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角度技巧

  演講 的“角度”,是指演講的立足點,著眼點和出發點,是關係到確立主題、選擇材料和選用表達方法等諸方面,它是成功演講的有效“突破口”,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主旨的方位定向要從提示事物本質出發

  演講者就古物本質屬性的某一面,進行剖析、昇華。某一“靈感”,可能導致演講者“萌生”主意,在這個意念之下,所選擇的演講材料就要服務於主題的表達了。而主題定向,就決定了演講的優劣高下。因此,無論是講人、傻事,還是論理,都不能停留於表面,而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挖掘事物本質從提示事物主旨出發選擇和確立角度。

  筆者曾觀成都“偶像與青春”青少年演講大賽。有幾位選手的演講就很有味道。

  “我覺得,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你、我他都一樣,只是在某些方面更具天賦,成績突出罷了....我們卻往往只抓住他們的長處而忽略了他們的短處,比如知識。處世、人格....我們青年人應該正視自己的長處,發展自己的長處,把偶像身上的長處有選擇地拿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對偶像的那種理想化的寄託,合乎現實地放在自己身上,作為一個努力的目標。”

  演講立足於“偶像以長‘勾’人”,狂熱膜拜便是“否定自我”,其主旨水到渠成:“我的偶像就是我自己”。

  《青春需要崇拜偶像》則認為:“青春需要偶像,因為青春時代是我們樹理想、立志向和時代,偶像是我們忠實的朋友,偶像是我們成長進步的參照物。以他們的經歷鼓勵我們,使我們的生活塗滿燦若春花的色彩。生活中哪怕有再大的風雨,只要我們心中有永不褪色的偶像,那麼我們頭頂將是一片燦爛!”

  演講者緊緊抓住“參照物”在我們青年人的人生理想、事業成就、生活情趣待方面大做文章,旨在“青春需要偶像”。

  這兩篇演講,其主題都提示了“偶像”本質上的東西,但由於角度不同,其主題也就不一樣了。可見,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演講主題。換言之,對於同一事物,選取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一樣了。

  二、選擇材料的角度要從反映事物特徵出發

  事物的特徵往往不是唯一的,這就決定了其外在特徵深入內質、橫向推演的途徑不一,或者說,有很多切入點。演講者由事物的某一特徵作為觸發點,作為論理抒情的突破口,通過形象的渲染,延伸推想到人類社會某種經驗、規律和哲學思想。就反映了主題在某一特徵框定下的意義。這不僅能夠啟迪聽眾的智慧和洞悉力,還可以創設哲理美的境界、氛圍。

  請看《泥土的聯想》:“或許,你不會留意,因為它是那樣的默默無聞,終生只知奉獻,不計個人的得失。儘管人們不願意正視它,對它的事業嗤之以鼻,但它仍然甘當花木的培養者,視培養花木為已任為樂事。這種對事業始終不渝的責任心,不能不說是泥土的可貴之外。

  我常想,我們護士這個職業,不正是具有泥土的這種高品格嗎?

  演講者以泥土”為花木提供養分“這一特徵,作為演講的突破口,抓住“培養”一詞展開形象思維,橫向開掘出重大主題:護士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

  三、語言表達角度要從現實需要出發

  當主題、材料決定並料熟於心時,就要在運思、煉意、結構、技巧和言語等好好斟酌,怎樣講效果好就怎樣著眼,立體化地反映演講內容和思想意旨,使演講生動活潑,又全面深刻,臻於完美。

  演講詞《在血與火的征途上》就是通過一組鏡頭,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老山主峰陣地上,一個滿身征塵的年輕戰士彈著已彈 片打穿了兩個洞的吉它,用乾渴得沙啞的嗓子深情地唱著一支歌頌祖國的歌...

  烈士陵園裡,一位當地地傣族老大媽在烈士墓前悲痛地哭著...

  一位戰士在奔走前線的關一天,收到女友的絕交信:“親受的大兵,你吃的理想飯,我端我的發財碗。Goodbye!"這位戰士在覆信中只打了一個大大的句號,就義無反 顧地走上了血與火的戰場....又一位戰士在帽子裡寫著“精忠報國”四個鮮紅的大字...

  一位從陣地上抬下的傷員,吃力地張著嘴巴說“為了更多的人不流血,為了更我的父母免遭戰火的蹂躪,我,一個軍人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死而光榮 ̄!”

  演講者為聽眾所展示的這一組鏡頭,多面地塑了新一代“最可愛的人”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他們的純潔心靈,他們的高情操,感從肺腑,令人崇敬,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表達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內容而定,要選擇最能反映本質突出特徵的“言語角度”。力避片面追求名篇演講的形式,重走老路,而用符合我們自己的思維形式和情感變化表達。”

  另外,在選擇和確定角度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選擇準琿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不僅能反映出客觀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的特徵,更重要的是,所確立的角度要能夠達意表旨,析理明道,使演講具有最佳的說服 力和感染力。

  二要選得巧,出奇制勝。美國內戰之後,約翰.艾仳與功勳卓著的老上司陶克將軍競選國會議員。在競選演講中,陶克為了喚起選民的信任,他說:“諸位同胞,刻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帶兵在茶卒山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樹叢裡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卓的戰鬥,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那些吃盡苦頭、風餐露宿而屢建戰功的人。”

  艾倫立旨則順水推舟:”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人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下了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的 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這還不算,當他在樹叢中安睡時,我還拾 著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嘗了寒風冷露的味兒來保護他。凡身為將軍,睡覺時需要哨 兵守衛的,請選舉陶克將軍。若也是哨兵,需為酣 睡的將軍守衛的,請選舉艾倫。”

  雙方都以“風餐露宿的那次戰鬥”誰自己的功勳,取信於民。但艾倫則是沿著 陶克將軍的思維向前推了一點:將軍雖然辛苦,總還可以在樹叢中安睡,而自己則要 放哨保衛他。其角度顯得巧而刁,新而奇。顯然,大多數選民會傾向於普通士兵出身 的艾倫。

  總之,角度是成功演講的“突破口”要想講得深,講得新,不能不在角度的選擇 和變換上下一番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