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總複習

  令同學們頭疼的文言文複習資料來了,只要認真複習好文言文,考試不再讓你頭疼,還在等什麼,趕緊來看看。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一

  與朱元思書

  一、基礎知識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

  ***二***文言詞語

  1. 詞類活用

  【湍】急流。【奔】飛奔的馬。【軒邈】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

  2.通假字

  【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見】通“現”,露出。

  3.常規詞語

  【風煙】煙霧。 【共色】一樣的顏色。 【從流】隨著江流。從,順,隨。

  【縹***piǎo***碧】青白色。 【無礙】毫無障礙。 【甚箭】比箭還快。 【夾岸】兩岸。

  【寒樹】使人有寒意的樹。形容樹綠而密。

  【負勢】憑依高峻的山勢。負,依憑。 【競上】爭著向上。競,爭。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聲激越。 【作響】發出聲響。

  【相鳴】互相和鳴。 【成韻】形容聲音和諧動聽。韻,和諧的聲音。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絕】停止。 【鳶

  ***yuān***飛戾***lì***天】鳶飛到天上,這裡比喻極力追求功名的人。鳶,一種凶猛的鳥。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功名之心。 【經綸】籌劃,治理。 【柯***kē***】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猶】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閱讀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氣清的壯麗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麼?

  風煙俱盡,天山共色。

  2.既寫出江流宛轉,小舟隨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現了作者陶醉於美好大自然的閒適隨意心情的句子是什麼?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3.總寫所感,統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作者是怎樣有層次的描繪“異水”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先寫“緩流”,突出澄澈***游魚細石***;再寫“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運用了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

  5.作者是怎樣表現“奇山”的?

  ① 整體形象奇。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鬱鬱蔥蔥,頑強生長,互比高低,直插雲霄,連綿起伏,生機無限。通過“寫貌”表現樹之奇,亦山之奇。

  ② 生長狀態奇。

  兩岸峭壁,皆生寒樹,層巒疊嶂,爭相競高,直入雲天,動態比擬中,通過“繪形”山之奇盡顯。

  ③ 自然聲音奇。

  從聽覺寫泉音、鳥鳴、蟬嘶、猿叫,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交響曲,令人神往。鳥之鳴,婉轉流麗,晶瑩潤暢,富有音韻之美,悅耳動聽。蟬、猿之聲,在空谷傳響,嫋嫋不盡,從側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參天,連綿不斷。通過“摹聲”又顯一奇。

  6.、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的句子是什麼?

  這句對寫“奇山異水”有什麼關係?

  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有這樣的“奇山異水”,必然有人的足跡,有人的觸景之情,這句是遊覽者自然生髮的感情。同時這句又是側面著筆,通過襯托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異水”。

  7.、結尾“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似是多餘,對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餘。一是起了反覆渲染的作用。寫樹木遮空,晝夜不分,既照應前面對寒樹的描寫,又給山水增加奇色異彩。二是使結構更加嚴謹完美。全文猶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線,這裡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開頭四句,清幽淡雅,餘音繚繞。

  三、、拓展延伸

  1.、由“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兩篇文言文中的話?寫出相應語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魚可白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記》***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2.由“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你聯想到生活中的什麼現象?

  富貴人雖然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是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固然有種種不便,但其快樂是無法比擬的。

  二

  小石潭記

  一、基礎知識

  ***一***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詞語

  1. 詞類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鬥】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悽】使……淒涼。【寒】使……寒冷。

  2. 古今異義

  【小生】古:舊時對後輩的稱謂。也指年輕人。今:指戲曲中扮演的年輕人的一類角色。

  3.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

  【為】①全石以為底***作為***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成為 ***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悽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規詞語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環】玉製裝飾物。【尤】格外。【清冽】清涼。冽,寒冷。【以為】作為。【卷***quán***】彎曲。【坻***chí***】水中高地。【嶼】小島。【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蓋,遮掩。【絡】纏繞。【綴】連結。【參***cēn***差***cī***】長短高低不齊。【披拂】隨風飄動。披,開,分散。拂,擺動。【許】表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佈,鋪開。【佁***yǐ***然】呆呆的樣子。【俶***chù***爾】忽然。【逝】去,離開。【翕***xī***忽】輕快敏捷的樣子。【明滅】忽明忽暗,又指時隱時顯。【勢】姿態。【差***cī***互】參差不齊。【源】源頭。【環合】環繞。【寂寥】靜寂。【悄***qiǎo***愴***chuàng***】憂傷的樣子。【幽邃***suì***】幽靜深遠。【境】環境。【過】過於,太。【乃】於是,就。【餘】我。【隸】隨從。【從】跟從。

  二、閱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精心地寫小石潭的出現的?

  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麼?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 聞水聲,如鳴佩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3.第一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石奇、水清、樹綠。環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麼?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6.作者在第二段裡具體描繪了什麼?

  水清魚樂。

  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 游魚 、 魚影 、 日光 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水

  ,卻又無處不在寫 水  。

  7.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麼?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⑴ 魚靜態的句子: 佁然不動。

  ⑵ 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 魚情態的句子:似與遊者相樂。

  9.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 動靜相應。“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境的幽寂,又表現了魚兒的自由歡快。

  ⑵

  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

  ⑶

  借景抒情。“似與遊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和氣氛:幽深冷寂;心情:孤悽悲涼。

  11.為什麼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後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

  12.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襯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裡的“樂”與作者內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鬱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比喻。試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聞水聲,如鳴珮環。 ② 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 似與遊者相樂。

  比喻:① 聞水聲,如鳴佩環。 ② 皆若空遊無所依。

  16.用自己的話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魚樂 。

  第三段:寫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圍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17.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發現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氣氛

  ***聞聲見形*** ***水→石→樹→魚*** ***溪身→岸勢*** ***氣氛→感受***

  18.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三、遷移拓展

  19.課文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說說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你怎樣看待這種心情?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當看到魚兒時心情變得歡快起來,後來又看到小石潭這麼美的景色被埋於荒遠,加上悽清的自然環境的觸發,於是想起自己被貶的遭遇,而產生憤懣不平的心情。

  這種心情是特定環境與作者經歷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歷來被譽為精品,你認為其原因是什麼?

  ① 作者敢於選擇被遺棄於荒野的無名小潭作為表現物件,有過人的藝術膽量。

  ② 情景合一,景隨情遷,形成了悽清的藝術境界,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換形,以魚襯水,以景襯人,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三

  岳陽樓記

  一、基本知識

  ***一*** 文學常識

  1.范仲淹,自希文,諡號文正,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寫於作者貶居鄧州期間,應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寫。

  ***二***文言詞語

  1.古今異義

  【守】古義:做州郡的長官。今義:看護,把守。【制】古義:規模。今義:多指制度。【氣象】古義:景象。今義:多指有關大氣變化的現象和規律。【薄】古義:迫近。今義:多指不厚的,淺顯的。【去】古義:離開。今義:由某地到某地。【驚】古義:起,動。今義:指受驚嚇。【景】古義:日光。今義:景色、景物、景觀。【集】古義:棲止,鳥停息在樹上。今義: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國】古義:國都、國家。今義:多指國家。【空】古義:消散。今義:指天空,某處沒有某事物等。【心】古義: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義:多指心臟。【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微】古義:無、沒有。今義:小的。

  2.一詞多義

  【或】***1***有時。***2***或許。

  3.通假字

  【具】通“俱”,都。【屬】通“囑”,囑託。

  4.詞類活用

  【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5.成語

  【百廢具興】各種荒廢的事業又重新興辦起來。現形容事業蓬勃發展的興旺景象。興,起。【氣象萬千】景象千變萬化。今形容家鄉或事業壯麗而多變化。萬千,沒有窮盡。【心曠神怡】心胸開闊,精神愉快。

  6.常規詞語

  [謫]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盛狀]盛景,好景色。[浩浩湯湯***shāng***]形容水勢盛大的樣子。[涯]邊。[暉]日光。[則]就是。[大觀]雄偉景象。觀,景象。[備]詳盡。[然則]***既然***這樣,那麼……。[極]盡。[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的人。[騷人]詩人。因戰國屈原作《離騷》而得名。[覽]看,欣賞。[得無]莫非,豈不是。[淫***yín***雨]連綿的雨。淫,過多,過甚。[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開]放晴。[排]推開。[曜]光輝。[形]形體。[檣***qiáng***]桅杆。[傾]倒。[楫]船槳。[催]折斷。[冥]昏暗。[斯]這。[讒]說壞話。[至若]至於,又如。[萬頃]極言其廣。[錦鱗]美麗的魚。[芷***zhǐ***]芷草。[汀***tīng***]小洲。[鬱郁]形容香氣很濃。[長煙]大片的煙霧。[一]全。[璧]圓形的玉。[何極]哪有窮盡。極,盡。[偕***xié***]一起。[寵]榮耀。[把]執,拿。[臨]對著。[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指上文中的兩種心情。[為]這裡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廟堂]指朝廷。廟,宗廟。堂,殿堂。[進]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歸]歸依。

  二、閱讀探究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麼***?

  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2.“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麼特點?

  生動表現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係,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

  3. 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麼?景物特點怎樣?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表現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優勢的句子是什麼?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5.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麼?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絡嗎?

  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巨集偉氣度吻合。

  6.由景入情,領起下文的句子是什麼?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7.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

  景色一:天氣陰冷***陰***;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

  8.“寵辱偕忘”的“寵”和“辱”分別之什麼?  “寵”:提升;“辱”:降職。

  9.洞庭湖一帶並沒有虎和猿,怎樣理解“虎嘯猿啼”?

  可能是遷客騷人覽物時產生的幻覺,也可能是由風聲產生的想像。

  10.酈道元在《三峽》中也以“猿鳴”烘托淒涼的氣氛,他是怎樣寫的?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陰情兩幅圖畫,都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

  由白天到黑夜。

  12.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是什麼?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3.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麼?

  為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

  15.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

  16.“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麼?“進”和“退”分別指***呼應***什麼?

  “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進”指***呼應***“居廟堂之高”,“退”指***呼應***“處江湖之遠”。

  17.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8. 點明中心的句子是什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什麼?

  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麼人?

  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題]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 延伸拓展

  24.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以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2003年中考題]

  例:***1***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2***悲景色隱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談你的體會。[2003年中考題]***提示:談體會既要聯絡原文,又要結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談,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談;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抱負和民族責任感談。***

  例: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時,仍然奮發有為,政績卓著,有積極的政治理想,這是他身上最寶貴的東西。這啟示我們:生活中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遠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閃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

  我國古代就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也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過這是針對君主提出的,目的在於緩和封建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客觀上有利於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義。范仲淹把它發展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則具有深遠影響。他的“憂君”思想,雖然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1.人教版八年級文言文練習附答案

2.初二下語文知識點歸納

3.初二語文文言文專項練習題及答案

4.人教版八年級文言文練習及答案

5.八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文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