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複習散文結構分析
散文結構分析是高考必考考點之一。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目標要求】
分析文章的結構一般是指劃分意義段***層次***以確定文章內容的表現次序。時間、空間、情感、事理邏輯等是主要的四種結構思路。
***1***從整體出發,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記敘文主要根據線索及時間、空間、情感等;散文則要把握其“神”;議論文則要把握“引——本——結”,“本”部分還要考慮其論證的思路;說明文則要依據說明的順序。
***2***明確各段落的意義,弄清各部分之間的聯絡,從而分清文章的層次。段落間的組合關係***相承、相關、相屬***是整理歸納的主要依據。
***3***在閱讀中找到始發句、歸結句、中心句,尤其是過渡句,對歸納有更為直接的幫助。
【網路透視】
1.從巨集觀上看:
承遞結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並列結構—分說一,分說二,分說三。
2.從微觀上看:
①記敘類:概述—記事—抒感
②描寫類:介紹描寫物件—主體描寫—小結抒情
③說明類:交待說明物件—闡釋說明—小結
④抒情類:寫物敘事—議論抒情
⑤議論:論點—闡釋—論據—分析—結論
給文章劃分層次,是把握文章思路脈絡的手段,是檢驗閱讀水平的一個尺度。如何劃分層次,要掌握層次劃分的“依據”。它可分為“外在依據”和“內在依據”。關於“外在依據”——語篇指示語,前面已有說明。而所謂“內在依據”,就是作者組織篇章的依據。“內在依據”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等次因素”,一類叫“序進因素”。所謂“等次”,就是“等級”,也就是文章內容或表述手段在文章中所佔的分量,所處的地位。根據等次因素組織篇章,一般會構成兩種組合關係,一種是並列關係,即各層之間是平等的、比並的關係,這可以是不同內容的並列,也可以是不同表述手段的並列;另一種是主從關係,像總說與分說、主腦與解說等等。再說“序進因素”,所謂“序進”,是指按一定順序向前推進。這“推進”的依據或者是一種邏輯事理,或者是時間變化,前者就構成邏輯推進關係,後者就構成順時演進關係。弄清作者組織篇章的依據,再利用語篇指示性語句,就可以研究文章的層次了。
不過,在層次劃分的操作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要抓住“第一依據”,劃準“第一層次”。作者組織篇章,常常綜合運用不同因素作依據;構成不同關係的、大小不同的層次。但他總有一個基本的依據,從而構成文章的基本層次,這就是所謂:“第一依據”和“第一層次”。如果抓不住這個“第二”,層次劃分就會弄錯了“輩分”,把大小不同的層次混淆起來。
二
1.散文的結構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要求圍繞一箇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一個方面到更多方面沿著一箇中心線索,把要表達的思想通過內容組織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個中心線索就是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分析散文的結構,先要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問題,進而把握散文的線索和材料安排的順序,對文章進行較深層次的概括分析。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按照一定的順序、重在放映過程的,叫做“縱向思路”。縱向思路又可以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感情變化過程或者是事物發展的順序***三種;“橫向思路”指的是圍繞一箇中心,多角度、多側面地分別加以敘寫。橫向思路通常分為總分式、對比式、交錯式三種。
2.歸納文意:是在分析文章結構思路的基礎上,劃分層次、歸納層意或者段意,有的是對文章主旨的概括。歸納文意是針對分析概括作品內容、主題而設的常見題型,可分為針對全文的整體歸納和針對段落的區域性歸納。涵蓋主題歸納概括、原因歸納概括、情感歸納概括等。散文內容方面因敘事、寫景等不同,歸納文意題的設定也各有側重:寫景狀物類一般從景和物的特點、寫作角度、作者情感等方面設題;敘事寫人類一般從事件的成因、經過等過程以及人物特徵等方面設題;哲理類多半在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上設題。不管題型如何設定,概括歸納都要按題幹要求,認真閱讀文字內容,感知文字特徵。然後求同舍異、分類整合。
【例一】***2011·北京高考***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後面的題目。
祁連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裡是黃塵瀰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裡紮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瞭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裡的依依垂柳、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
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繫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洌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
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脈層巒疊嶂,就投影在我們遊騁的深眸裡。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雲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於寧靜、明朗、淨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裡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澱,壓低了祁連山,塗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看雲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痴,曉夜神馳於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八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裡,也想著要去西王母那裡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徵,誇言寡實”,是後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並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化了。四十餘年的渴慕,今朝終於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歡把記憶中的有關故事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疊合。車過山丹河***即古弱水***時,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會西王母於酒泉南山。《淮南子》裡也有後羿過弱水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的記載。神話傳說彙集著一個民族關於遠古的一切記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情感、體驗以至行動的載體,深入地窺察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史前的發展軌跡。
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彷彿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嶺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髮飄灑的,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聖潔的神祇,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的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遊,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聖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徵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於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取材於王充閭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考點題***作者曾說:“雪”是《祁連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雪”是貫串全文的線索;“雪”化水匯成了河流,哺育著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孫;“雪”賦予祁連山以壯麗景觀,聖靈神韻,使人生親切之感;“雪”充當的是作者抒發思想感情和表達歷史感悟的載體;“雪”作為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於藝術感染力。
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的能力。要回答“雪”的重要作用,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答結構作用,顯然是作為線索貫串全文;再答內容作用,則是文中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生命情感的載體。
【例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書房的窗子
楊振聲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書房的窗子。說起窗子,那真是人類穴居之後一點靈機的閃耀才發明了它。它給你清風與明月,它給你晴日與碧空,它給你山光與水色,它給你安安靜靜地坐窗前,欣賞著宇宙的一切。一句話,它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雖是到處一樣,而窗子的方向,卻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獨喜歡北窗,那就全是光的問題了。說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歡強烈的光而喜歡清淡的光,不喜歡敞開的光而喜歡隱約的光,不喜歡直接的光而喜歡反射的光。就拿日光來說吧,我不愛中午的驕陽,而愛“晨光之熹微”與落日的古紅。縱使光度一樣,也覺得一片平原的光海,總不及山陰水曲間光線的隱翳,或枝葉扶疏的樹蔭下光波的流動。至於反光更比直光來得委婉,“殘夜水明樓”是那般的清虛可愛,而“明月照積雪”使你感到滿目清暉。
③不錯,特別是雪的反光。在太陽下是那樣霸道,而在月光下卻又這般溫柔。其實,雪的反光在陰陰天宇下,也蠻有風趣。特別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來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從紙窗透進滿室的虛白,便與平時不同,那白中透出銀色的清暉,溫潤而勻淨,使屋子裡平添一番恬靜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開那尚未睡醒的爐子,那屋裡頓然煦暖。然後再從容揭開窗簾一看,滿目皓潔,庭前的樹枝都壓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還是陰陰的,那就準知道這一天你的屋子會比平常更幽靜。
④至於拿月光與日光比,我當然更喜歡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隱藏,天宇是那般的素淨。現實的世界退縮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們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們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時,整個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更為空靈,更為生動;“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比之“枝頭春意”更富深情與幽思;而“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也比“水晶簾下看梳頭”更動人憐惜之情。
⑤這裡不只是光度的問題,而且是光度影響了態度。強烈的光使我們一切看得清楚,卻不必使我們想得明透;使我們有行動的愉悅,卻不必使我們有沉思的因緣;使我們像春草一般的向外發展,卻不能使我們像夜合一般的向內收斂。強光太使我們與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離。而一切文藝的創造,絕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攏,而是事物經過個性的熔冶、範鑄出來的作物。強烈的光與一切強有力的東西一樣,它壓迫我們的個性。
⑥以此,我便愛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強,固不必說,就是東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進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隱約,反射而不直接。說到反光,當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麼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帶古老的粉牆,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點微黃的顏色;假如可能,古牆上生幾片青翠的石斑。這牆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則逼窄,使人心狹;也不要太遠,太遠便不成為窗子屏風;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牆上的光輝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潤澤而淡白,不帶一分逼人的霸氣。這種清光絕不會侵凌你的幽靜,也不會擾亂你的遐思。
⑦假如,你嫌這樣的光太樸素了些,那你就在牆邊種上一行疏竹。有風,你可以欣賞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賞窗上迷離的竹影;有雨,它給你平添一番清悽;有雪,那素潔,那清勁,確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無月無風,無雨無雪,紅日半牆,竹蔭微動,掩映於你書桌上的清暉,泛出一片青翠,幾紋波痕,那般的生動而空靈。你書桌上滿寫著清新的詩句,你坐在那兒,縱使不讀書也“要得”。
***考點題***窗子在全文的結構中有什麼作用?試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條重要線索。②作者開篇寫窗子的功用,接著主要寫“我”喜歡北窗的理由,最後具體形象地描繪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行文、構思,可以先看標題、開頭和結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標題“書房的窗子”和題幹“窗子”自然有某種聯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與“窗子”有關,或是其延伸、或以其為思想源流的觸發點。因此,“窗子”就是“線索”。
1.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一般步驟:①粗讀全文,看這篇文章主要說了什麼事、談了什麼問題、抒發了什麼情,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②以段為單位仔細讀,把握段意,理清文章脈絡。③分析段落間的內在聯絡,劃分層次,進而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的結構。同時還可以藉助中心句、關鍵詞、過渡段、承遞性詞語、重複出現的關鍵詞語、文章標題幫助分析。
2.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首先應明確歸納的思維過程:①讀原文知大意;②審題幹明要求;③作分析明要點;④巧組織精概括。而最為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歸納,即掌握歸納的技巧。根據試題的不同要求和難度,常用的方法有:①摘取法。摘取段落中的主要詞語或句子。這些重要的詞語往往嵌在主要語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現在文章或段落的或首或尾或中間的位置。②合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往往不是一個方面,事實上語段也的確說了不止一個意思,依據要求,所表達的意思不能遺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有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分別摘取出來並組合在一起。③舍取法。一是需要歸納的內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題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點,如果主次不分,全盤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題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說的內容複雜,而命題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別,把所寫內容都概括進去,就是不合要求的。無論是何種情況,都要根據題幹要求,作出舍和取的決定。
【例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復活的麥子
羅春會
①所有的莊稼都是春種秋收,只有麥子,卻是秋播,夏收。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祕密?我並不想探尋究竟,只想它真是莊稼裡的另類。
②人的死亡是一種永恆,而植物的死亡卻是新生。就像麥子,它把自己快樂地埋葬在土地裡。深秋,麥田裡的芊芊新苗,是麥子重新開始走向生命的一個過程。這過程是殘酷的,它的殘酷是必須經過一個冬天的寒冷。春來,新生的麥苗是土地上最美麗的孩子:蔥綠的、歡鬧的、熱烈的麥苗緊緊擁抱著大地。春風飄過,麥苗成了麥子,像母親一樣懷孕了。直挺挺的麥稈上長著一個個飽滿得像孕婦一樣的肚子裡包裹著一個個有無數麥子的麥穗。走過麥田,那些與風親吻的麥子,那些與空氣擁抱的麥子,那些與自然親密相愛的麥子快樂地跳著集體舞,它們是在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們從沒想過,自己在整個生命過程裡所經歷的從埋葬、復活再歷寒冷以至成熟最後割殺都是為了被人類吞噬。但麥子從沒有向誰傾訴,似乎這就是它必然的歸宿,這就是麥子的思想。麥子的思想很簡單,人的思想很複雜。可我不知道是麥子主宰人,還是人在把握麥子。
③看著顆粒飽滿的麥子,我總把它想象成一個母親,只有母親的肚子裡才可以孕育一個孩子,沒有母親,就沒有人的生命。麥子的存在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麥子不斷地復活,才有人的不斷延續。我是吃麥子長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麥子做成的食物,沒有麥子,我不知道自己還喜歡用什麼來填飽腸胃。我常常想,是麥子在掌控著我的生命。麥子的死亡,是為了滿足我的生命;麥子復活,我的生命才復活。
④親愛的麥子!
⑤可我卻已經遠遠地離開了麥子!某些時候我甚至有些厭棄麥子,感覺到它的瑣碎和細微。麥子在滋潤我的腸胃的時候,我卻用自己的腸胃消化麥子的生命。可麥子並不仇視我,它繼續復活,繼續以自己來養活我,營養我,讓我活下去。他還為我的眼睛鋪展一卷龐大的風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後慷慨地走近我的腸胃裡,被我毫不客氣地消滅掉。
⑥我為自己的思想慚愧!甚至不能為麥子唱一支歌!
⑦冬天的冷在殘酷著麥子的生命,這或許是麥子復活必需的條件。我忘記時間、空間和地域,是不是對麥子的復活是一種無情的冷漠?因為我已經十多年沒有走進麥田,當我遠遠地看著麥田那些稠密洶湧的麥浪時,覺得它們就像長期勞作在土地上的農民。但我從沒有想到過它們和農民有什麼必然的聯絡。我在生活的過程中十分體恤農民的艱辛,我並不鄙視土地上的農民,我以一個醫者的視角探視他們的生命,我還以學者的心態俯視他們的人情。許多時候我只能以自己僅有的力量關心他們,即使一點點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確信自己無能力下確切的論語,無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體味。
⑧但我不得不承認是麥子的復活養育著我的生命,也在滋潤著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農民,沒有農民和麥子,我將會飢餓,將會因為飢餓而死去。
⑨一位哲人說:麥子是上帝在人間的化身,是來拯救人類的。可現在麥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麥子會不會變老呢?麥子老了,誰來哺育我們枯竭的心靈呢?麥子還能不斷復活嗎?
⑩我的視線又轉回到那一片在春風裡搖曳著同一姿容的麥子,它們在春光中平鋪成燦爛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剛才的疑惑。
***選自《散文百家》,有刪改***
***考點題***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參考答案:將麥子與其他莊稼作對比,暗示了麥子的不平凡:它的生命必將經歷嚴冬的洗禮;為下文點出主題“復活”作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答題時要注意:①理解語段的內涵,回答“是什麼”。②注意與前後句子段落的關係,回答“怎麼樣”。③開頭處的作用可參看前面的詩歌鑑賞部分解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