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學反思工作總結及計劃
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十來年。和以往數學課程改革相比,這次數學課程改革無疑是最為深入的一次。新課程標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出現些許問題是難免的。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範文一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來說 不僅要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反思。因為數學教育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為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二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通過選擇,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這樣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結合高中教師培訓聯絡自己在平時教學時的一些情況對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以數列為例: 從邏輯的角度看,數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義,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類,以及幾個特殊的數列,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函式來說,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數列也是一類函式,當然也具有函式的相關性質,但不是全部.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數列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絡,數列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式;。
二、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於在數學課堂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家做,對於書上個別特別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
總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時,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進行相應的教學反思可以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更好的服務於學生。
範文二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可怕的是,到後來連學數學的信心也沒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從2001年後,有個學習理論強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之於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為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至於淡化課堂筆記,是源於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學應該怎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放下權威,變以前的“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學目標的設定也改變一貫的用詞:“使學生……”,體現三級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的心中應時時、處處裝著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選擇例題,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人文精神,培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為什麼?這還可以從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談起。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如何?我們的老師現在都會這樣說: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等等。但問題是我們的教師是否真的讀懂了這個“導”字?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3反思教學勢在必行
教學中能否取得以上滿意的效果,關鍵在於教師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本人有極大的責任心、耐心與勇氣,跟自己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挑戰,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培訓,更重要的是加強反思性教學,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經驗理論化的過程;促進教學觀念***特別是自身存在的內隱理論***改變的強有力的途徑。
4學生也要反思
如果說老師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教,那麼學生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學,並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麼,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著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前人、專家哪裡吸取精華,特別是有關教學反思與教師反思給了我許多零星的想法,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否定與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進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麼?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到底要反思什麼?我認為大體上可分為: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與效率;其次要求學生對活動所涉及的知識及形成過程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再次要求學生對活動中有聯絡的問題、題意的理解過程、解題思路、推理運算過程以及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最後還要求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結果進行反思。特別做完題後要及時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題過程作為自己研究思考的物件,並從中得出某個結論。
4.2怎樣反思?
有些學生,一上完課,就忙於做數學作業,對於上課內容沒有整體把握或沒真正理解透,做起題來只會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題思路受阻,方法欠優等。極易挫傷學生的解題信心及學習效率。因而,學生應作解題前的反思。還可對學習態度、情緒、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怎樣?失敗了能堅持嗎?碰到難、繁題能靜下心嗎?自己有能力、信心解決它嗎?以前見過它嗎?或者是否有類似問題?哪些知識、技能還需回顧、請教等;其次要不斷地自我監控。最重要的是解題後的反思。主要包括檢驗解題結果,回顧解題過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還需對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聯絡的問題進行反思等。
4.3反思習慣的養成
要提高學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這些,還必須講究科學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學生寫反思性日記就是一種不錯的形式:
首先,每節課後要求學生寫反思性學習日記,使學生超越認知層面,對本節數學知識的再認知,促使學生形成反思習慣,檢查自我認知結構,補救薄弱環節。由於時間問題,不可能把上課的精華全都及時記下或理解,通過筆記可以彌補,做好善後工作。做好錯題分析、訂正工作,完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
其次,寫反思日記是一回事,怎樣達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師當初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認識到寫反思日記的重要性,注重隨時翻閱,最好每天抽5—10分鐘瀏覽一下。一個階段後,老師應做好督查工作,當作一份作業,瞭解學生存在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對學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監督的作用,直到養成自覺的習慣。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只有積極投入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探索、嘗試新理念的內涵,才能更好的挑戰的新教材的實施。
>>>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