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首因效應與人際交往的關係

  生活中的第一印象作用,就是首因效應的表現。首因效應和人際交往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首因效應與人際交往的關係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首因效應與人際交往的關係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有關他人資訊輸入的先後順序有重要意義,最先接受的資訊佔優勢,對人際知覺的作用最大。這種最先接受的資訊所引起的心理效應,就叫作首因效應。生活中的第一印象作用,就是首因效應的表現。為什麼人們相互認識的過程會出現首因效應?一是最先接受的資訊形成的原始印象,構成了關於他人的記憶圖式,人以這個記憶圖式來整合、同化後來接受的資訊,從而左右人們對後來資訊的解釋。換言之,最初的印象往往影響著對某人後來一系列行為的解釋。二是最先接受的資訊受到人更多的注意,在大腦中被更好地加工處理。“先入為主”最好地概括了上面這兩點。

  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用編撰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研究了首因效應現象。他編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並外向的人;第二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在實驗中,盧欽斯把這兩段文字以不同順序呈現給4個實驗小組進行測試,讓4個小組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發現,同樣的內容,僅僅因為先後的順序不同,形成的印象就因最先出現的內容不同而不同。這就是首因效應的表現。

  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人也是這樣。在小說《紅與黑》中,瑞那夫人第一眼看到於連時的印象,覺得他是那麼的質樸可愛,如小女孩一樣羞澀,出入凡塵,躡手躡腳,以至於像她這樣一位大家閨秀也忍不住笑起來。於是,於連在瑞那夫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可是,於連在市長家走上了人生舞臺,他大開眼界,看到了資產階級的敗行劣跡,看到了各種各樣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謝朗神父這樣開導他:“你也可能發跡,但那必須損害窮人的利益,奉承區長、市長,巴結達官顯貴,卑躬屈膝投其所好,這種行為,就是塵世間所謂的處世之道。”當這一切和於連與生俱來的智慧和野心聯絡在一起時,他變了。可是,瑞那夫人不這樣認為,於連在她心中還是那個穿著白襯衣站在門口的羞澀孩子。當然,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不能否認首因效應的作用。

  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發揮首因效應的作用呢?

  首因效應對人際交往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首因效應會使人際知覺帶有表面性。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接觸,彼此會根據對方的外貌、表情、儀態、談吐、穿著等,做出初步的判斷和評價,形成某種印象,這就容易導致以貌取人。其次,首因效應容易使人際知覺產生片面性。第一印象體現為一種優先效應,重視前面的資訊,忽視後面的資訊。即便注意了後面的資訊,也會傾向於認為後面的資訊是“非本質的”、“偶然的”,往往按前面的資訊解釋後面的資訊,即使後面的資訊與前面的資訊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面的資訊。

  所以,我們在與人初次交往時,應意識到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作用,儘量減少它對自己的消極影響,正確地認知他人。同時,利用第一印象的作用,表現自己的人格魅力,給人以良好的印象,為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礎。當然,這在人際交往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你的硬體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自身各方面的素質了。

  人際交往的內涵及心理功能

  對我們的祖先而言,他們相互依存,使族群得以生存延續,眾人共同狩獵,建築家園;對男性和女性而言,他們彼此吸引,因愛而結成家庭;對異國他鄉的人而言,他們失去了親密的社會聯絡,由此而感到痛苦,孤單和脆弱;對每個人而言,都需要有這樣的夥伴――即使是在深夜,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拿起電話向他***她***傾訴心中的苦悶。亞里士多德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人離開了社會,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的個體,總會與社會廣泛接觸,與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絡,發生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人際交往。用學術化的語言來解釋人際交往就是:在社會活動中,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相互之間交流資訊,溝通情感的過程。

  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強調,人際交往最基本的作用是傳遞資訊。但是,資訊傳遞是交往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是由交往性質本身所決定的。重要的是,交往、傳遞資訊,會對人們的心理髮生影響,這就是交往的心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協調作用

  人們通過交往相互之間進行聯絡,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為了協調共同活動的需要,使社會成員有秩序地生活,避免各種矛盾和衝突,人們在交往團體中制定了一系列團體規範和社會行為準則。這些規範和準則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人際交往,把資訊傳遞給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促使人們行為保持一致,所以說,人際交往有利於提供資訊,調節情緒,增進團結。

  ***二***心理保健作用

  人際交往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需求之一,同時也是人們賴以同外界保持聯絡的重要途徑。通過交往,保證了個人的安全感,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人都有歸屬的需要,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交往,可以訴說各人的喜怒哀樂,這樣就增進了成員之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產生依戀之情。事實表明,“交往的剝奪”同“感覺的剝奪”一樣,對人的心理損害是極其嚴重的。例如,長期關押在單人牢房的囚犯,由於交往被剝奪。從而導致精神失常的事例並不罕見。

  ***三***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

  人際交往關係到人的精神生活與精神富足,廣泛的接觸面也會帶來相應較多的機遇,容易建立自信。有人將人生比成戲,戲中有主角、有配角、有導演、也有拉大幕的,這就牽涉到一個協作關係,作為主角,也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援,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支援系統,如果一個環節運轉不正常,大幕沒拉上,則主角下不了臺。通過交往,獲得支援、友誼、認可、慰藉,這是提升自尊自信的必要條件。

  ***四***促進個體社會性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不斷交往,為個體提供了大量的社會性刺激,從而促進個體社會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嬰兒一出生,通過與父母的交往獲得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交往的範圍日益廣泛,接受各種社會思想,形成一定的道德體系,逐漸完成了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生髮展課題,社會意識由低階向高階邁進,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徵以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