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通過《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培訓,老師會怎樣的心得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範文,供你參考。

  篇一

  上班幾年來,我一直覺得我們年輕老師對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導致在備課的時候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沒能很好地達到教學要求,因此我重新閱讀了新課程標準。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而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書中就只是單純的為了考試而教,忽略了對學生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的滲透,使課堂形式比較單一枯燥,只是學生興趣不高。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會比較主動,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有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併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

  此外,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摒棄原來的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通過學習後我才發現,我們

  大多數老師都埋怨說課堂上一直講個不停,喉嚨都啞了,學生還是不掌握,成績還是沒有提高,慢慢地就出現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惡性迴圈的現象。歸根結底是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沒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去灌輸知識,這樣的教書學生較為被動,肯定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標中要求我們教師教學中要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新課標中大力推廣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只要我們教師充分理解了新課標的核心,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去備課,相信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標學習,讓我受益良多,讓我發現了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的誤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以新課標為中心,認真備課,從多種渠道學習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篇二

  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我們全組老師認真學習了《英語新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能體會到在新課改中首先轉變的就是觀念,新課改強調課程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最讓我有所感悟的是新教學理念提倡“人文教學”,尤其尊重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和學習過程,使真正的教學過程變成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這種教學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尊重學生個性的、參與教學環境的教學。若想有效的實施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 教師必須學習“英語新課標”才能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適應當今素質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識體系和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效益達到“英語新課標”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

  具體來說新課標有以下特點,應運用到教學中,使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 一、明確目標

  新教學目標的首位不再是“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時提倡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到增強口語交際和實際應用能力。這正彰顯了語言的習得貴在實際運用,同時也體現了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人文教學理念。

  二、教法改變

  只有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感知並運用語言,才能達到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把時間和空間多留給學生,教師要合理分配課程資源和時間,同時科學的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下學習語言---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從而進一步實現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能力的目的,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交流與合作發展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思維的變化

  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對文化的理解。

  四,教學評價的變化。

  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了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應有益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於學生髮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應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

  五、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英語課程來說,語言環境的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是否豐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證。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開發為英語學習創造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間。

  總之,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利用新課改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它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展示自我的平臺。平時還需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多學習新課改理念,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授課能力,多聽同任教師的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不斷充實和完善我們的英語課堂。

  篇三

  這些年,一直不間斷地學習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但總覺得理解不夠,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沒能很好地達到教學要求。本學期,在同伴們的指引下,我買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 初中英語》一書重新閱讀學習。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髮展的價值。”並將其作為首要理念,凸顯了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標準》進一步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髮展綜合語言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英語教育應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既能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夠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由此可見,語言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本次閱讀,我主要針對《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促發展》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節寫作課,寫作任務是:Write a passage about a wonderful place you like best.核心教學環節分為三部分:首先,教師給出四幅世界奇觀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前兩個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口頭描述,為降低難度,教師提供了相關資訊表進行輔助提示。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採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迴歸教材內容,結合課後練習,總結和提煉課文內容寫作手法,梳理寫作框架,品讀其中的優美語句,思考寫作框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已有短文總結和提煉出寫作框架,找出能夠幫助自己寫作的好詞好句。第三個環節該模仿寫作了,這也是本節課的核心所在。考驗學生學得是否紮實,就看他們能否寫出漂亮的文字來。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採取了指令型寫作和開放型寫作兩種方法。其中,指令性寫作屬於機械性的話題寫作,寫作的內容和要點已經給出,無需想象。而開放型寫作則是在指令型寫作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它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因此,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第一種方法完成任務。由於寫作前學生對於已給出的圖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加上教師給出的資訊以及對寫作框架的歸納,大大降低了寫作的南多,學生通過努力是可以完成寫作任務的。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第二種方法完成寫作任務。這種安排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群體差異的關注,給學生創造了時間語言和展示自我的空間。

  斯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儘量多些。”本案例中的教師正是把“情感、參與、合作、策略”等視為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學目標,並通過目標分級的方式,讓學生不僅發展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多種素質,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回想自己平時的寫作教學,感覺總是教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語言輸出的機會不多,因為教師總是擔心學生不會說,結果經常出現替代行為,事實上,儘管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也總是不盡人意。再者,課堂教學中,不太注意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佈置的任務梯度不大,有時甚至沒有梯度。這就導致了能力較低的學生擔心自己寫不好而去參照同伴的文字,這一部分學生不願意動腦思考,即使有個別學生願意去思考,也只是在別人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少量修改。而對於那些有能力去拓展延伸的同學,也只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寫區分不大的作文。他們的成果,有時僅僅是教師作品的複製品而已。

  通過本次學習,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只要我們教師充分理解了新課標的核心,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去備課,相信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以新課標為中心,認真備課,從多種渠道學習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