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狀元怎麼學歷史的

  初入高中,發現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學習內容大不相同,想要學習好歷史還得要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高考狀元是怎麼學歷史的吧,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考狀元學歷史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考狀元學歷史的方法

  一、觀念轉變,早作準備

  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中考在去年才考歷史,而且作為綜合科來考,初中課時安排少,許多學校又缺乏專業教師,歷史在有的學校形同虛設。學生初上高中後,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願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屬新編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歷史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和高考改革帶來的結果。緣於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漸紮實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新教材,是擺在每一個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二、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新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中國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後,有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必須的。

  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②注重知識的聯絡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佔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絡。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絡,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並不等於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係明瞭、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給章節以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路,隨時可呼叫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第三,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高一學生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瞭然於胸。當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為他們指明瞭一個努力的方向。

  高考狀元學習計劃

  1.計劃要有明確的目的。

  或者說按照目的制定計劃。例如某人數學基礎較差,他就制定數學複習計劃,目的就在於加強數學基礎,提高教學成績。某人英語單詞記不牢,他就要制定一個目的在於掌握單詞的複習默寫計劃。計劃的目的是根據各人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的。

  2.要有學習內容和完成時間,也就是自己規定自己在某段時間內要做哪些事情。

  例如某人在自己的數學複習計劃中,規定自己在國慶長假中,把必修一數學的知識點全面複習一遍,於是他就要把複習的內容排成序列,假期的時間也排成序列,然後再把這兩個序列合成一張複習進度表。

  3.要想訂好計劃,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個人學習計劃應服從於學校、班級的大計劃。

  兩個計劃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時間安排上可能有矛盾,個人計劃活動時間只能在集體活動以外的時間安排。

  ***2***堅決保證常規學習時間,充分利用自由時間。

  常規學習時間主要用來完成老師當天佈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的新知識,在這部分時的內,由於任務驅使,一般同學基本上是能保證完成任務的,自由學習時間是指完成了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後所剩下的歸自己支配的學習時間。

  在自由學習時間內,一般可以做兩件事:補課和提高。補課,指彌補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提高,指深入鑽研,發展自己學習的優勢和特長。對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講,開始自由學習時間幾乎沒有或很少,以後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常規學習時間會逐漸減少,自由學習時間會逐漸增加。

  由於開始時自由學習時間比較少,同學們往往不容易抓住它,這也正是他們學習被動局面難以改變的原因。一旦抓住並體會到自由學習時間給學習帶來的好處,他們就會努力提高常規學習時間的效率,來增加自由學習時間,使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3***長計劃和短安排。

  由於實際的學習生活千變萬化,往往不好預測,所以長遠計劃不能訂得太具體,不可能這個月就把下個月每天干什麼全都列出來。但是,下個月在學習上應解決哪幾個主要問題,心中應當有數。而本月的第一個星期要解決什麼問題,第一個星期每天干什麼,就應當具體些。這樣安排以後,在每天學習時,心中就會明白今天的學習任務在學習全域性中的地位,有了具體的短安排,長遠計劃中的任務可以逐步得到實現;有了長遠計劃,又可以在完成具體學習任務時,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4***制定計劃要從實際出發。

  在制定汁劃時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情況。不少學生在制定計劃時滿腔熱情,往往忽略了實際情況,結果實行起來就感到緊張、困難。什麼是學習的實際呢?首先是自己的知識基礎。基礎好,就要拓寬加深進一步提高,基礎差,就要查漏補缺鞏固基礎。其次是自己的接受能力。能做到什麼程度就訂到什麼程度,任務不能太多,要求不可太高,應做到量力而行。第三是時間的實際。每個階段,能提供自由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應量時而訂。第四還要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而訂,很多學生個人學習計劃的“破產”,就是因為不瞭解老師教學進度的實際,而使自己安排的學習任務不是過緊就是過鬆,還會出現自己安排的學習內容和老師的教學內容相脫節的現象。

  ***5***計劃要留有餘地。

  計劃的活動內容和時間安排往往與後來的實際不完全吻合。例如,某個階段有的學科難度大,作業多,這樣計劃中的常規學習時間就會增加,而自由學習時間就會減少。計劃中的學習任務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時集體活動比計劃估計的多,佔用了較多的時間,也會影響學習計劃的落實等等。所以,為了保證計劃的實現,在訂計劃時必須留有餘地。否則,在實施過程中受到衝擊時,會因沒有辦法調整而使計劃落空。時間長了,就會對訂計劃的必要性產生懷疑而不訂計劃,成為無計劃行事了。

  ***6***經常對照,及時調整。

  計劃訂好之後,要貼在顯眼的地方,經常對照,檢查自己的執行情況。如果完成任務很輕鬆,餘地較大,可以考慮進度加快一點。如果沒有按計劃完成任務,要分析是什麼原因,對症下藥,採取措施。必要時可調整計劃,降低標準,減慢速度,使計劃切實可行,為學習服務。

  學習歷史的意義

  1以情感勵志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發展,離不開兩方面因素——智力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當今,非智力性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感恩意識、責任意識等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非智力性因素,與人的情感關係十分密切。情感可以勵志,歷史學科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毫不誇張地說,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方面,歷史是一個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寶藏。

  翻開史冊,多少歷史人物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用托爾斯泰的話來說,能起到“感情的傳染”作用。捨身取義的文天祥,“為天下人謀永福”痛別妻子的林覺民、清貧而偉大的方誌敏、家境貧寒靠自學成才的林肯、身殘志堅的羅斯福……

  這些真實感人的故事,在情感勵志方面會起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

  有一位老師在上“美國內戰”時,是這樣介紹林肯的:

  1816年,他的家人被趕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須撫養他們。

  1831年,經商失敗。

  1832年,競選州議員——但落選!

  1832年,丟了工作——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

  1833年,借錢經商,但年底破產,接著他花17年把債還清。

  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贏了!

  1836年,完全精神崩潰,臥病在床六個月。

  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失敗!

  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

  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次當選!

  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被拒絕!

  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

  1856年,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張。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再度落敗。

  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我相信,讀完這段歷史,林肯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一定會牢牢銘記在學生的心田,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薰陶,對學生的意志品質是一次極好的洗禮。歷史教育首先是一種情感的薰陶、心靈的耕種。

  2以思考啟迪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憶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

  我們知道,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獨特功能。英語可以用來交流,物理化學可以搞實驗,數學可以計算,我們的歷史學科能幹什麼呢?那些千百年前的陳芝麻爛穀子事,拿出來研究有什麼意義呢?

  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它的思考:反思前人的成敗得失,從思考中悟出智慧。

  我在講慶曆新政***范仲淹改革***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范仲淹為了整頓吏治,決定罷免不稱職的官員。當時,有人曾勸他:您這樣做,每罷免一個官員,是否知道就會有一家人跟著哭啊!范仲淹慨然回答:“一家人哭,總比一個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於是,大刀闊斧厲行改革。

  講完這個簡短的故事後,我提出問題: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這個做法呢?

  與我原先的料想一致,大部分同學高度肯定范仲淹以國家利益為重、敢於得罪權貴的高尚品質。

  隨後,我再追問:換一個角度看看,你還能看出什麼?

  在 我的啟發下,終於有同學提出:范仲淹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沒有做好善後工作的情況下,讓那些不稱職的官員下崗,那他們的家人就失去了生活來源。所 以,在沒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背景下,范仲淹進行激進的改革,是不夠穩妥的!那些在改革中失去生活保障的官員,必然會聯合起來與范仲淹為敵,打擊面過大、 過急的行為最終必將導致改革的失敗。

  我在課堂上,補充這個歷史故事的目的是深遠的。

  歷史對現實的啟迪意義,正在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今 年8月23日,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 今之變”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重視歷 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只有學習好歷史,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現實。

1.高中生如何學習歷史

2.各地高考狀元學習心得體會

3.高中學生應該怎麼學好歷史

4.關於高考狀元勵志故事

5.高三狀元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