,解除後顧之憂,完成大學學業。這要比直接給予助學資金的效果好得多。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他們有一種自食其力的自豪感,壓抑的心靈會得到舒展,同時也增強了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學校在給予助學資金時,也不宜張揚,使他們保持應有的自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 。貧困生應調整心態,敞開心扉,加強人際交往,融於校園集體之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就業與創業

  大學生剛一踏進大學校門,可能就在考慮畢業以後的就業問題。同學之間也時常談論起這個問題。大學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這是個人問題,更是民生問題,關係著千家萬戶,關係著國家的和諧與穩定。

  現在的就業難主要是結構性就業難。不是沒有就業崗位,也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與就業崗位不能匹配。高校在發展定位、專業設定、課程確定等方面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缺乏針對性。在教學大綱的制定上,既應該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應該學以致用,加強實踐環節,鍛鍊實踐能力,使畢業生儘快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大學生也應該主動改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畢業後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身價值,這無可厚非,這也是成就事業的心理基礎。可國家每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有幾百萬,自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期望值不應過高。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鍊造就人。現在很多人仍然認為上了大學就有應該進大型國企。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有距離,這也是導致就業困難的一個原因。

  大學生創業意識還需培養和引導。這種意識應該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而逐漸形成。大學生創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好高騖遠。對於有志於創業的學子們來講,首次創業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因為在創業過程中得到的歷練與磨難是參加任何其他工作無法獲得的,也是書本上無論如何也是學不到的,這種歷練將會受益終生。

  毋庸諱言,女大學生的就業不容樂觀。她們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一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二是女性生育哺乳期的存在使得勞動時間出現間斷,這是部分用人單位出於本單位利益最大化考慮少招或者不招女性的主要原因2 。作為用人單位,也應該充分理解國家目前面臨的就業壓力,為國家排憂解難,勇敢地承擔起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願他們不負眾望,健康成長,成為將來建設國家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