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代表關於師德演講稿

  師德師風既是一個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決定著學校的學風和校風。學校發展以教師為本,教師素質以師德為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1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豔。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品德和素養是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對“怎樣做一名好教師”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

  首先,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教師良好的思想品行將是教師最偉大人格力量的體現。曾經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他不幸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頸不能轉,腰不能彎,腿不能曲,上課時整個身體全靠雙柺支撐著。但他不悲觀、不憂傷,憑著對人民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依然頑強地堅守在講臺上。學生看著他忍著劇痛、冒著冷汗在那裡講課,都感動得落淚。他深情地說:“我的知識是人民給的,我要珍惜這有限的時光,把知識獻給人民。”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育人單憑熱情和幹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甘為人梯,像“春蠶”吐盡青絲,像“蠟燭”化成灰燼,把畢生獻給事業,獻給學生。

  其次,規範文明行為。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物件。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再次,關愛每位學生。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時間,將一名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性格,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因此,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篇2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是蠟燭、是船工……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山區教師更加辛苦,倍感艱辛。

  我們山區教師以校為家。商州是宜賓縣的“老山前線”,是外地教師都不願意來的地方。但在這樣一片藍天白雲下,有一群純樸、善良的山區教師們,他們和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一樣的憨厚,如山澗的清泉一樣晶瑩透明。他們有的從教已經35年以上了,像雙河的一些老師,廠壩的一些老師,他們每天約走30里路計算,一年按220天計算,一共走了231000里路了,相當於19個長征的路程。他們在山間裡奔走,小溪為其唱和,白雲為其作伴,聽小鳥輕柔地歌唱,無怨無悔。那時,學校沒有炊事員,教學條件相當惡劣。教室四面通風,夏天可以享受免費的空調,冬天那就得飽受刺骨的寒風的肆虐。口渴了就趴在農家的水缸邊喝一口冷水解渴,無論春夏秋冬,可想而知……中午,沒有中午飯吃,要捱到下午三四點鐘後才能吃點兒食物。有的教師帶著子女到學校,子女要喝水,老師沒辦法,就找一張芋荷葉摺疊起來舀水給孩子們喝。他們具有長征精神,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人們傳頌,是這一方水土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他們的心中始終裝著學生,想的是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這一批批學生能夠走出大山,越過前面那一道高高的山樑,去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去感受五彩繽紛的生活。多給山裡娃留一條路,多給孩子一次闖蕩的機會。在青天白雲下有這樣一群教師們,是山裡老百姓的驕傲,也是他們的希望。去前年,曾有《教育導報》記者,寫了一篇文章是《教育,商州最後的希望》正是如此。

  在這樣一群人中,有的是50年代首批進商州工作的教師,他們把青春獻給了山區,把知識送到了青山綠水間,使大山的子民感受到了知識和知識帶來的光明。我曾記得他們中有一個叫張逸炯的外地老師在雙河的大村壩教過書,那是50年代的事兒,他是我父親的老師,他背井離鄉來到這窮鄉僻壤,生活之艱辛不言而喻,他在老百姓的心中只留下了一個記憶的符號,但我卻不那麼認為,那裡的老百姓可以說是有口皆碑,他是值得的,無怨無悔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商州的教育無不打上外鄉人的烙印,有的已經長眠於此了,是他們眷戀商州嗎?不是。是他們聽黨的話,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把畢生心血獻給了山區人民,最後終老商州,與純樸得像山民一樣的土地融合到一塊兒了。如童懷德在商州新華教書,在新華安家落戶,葬在新華,至今還有遺孀在苦苦生活著。林子清和王玉華夫婦從宜賓來到雙河,先是在雲霧繚繞的小溪教學點教書,後到雙河……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地老師們,他們……是他們為商州的教育奉獻著自己乃至兒女的一切,就像《白楊》中的老白楊和旁邊的小白楊一模一樣。如今,在商州的外地教師很多,我不完全統計約佔商州本地教師的三分之一以上,他們是80後90後的新一代,有知識有能力,他們正默默無聞地為山區的教育教學工作著,他們無悔無怨。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