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大全

  人文地理學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誌: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裡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

  1、世界城市化的程序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程序的差異

  國家型別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迴圈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割槽的關係。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汙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汙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儘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迴圈。

  ***四***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層層巢狀。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範圍、城市職能的關係:“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巢狀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範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範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層層巢狀,大的巢狀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箇中心地的服務範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範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範圍。

  ***五***

  1、 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週期性、季節性

  2、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義 絕對區位 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位 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絡

  區位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會環境因素 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習慣等

  區位選擇 方法 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採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 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位變化因素 差異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影響 由於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 泰國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 泰國美南河平原 澳大利亞南部

  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 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與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 人多地少,勞動力衝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 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景觀 水田廣佈 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結構 種植業為主 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

  經營方式 小農經濟 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 自己農業 商品農業

  地域型別 水稻種植業 混合農業

  4、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自然因素 氣候 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分不、浮腫制度和產量的關係最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產條件需求的水份條件不同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是以發展林牧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的分佈隨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於25度的上帝不得發展種植業,宜發展牧業或林業;平原地區是以發展種植業

  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根據不同的土壤型別,發展是以生長的農作物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 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型別和規模 關注市場東帶,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農作物品種

  交通運輸 發展商品農業必須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園藝業乳畜業等應佈局在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應措施,直接干涉農業生產 相應政府決策,在省府規定範圍內發展農業生產

  機械 農業機械化可以解放勞動力,特高勞動生產率 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商品農業以機械化為基礎

  勞動力 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影響農業生產的型別和經營方式 勞動力豐富的地區可以精耕細作,集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