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後感為政篇

  論語中“為政”一詞對於學生時代的我們顯得特別遙遠,感觸也不是很多,但是卻為解決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不錯的解題思路。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國學大師南懷瑾對《論語》的別解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觸《論語》一書,特別是《學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機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經南懷瑾大師一點化,可謂是茅塞頓開,頓時生出無限的感嘆出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從字面上理解:“學習而能經常地複習,不是很愉悅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對自己不瞭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懷嗎?” 可是南懷瑾大師卻完全超脫了字面,敢於質疑自古以來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強調回歸原著,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品味《論語》。雖說《論語》是本古書,可是南懷瑾卻將它巧妙得與時代接軌,讀來朗朗上口。對於《論語別裁》,南懷瑾大師可謂用心良苦,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業、小學生到大學者,一個個恰到的鮮活的例子,猶如一劑劑催化劑,令人品味之餘多了幾分感慨。

  孔子的學問即是做人的學問,一點不錯。南懷瑾大師僅就《學而》一章已經闡述了各個階級,各種角色做人的道理。目前我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在校大學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談幾點感想吧。初入大學,我們彷彿籠中之鳥重獲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可是天空廣闊了,鳥兒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很快,我們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厭倦了每天重複的虛度光陰,時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標明確的奮鬥生活,總算有點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了。儘管南懷瑾提到:其中“學“的含義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學問。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則,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說。就是告述我們,經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評,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但我覺得“悅”是相對的,只有經歷了失去的痛苦,才會回味曾經擁有的快樂。時習之,時而回味之,快樂自會油然而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點我深有體會。從前,只是一心埋頭於功課中,根本無心交朋友。畢業了,同學們各有去向,偶爾有老同學千里迢迢趕來作客,真的是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著實令人費解。儘管南懷瑾大師作了詳盡解釋,也許是入世不深,還不能完全領會。“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可是世上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又有幾人?倘若只有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在未達到君子境界的前期就不該做學問了嗎?又如何提升自己成為君子呢?按照南懷瑾的標準,很多人是沒資格學習人生之道的,可是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任何人都應當在學習中進步。南氏有這樣的著作問世自然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值得審思的地方

  “為政”一詞對於學生時代的我們顯得特別遙遠,感觸也不是很多,但是卻為解決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不錯的解題思路。其實換個角度想想,生活不就是一個政治舞臺,有風雨,也會見彩虹。“子曰: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形形色色的人群構成了一幅巨大的生活圖景,人與人的交往就運用到了諸多政治技巧。於是又想到:孔子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如果《學而》是為了修身,是為了個人修養,那麼《為政》就是在《學而》的基礎上拓寬了範圍,融入到與別人的交往中。孔子只提出了“為政以德”,至於怎樣才稱得上“德”,還是各執己見。對否?全憑個人把握。

  南先生說,儒家如同百貨店,人生每天都必須,這話實然。當今的人,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便利,科技也越來越發達,可是,心靈卻越來越茫然,對於人生之道的思考相對古人來說也越來越少,問題自然越來越多,可是沒有幾個人能確切地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更多的人處於茫然,和你一樣的茫然。人就像生活在迷霧中,尋不到歸路也找不到出路。“在路上”成了最時髦的詞彙,路的盡頭是什麼?思索過嗎?也許《論語》能夠告訴我們最確切的答案。

  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心靈感到的是慰籍,有一種跨越時空,俯視千年的感覺。我想,這應該算是在智者精神的感召下,應有的心領神會吧。

  書尚未讀完,陶醉仍在繼續。

  篇二

  孔子不談政治

  第一篇《學而》是講個人作學問的內在修養,接著下來第二篇《為政》則是講學問的外用。

  不過提到為政,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常發現在一些著作中,許多人認為《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現代的語彙來說,稱之為“政治哲學”。在我個人研究的結果,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觀念的“政治”,孔子只說“為政”,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站在學術的立場,態度要非常嚴謹。我們常說一句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作學問的立場,就是“在學術面前,態度要非常嚴謹,服從真理。”孔子只講“為政”,不談政治;“政治”如國父所說的:“管理眾人的事。”孔子所提的“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國文化的名詞,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過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風化。為政的意義包括了教化。這個重點我們必須把握祝因此第二篇《為政》,也是談到學問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風範

  子曰: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共”即“拱”。這幾句話,表面上看來,非常容易懂。孔子提出來,為政最重要是“德”。說到這裡,我們要注意,春秋戰國時代,“道德”兩個字,是很少連篇來用的,那個時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晉南北朝以後,到唐宋之間,才把這兩個字連起來,變成一個名詞為“道德”;到現在年輕人一提到道德,都當成討厭的名詞。這是文化思想的演變。所以我們要知道,秦漢以前,德是德;而“道”與“天”,在當時可說是最麻煩、最難於界說的兩個字,同樣的有無窮意義。有時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的代表;有時候是道路之道,有時候是原則或法則,像《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這個道就是法則的意思;有時候又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這樣,包含有四五個意義之多。在同一本書,甚至在同一句裡,前後的道字,所代表的意義就不同。這個好像是中國文化的毛病,其實也是長處,尤其在古代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一個觀念用一個字來代表,用刀刻到竹簡上,在當時就足以完全表達。

  再說到這個“德”字的意義,過去“德”是表示好行為的成果和作用。古時人解釋“德者得也”。因此我們瞭解孔子講的“為政以德”,是好行為的成果,也和後世講的“道德”意義差不多。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學校裡,就告訴學生,這裡的“德”就是“道德”,因為學生不到相當的程度,老師也無法多搬古董來為他們作詳細解說。孔子為什麼提出這個“德”字,這是第一個問題。

  篇三

  若不是于丹,自己可能決不會對《論語》感興趣,也就與博大精深的國學失之交臂了。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受于丹的影響,附庸風雅地,買了一本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買來之後就鎖進了抽屜,總是自我推脫沒時間看。今年暑假,應學校讀書、做筆記的要求,總算是強迫自己靜下心來讀了讀這本口碑極佳的《論語別裁》。

  如今的我們,對國學望而生畏,這與古文晦澀難懂有關;對國學不感興趣,也是因為“之乎者也,迂腐守舊”的緣故。初讀這本書時,確實有讀不下去的感覺,但堅持讀十幾頁後漸漸地就想讀了,而且越讀越有味,聽南懷瑾先生侃侃而談,古今逸事,娓娓道來,人生家國,信手拈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頗有感悟。

  這本書告訴我們,對於單個人個體而言,一個人思想所在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寬度:包括眼界的寬度,思想的寬度,心境的寬度,和前途的寬度。我認為說的很有道理。

  在我看來,通篇所講,不過兩個詞而已:“為人”,“處事”。簡單的兩個詞,幾乎可以概括所有人的一生。每個人,都不過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狀態,去“處事”而已。不同的處事,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這個不同的處事的方法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於為人。“為人”其實是個人一切一切的根本。而一個人為人的出發點,或者說,一個人為人所體現出來的,乃是一個人的思想。

  或許,《論語別裁》是印有南懷瑾標籤的南懷瑾的論語,但正是這種談古論今,縱橫開闔,旁徵博引,磅礴大氣的風格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很多讀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純粹的孔子的論語,在意的是,這本書帶給思想上的衝擊。

  南懷瑾先生言:《論語》傳今,歷經朱熹等所謂儒之大家註解,已經成皇權御人、愚人的工具,實在汙穢不堪,有悖孔子思想的本意,如同“百年老店”賣了假東西,砸了“金字招牌”。所以剝腐取真當做,孔家店卻砸不得呀!作者在此書中註解《論語》,不借皇權,不假虎威,而以人文視角來詮釋“仁”、“忠”、“孝”、“禮”、“義”,恢復其本意,讓人倍感親切,符合我們現代社會人的精神需要!

  作者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時就對現行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他認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在這個物質的天堂、人文的沙漠裡,和諧何從談起?!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認同。這個世界,人是決定性力量。若是人文盡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這個世界何能不亂?!

  上面凌亂的文字是自己借到的和想到的一點感悟,其實直到今天才匆匆地把這本書看完,雖然以自己現在的學識和眼光還不能完全領悟本書的真諦,但看完本書之後,心裡仍感嘆不已!不停的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人性光芒。所以,《論語》跨越幾千年、傳承至今,而且必將繼續延續,以其人性的光輝照耀著人類前進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