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共築中國夢主題徵文

  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在我們的團結奮鬥中不斷靠近。我們的中國夢,已是“望得見桅杆尖頭了”的航船,是“已見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紅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童心共築中國夢徵文,僅供參考。

   童心共築中國夢徵文【篇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夢,夢想成為老師、醫生、科學家……而我的夢想很簡單,但卻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一直以來,我夢想自己可以做一個環保小衛士,和大家一起保護環境,讓我們能夠生活在一個藍天白雲、陽光明媚、綠水青山的美麗南昌中。

  在我們的身邊,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冬天來了,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街道上全是泥濘。但是,勤勞的環衛工人們不嫌冷、不嫌髒打掃著我們的城市。

  我的鄰居奶奶是一位環衛工人,她每天5點就要開始工作,十分辛苦!記得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和奶奶趕到她工作的小區裡。就要開始幹活了,我們拿起掃帚,清掃起了小區。地上樹葉、紙屑很多,不一會,我的汗水滴滴地流著……我終於熬不住了,奶奶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說:“再堅持一會就好了!”這時,一位爺爺從樓上走下來,看到奶奶後,微笑著說:“大姐,辛苦你了,我也幫你幹吧!”“不用,真的不用!”奶奶客氣地說。但爺爺堅持要為奶奶幫忙,看著打掃好的地,一股暖意湧上心間。

  啊!如果人人都像奶奶和這位爺爺一樣愛護公共環境,那我們的家園定加更加美好!

  親愛的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不亂扔垃圾、保持衛生的好習慣;多植樹造林、低碳出行……共同愛護我們的家園。

  我的夢,就是中國夢。中國夢就是我們的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大家的愛心助力下,一定會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童心共築中國夢徵文【篇二】

  夢,一個簡簡單單的字眼,卻承載了十三億中華兒女的信念,飽含了十三億中華兒女的希望與未來。

  中國夢,到底是什麼?我曾今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燦爛的文化歷史。那麼一個人口眾多,文化強盛的國家,到底有著怎麼樣的夢想呢?我想,那就是民族團結,振興中華。

  回顧歷史,我們的國家曾經消沉過幾百年?光輝過幾百年?我想我們都不會忘記那些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心裡的恥辱——1937年南京大屠殺,七七盧溝橋事變,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火燒圓明園,“東亞病夫”等等。但同樣我們也記得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記得周恩來十二三歲時那鏗鏘有力的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莫欺少年窮;幾百年屈辱,幾千年輝煌,莫忘中國夢。

  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在我們團結奮進中不斷靠近。“有夢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毅然挺立,走過了幾千年滄桑歲月的寫照。

  我們每個人如同一滴水,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滴水的團結,才能匯聚成大海。

  埃菲爾鐵塔不是一日建造成的,同樣的,實現我們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團結。在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途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義務與責任,讓我們一起攜手,共築中國夢。

   童心共築中國夢徵文【篇三】

  祖國——母親!祖國,是我們的家,她是哺育我們長大的母親„„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我對祖國母親的愛意。

  我牙牙學語時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媽媽”;我首先認的詞是“中華”;我會唱的第一支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從那時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著祖國媽媽。人生道路上的十多個春秋冬夏,我很幸運,時時充滿歡樂,處處鋪滿鮮花。媽媽告訴我:“你這麼幸福,全來自祖國,祖國是哺育每個人的媽媽。”老師教導我:只有祖國的富裕強大,才能保護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才能使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華。中華的歷史告誡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昌盛,落後就要捱打;祖國,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媽媽!

  於是,在我思維的軌跡上,在我浩瀚的腦海裡,始終深深地銘刻著這樣的一條信念:祖國就是媽媽,國家重於小家,長大後要用雙手把她建設得更強大。

  我們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廣闊的疆土,有五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有聲振寰宇的四大發明,有引譽四海的中華文化,,有漫山遍野豐富的寶藏,有三山五嶽秀麗的風光„„我睜大眼睛使勁的想:960萬,那該有好大好大;五千年,該有多長多長„„不是嗎?你看:我們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由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開闢古代中外交往的絲綢之路;有在全世界獨樹一幟的中醫中藥;有長城、圓明園等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有許許多多馳名世界的瑰麗的藝術奇葩„„啊!祖國,母親!你就在我的眼前,天底下誰能與你相比?

  月是故鄉明,祖國是母親。我們是母親的驕子,是新時代的寵兒。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要好好學習,潛心學文化,把滿腔愛國的情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化為報國的力量,獻給我親愛的中華。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看過 童心共築中國夢徵文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