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綠讀後感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遊記散文《溫州的蹤跡》裡的一篇。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那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讀朱自清的散文《綠》。題目,只一個 “綠”字,而文章卻是洋洋灑灑,好幾段。我不由好奇起來:綠,到底能作什麼文章?

  窗外,草是綠的,樹也是綠的,都是綠的。我眼前的綠和作家筆下的綠難道有什麼不同嗎?我細細地讀起了《綠》: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潭水的綠是在搖盪的醉人的奇異的綠,是清而溫潤的;哦,原來綠真的那樣豐富而多姿,而每一種綠在朱自清先生的眼裡都是那樣富有韻味而值得回味。合上書,冥想,忽然間,草的綠多姿了,草有嫩嫩的綠,黃黃的綠,就連草尖的露珠也染上了淺淺的綠。樹葉是黑綠的,每一片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紋理……在浮想聯翩中,我會心地笑了。

  記得一次去爬山,走在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我卻並不抱怨。我留意著腳踩在每一塊石板上時的聲音。那聲音與記憶裡不同,有時它“咚”的一聲,很短促,又很清脆,傳入耳畔,猶如鋼琴上的某一個琴鍵的跳動;有時它是沉沉的一聲響,彷彿鼓槌重重地敲在你的胸前。石板成了琴鍵或是撥動的弦,或是跳躍的鼓點,在我腳下歡躍著……想到這些,我不禁再次體味起《綠》中那意韻無窮的綠的境界。

  也許,就是《綠》吧,讓我的心靈變得細膩而靈動,讓我的世界變得斑斕而多韻,我常常這樣想。

  篇二

  我最近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寫的,書名《綠》。這裡寫了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奇異;梅雨潭的綠是多麼醉人;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可愛;梅雨潭的綠是多麼明亮……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藝術手法,並且用大量的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使諸多美麗景色,構成了動態的感人畫卷。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動的句子:“那醉人的綠啊!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嗎?”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眼前就浮現出了那綠,那綠招引著我,使我無比的神往,我要撲向它的懷抱!

  啊,要是處處都有梅雨潭的綠,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乾淨,沒有因為環境的汙染而生病致殘甚至死掉。我們如果都想讓自己的家園多一份綠,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