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歌德寫作特點有哪些
歌德是德國著名的文學家及戲劇家,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那你知道他的寫作特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學家歌德寫作特點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巨集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
歌德一生尤其是後期創作的輝煌成就,是同他對這一現實主義原則的恪守分不開的。歌德早年曾領導過狂韌突進運動,傾向於浪漫主義。但以後意識到當時浪漫主義的“病態”,轉向古典主義。歌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實質上便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問題是歌德後期理論思考的一個焦點。在西方現實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程序中,歌德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給予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動。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顯然受到過歌德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他並不企圖在作品中“體現某種抽象的東西”,而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印象”,“用藝術方式”進行加工,通過“生動的描繪”提供給人們。歌德在這裡雖然沒有指明“印象”的來源,但聯絡整段話的內容,不難理解,所謂“印象”,不是別的,而正是客觀外界的現實生活在作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觀照”。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文藝創作的真正的基礎和根據。
關於文學家歌德的故事
一次歌德在魏瑪的路上散步,忽然發現對面走來了對歌德的作品提出尖銳的批判的文學評論家,兩個人在一條路上相遇了,兩個人正好走到了面對面的位置上,這位評論家驕傲的說:“我從來不給愚蠢的人讓路。”歌德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我與你正好相反。”歌德說著給這位評論讓開了道路,這位評論家瞬間面紅耳赤,尷尬不已。
歌德與貝多芬是好朋友,一天兩個人一起出去散步,看到迎面走來了奧地利皇后率領著一群皇室成員,歌德看到皇室成員之後立即恭恭敬敬的站到了路邊,並且摘下自己的帽子向皇室成員致敬。貝多芬覺得歌德完全沒有必要這樣,貝多芬覺得皇室成員不配自己對他們那麼恭敬,因為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貝多芬直接昂首挺胸的走過去,皇室成員紛紛想貝多芬脫帽致敬。而歌德卻仍舊謙卑的畢恭畢敬的等到皇室成員走過之後才去追趕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