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則賞析
《論語八則》一、文學常識《論語》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和編纂,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共20篇,與《孟子》《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是儒家學說的典籍。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文學常識
《論語》 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和編纂,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共20篇, 與《孟子》《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是儒家學說的典籍。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作品《春秋》,魯國人。
:課文分析
1、翻譯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措;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充滿疑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聰明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2、理解默寫: 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於從正面學習,也善於從反面借鑑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④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⑤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⑥當別人不瞭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出自《論語八則》的成語:有朋遠方來、三省吾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重點問題
1、《論語八則》前四則的內容側重於什麼?闡述了孔子的哪些為學思想? 答:1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意義和樂趣所在。2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智慧的光芒。 3真誠坦白是學習的最佳態度。4樂在其中是學習的理想境界。“ 2、《論語八則》後四則的內容側重於什麼? 答:1自知者明。2 知人者智。 3 學人者強。4愛人者仁。 3、“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看起來是三件獨立的事,孔子卻將其相提並論,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是什麼? 答:“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是三種為學體驗。“學而時習”是將所學加以運用,從中得到生動的感受,體驗到實踐的樂趣。“有朋自遠方來”就可以將自己的所學所感與之交流,論辯吸納,體驗分享的樂趣。有人喝彩可喜,無人喝彩也無妨。“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在不被認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達平和的心態,悠然自得,體驗孤獨的樂趣。 4、從“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麼? 答:曾子“一日三省”,拷問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要求自己無論做什麼都要盡心竭力,這是很高的自我行為規範。曾子之所以成才,應歸功於這種嚴於律己的生活態度。成才的因素有多種,自身實力是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讓自己實力過人呢?不斷自省和及時改過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自信帶來的只能是行為過當和慮事不周。5、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賢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擔憂、內自省和自改之。你能這樣做嗎?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如果不能,困難是什麼?答:“遇到不知己者、不賢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擔憂、內自省和自改之”能這樣做的前提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具有“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人生態度。這是很難達到的精神境界,常人的困難正在於無法放棄對他人的苛求,無法擺脫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態,當然就無暇顧及自己應怎樣做。 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現了孔子怎樣的思想? 答:“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認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討問題,才能有無窮的樂趣,這樣有利於增長知識,完美自己的學說和人格,表現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 7、一部《論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丹以學者的身份講心得,使《論語》中的簡單道理,穿越千古塵埃,浸潤萬千百姓。請結合自己學習或成長的經歷,談談你對《論語》中某一則的獨特感受。 答:“三人行,則必有吾師焉。” 俗語有言,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止境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要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只要是知識,做人等方面能夠給我們啟迪的,我們都應該向其學習,並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聯絡實際個性解讀即可。此答案僅供參考 8、除了所學的八則論語,你還知道哪些《論語》中的語句,請寫出來。至少兩句 答: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我們可以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成幾點? 談學習態度: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談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談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10、請你摘錄兩個與“誠信”有關的古代著名的故事。 答:商鞅“立木為信”,劉邦“約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