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生平事蹟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莎士比亞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莎士比亞人物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以及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於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文法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學習拉丁文、哲學和歷史等,接觸過古羅馬劇作家的作品。後因家道中落,輟學謀生。莎士比亞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間巡迴演出,培養了他對戲劇的興趣。1585年前後,他離開家鄉去倫敦,先在劇院打雜,後來當上一名演員,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莎士比亞除了參加演出和編劇,還廣泛接觸社會,常常隨劇團出入宮廷或來到鄉間。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他一生寫了許多劇本和詩歌,流傳下來的有三十七部戲劇、兩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早期創作中,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出色地反映了英國社會五光十色的畫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反映了人文主義者愛情理想和封建惡習之間的衝突,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個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則尖銳地諷刺了高利貸商人極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莎士比亞創作高峰的標誌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稱世界最佳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複雜的文學典型之一。莎士比亞晚年轉入神奇劇的創作,寄希望於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風雨》等。

  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情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的完美結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時又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徵。作品思想通過情節人物自然地表現出來。莎士比亞還是語言的大師,他吸收人民的語言、以及古代和當代的文學語言,運用得得心應手。劇中時用散文,時用詩體,毫不刻板。莎士比亞被同時代的戲劇家稱之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也把莎士比亞譽為“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莎士比亞的作品風格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詩文由擴充套件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臺詞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誌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複雜或者省略”。在他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極度變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象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儘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鬆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

  莎士比亞創作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劇要真實,切忌過火。

  第三,情節生動豐富,一個劇裡常有幾條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線索,悲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語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話富有哲理和詩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語言矯揉造作,伊阿古的語言充滿穢言穢語。據電子計算機統計,莎士比亞創作的詞彙量有29066個。

  莎士比亞的成就榮譽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祕,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複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臺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象來彌補舞臺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裡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佈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餘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闢了廣闊天地。

  莎士比亞給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裡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

  在評價莎士比亞的影響時,讀者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他的作品當然類似的論斷適合於每一位文學藝術人物,但是這個因素在評價一般的藝術家的影響時看來並不特別重要。

  據統計,莎士比亞用詞高達兩萬格以上。它廣泛採用民間語言如民謠、俚語、古諺語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來詞彙,還大量運用比喻、隱喻、雙關語,可謂集當時英語之大成。莎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現代英語中的成語、典故和格言。相對而言,他早期的劇作喜歡用華麗鏗鏘的詞句;後來的成熟作品則顯得更得心應手,既能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貼切而生動的表現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樸素自然的詞句傳達扣人心絃的感情和思想。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威廉·莎士比亞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佈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對莎士比亞的人物評價

  17世紀.同時代人執劇壇牛耳的本·瓊生稱譽他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17、18世紀的英國古典主義者德萊登認為“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後,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鬥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讚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為榜樣。普希金認為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新的幾個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著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聖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瞭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為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為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

  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佔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為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為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是不謀而合.基本一致的。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麼地方——在義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英文: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只有幾部喜劇——例如《仲夏夜之夢》——的人物性格,令人感到有南方和它的氣候的影響,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人物的性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