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語文閱讀練習

  做好語文的每一個練習,能夠讓你得到新的收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一

  ① 我們經常用競技來比喻人生。在漫長的人生競技中,什麼都不是一眼看得到頭的。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麼,一時的失敗其實也不能算數。林彪與越南的國防部長武元甲會見時。他告訴武元甲,與美國對抗只有一個字:熬。這一個字的確道出了人生的一種真諦,美國那麼強大,和它對抗當然不容易,但因為“熬”住了,最後越南還是贏了美國。但真正熬得住又談何容易。林彪自己經過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後卻到底沒“熬”住,鬧到“搶班奪權”,遂有溫都爾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實非常重要。人生中進進退退是尋常事,關鍵是能夠“熬”得住。所謂“熬”就是對於自己的事情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裡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時候就好像龜兔賽跑的那隻烏龜,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卻能笑在最後。

  ③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經看在大阪舉行乒乓球世界錦標賽的電視轉播,看到中國的劉國正和韓國金澤洙在男子團體賽上異常激烈的比賽,劉國正幾乎老是要輸,但居然能夠九死一生地“熬”下來,也笑到了最後。當然這僅僅是一場比賽,但他旁邊的教練蔡振華的經歷就更加讓我感慨。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蔡振華就是乒乓球運動員,以旋轉球拍著名,他能夠將球拍在手中飛速旋轉,使對方無法知道他兩面不同的膠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時我們都是另外一位名將郭躍華的球迷。當時蔡振華多是贏不了郭躍華的,後來國際乒聯又限制了旋轉球拍,蔡振華便黯然退役。那時,郭躍華的輝煌和蔡振華的黯淡恰成對比。郭退役後開始從商,漸漸淡出了體育界,而蔡振華始終在這一行裡“熬”著,直到成了國家體育總局的副局長。

  ④ 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經聽到一位知名的老學者講笑話,說他大學時同屋的三個人中,另外兩個都才氣逼人,他覺得遠遠在他之上,不過,天妒英才,一個在大學時因失戀自殺,才華還沒有表現就死了。另外一個在五十歲就病故了,才華同樣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他卻身體健康,活到高壽。老先生說:現在幾乎沒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學生或者晚輩自然都捧場。於是乎水漲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當然是說笑話,但仔細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寫小說也是如此。有些人偶爾才華一閃,就再也不見了的,終究難於讓人記住。我記得90年代初有位小說家叫薛勇,寫都市人的心態寫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後來也不見再有作品問世。而賈平凹和莫言,從出道以來就沒有中斷寫作,作品非常多,讓人有了印象。未必他們每本書都寫得好,我記得早年賈平凹還曾經被人批評過有粗製濫造的情況,但現在提起中國文學的大家,沒有人能夠繞過他們。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書中有兩部傑作的概率總比僅僅寫兩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們只能像阿甘那樣,在人生的馬拉松中“熬”住。詩人里爾克曾說:“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沒有“熬”那麼傳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成“熬住就是一切”。當然,人其實也有不出場比賽或者中途退場的權利,但只要選擇參加,就不能不“熬”住。

  1.本文的中心論,採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2分

  2.從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關人生辯證哲理的句子。2分

  3.把第②段中的“龜兔賽跑”的事例換為“守株待兔”好不好?請簡要說說理由。3分

  4.第③段中劃橫線的句子在層次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2分

  5.用你平時所積累的名言警句為本文補寫一個道理論據。2分

  6.把第⑥段中最後一句去掉好不好?為什麼?4分

  7.用自己的話從文中所列舉的事例中提煉出你對“熬”的理解。3分

 

  答案:

  1.熬住就是一切;舉例論證。

  2.在漫長的人生競技中,什麼都不是一眼看得到頭的。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麼,一時的失敗其實也不能算數。

  3.示例:不好。因為“龜兔賽跑”中的“龜”雖然跑得慢,但目標明確,堅持不懈,很好地證明了中心論點;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農夫”雖然也在堅持,但異想天開,坐享其成,一味死守,與中心論點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啟下過渡。2分

  5.答出與中心論點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為“當然,人其實也有不出場比賽或者中途退場的權利”,使人生競技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使論證更嚴密。同時“但只要選擇參加,就不能不”熬“ 住”,又進一步強調了中心論點:“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論述顯得不夠嚴密,中心論點就顯得太片面、太絕對。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懷揣夢想,身心健康,腳踏實地,刻苦勤奮……堅持堅持再堅持!意思接近即可

 

  二

  喧囂的校園在晚休的鈴聲中漸漸沉睡了,宿舍裡同學們的歡鬧聲,已經聽不見了;偶爾聽到的只是遠處池塘裡的幾聲蛙鳴。在這幽微的月光裡,畢業離校的幽苦又縈上心頭,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園後面的林蔭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徑,蔓草橫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擠擠地開著,像是一地銀白的精靈,在月光裡搖曳婆娑。兩旁的玉蘭樹,是我們來時栽下的,現在已蓊蓊鬱鬱,兩人多高了。月華如洗,透過扶疏的葉隙,撒下一地的斑駁。

  我想起了第一學期和同學們一起度過的那個中秋月夜。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滿月的光裡,大家歡聚一堂,品茗、吃月餅,暢談理想、人生,遐想著月的傳說。月光皎潔,馬鞍山披著一層銀輝。風兒帶著秋的涼意,沙沙地響過了竹林,響過了芝山亭。記得蘇子有言:“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易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那時我想,我們真是一群幸運的人兒,搭在世紀末人才的班車上,享受著太平盛世的風光霽月,展望著未來歲月。

  又是一個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學病了,我帶他去看病,一時沒請假,曠了半天課。班主任周老師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壞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進了老師的家。

  “以後有事要記得先請個假。他身體好些了嗎?”接著,周老師又說,“他家挺困難的,這些錢你捎給他,就說是他家裡寄的。你們是同鄉,他不會懷疑,我明天上完課再過去看他……我買了幾帖中藥……”

  我無言,捏著這張帶有體溫的50元錢,望著老師纖弱秀麗的背影,我平生頭一回體味到了一種山的威嚴。走出老師的家,我驀地發現,今晚的月好圓好圓……

  重溫往事,同學情使我感到甜蜜,師生情更使我感到溫暖。在這離別的時刻,雙眸不由溼溼的。在微微的淚光中,我又看到了視窗那盞熟悉的燈還亮著,那是老師在辛勤地工作嗎?這樣想著,不覺已回到宿舍。均勻的鼻息聲微微響著,舍友們已睡熟好久了。

  1. 文中引用“蘇子”的話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

  2. “我忐忑不安地蹭進了老師的家。”“蹭”字能改為“踱”嗎?為什麼?

  3. “我平生頭一回體味到了一種山的威嚴”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4. 本文回憶部分選取了兩個月夜,這兩個月夜表現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5. 請概括出第二個月夜所寫的一件事。

 

  答案:

  1. 表現清風明月之美妙,烘托同學們歡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 不能。“蹭”是慢慢地走,表現了“我”怕被老師批評而欲進不敢進的心理:“踱”有“悠閒的走”之意,與當時“忐忑不安”的心情不一致

  3. 指“我”受到老師行為的強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師形象的無比高大

  4. 第一個月夜寫的是學生生活,側重表現同學情誼;第二個月夜寫的是老師對同學的關心,側重表現師生情誼

  5. 一天,“我”沒請假帶一位同學去看病,事後,班主任不但沒有批評“我”,還託“我”捎給那位同學50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