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七課預習習題

  八年級語文課文第十七課主要學習什麼內容?同學們不妨提前預習一下課文,順便做做預習練習題。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一部分

  一、基礎知識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譬如 虛妄 停滯 儒家 懶惰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⑵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盡信書不如無書:

  ⑶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辨偽去妄:

  3.選詞填空,正確的一項是

  經過 、 、 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A、思索、懷疑、辨別 B、辨別、思索、懷疑

  C、懷疑、辨別、思索 D、懷疑、思索、辨別

  4.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B、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C、學者要會疑。 D、學則須疑。

  5.我們常說的“四書”除了課文中提到的《大學》之外,還有 、 、 三部。

  6.選出從反面論述的一項

  A、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

  B、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C、我們對於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D、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

  7.讀課文,寫出下列加點代詞所指代的內容。

  ⑴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

  ⑵這是誰說的。這:

  ⑶都是這樣產生的。這樣:

  ⑷我們信它,因為它“是”。它:

  8.議論文的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下列各條與恆心、毅力無關的論據有哪些?結合你掌握的知識,補充兩條與此有關的諺語、格言、名言或事例作為論據。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C、馬克思堅持寫作四十年而成《資本論》

  D、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E、魯迅在書桌上刻上“早”字

  F、一生之計在於勤

  補充材料:

  第二部分

  二、同步解讀

  ①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②對於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③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④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⑧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⑾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9.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10.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對於別人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那麼不懶惰的表現應該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號能改為逗號嗎?為什麼?

  13.第⑩句中三個“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學術”和“文化”兩個詞能否互換?為什麼?

  15.本段文字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是 和 。

  第三部分

  三、美文賞讀

  出世與入世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學畢業前夕,我的老師、美學大師朱光潛教授曾給我題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我一生以此自勉,並用來勉四方學友。

  據我所知,朱先生這句贈言最早是他評價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李叔同一生歷盡曲折和坎坷,飽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後成為一代高僧。他抗戰時曾寫下了“唸佛不忘救國”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風範和人格力量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引影響了一代知識者。

  不久我將朱老這一手跡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馮亦代展示,馮先生又欣然命筆,給我題寫了:

  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朱、馮二先生的題贈使人回味無窮。

  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世的關係,只有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朱、馮二先生的題辭確是這種辯證思想的結晶。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現實是現實了,但總是跳不出來,囿於成見,很難有什麼大作為。這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

  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的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神幹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學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也可以看成一個入世和出世的問題。現實主義主要是入世,浪漫主義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詩人的身上實際上也是二者並存的。即使是被稱為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李白也有很現實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還有《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也會寫出很現實的情意綿綿的戀愛詩來,魯迅先生對他的《閒情賦》早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