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答案

  《李生論善學者》,是一篇討論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文言文。現在請看看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吧!
 

  《李生論善學》閱讀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①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②能識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識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冀聞道也。……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曰:“餘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⑥炯戒⑦。”

  【注】:①或:有人。②悉:全,都。③還:通“旋”,掉轉身。 ④盍:何。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 ⑦炯戒:明顯的警戒。

 

  《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目:

  小題1: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⑴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的意思。4分

  ①或謂君不善學 ②王生不說

  ③王生益慍 ④餘不敏

  ⑵與所給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其友李生問之 A.是吾劍之所從墜《刻舟求劍》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方為秋田之害《以蟲治蟲》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小題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君但識之而不思之

  小題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凡師之所言,吾悉能識之,是不亦善學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綠潭,迴清倒影。《三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結合課文,說說李生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是善學者?可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這對我們又有

  怎樣的啟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生論善學》閱讀答案:

  小題1:1①說;②同“悅”,愉快,高興;③惱恨、怨恨;④聰明2D

  小題2:.君 ∕ 但識之 ∕ 而不思之

  小題3:1凡是老師說的話,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2略

  小題4:學貴善思,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等答對一點即給1分;啟發: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是學有成就的關鍵。意思達到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謂、慍”意思都是固定的,記住便可做答。“說”是重點的通假字。“敏”是古今異義字,此句中應譯為“聰明”。選擇題中的“之”在題幹中為代詞用法,只有D中的“之”是代詞,所以是相同的。A、B中的“之”無義,C中的譯為“的”,助詞用法。

  小題2: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據語意將其劃分停頓。“君”是主語,應停頓,“而”錶轉折,所以前後的語意要停頓。即應為“君 ∕ 但 識 之 ∕ 而 不 思 之”。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是”“迴清倒影”等。“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詞用法,在此句中應譯為“這”,“迴清倒影”中的“回”和“倒”都要解釋為動詞用法,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可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那麼我們在原文中尋找,從前向後讀,可見“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識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冀聞道也”,根據這些語句不難提取出。對我們的啟發是學習要善於思考,學習要注意方法,要勇於向別人請教等等。

 

  《李生論善學》譯文:

  王生喜歡學,卻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這難道不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沒有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怎麼能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加生氣,不回答李生的話,自己轉身就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擅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嗎?學習最忌諱的事,莫過於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你現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紀大了,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做座右銘,用作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