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

  清明節,不僅僅只是掃墓。它的內涵需要我們炎黃子孫去解讀,更需要我們去傳承這傳統節日的習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篇二

  在很多人看來,清明節就是掃墓的節日。民俗專家則稱,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清明節文化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作文範文網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每逢清明,回鄉祭祖成了傳統習慣。

  有人說:“清明節的人文精神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因此,把清明單單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民俗家此說,主要是提醒人們要懂得清明節的意義,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弘揚珍愛生命、呵護大自然、維護環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國民俗文化的魅力,締結國內外親情專題作文>親情,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

  假如把清明節理解為單純的掃墓,割斷了政治、文化、經濟內涵,確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嚴重失誤。希望每個人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大力宣傳清明節的多鐘意義,讓更多的人通過清明節瞭解民俗、傳承美德。

  清明節,不僅僅只是掃墓。它的內涵需要我們炎黃子孫去解讀,更需要我們去傳承這傳統節日的習慣。

  篇三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們以此表示對已故親人的尊敬與懷念。

  今年清明節,我們全家還是象去年一樣,早上乘車到木洞鎮後,我們就急急忙忙地登上渡輪。站在船頭,我抬頭一看,天空灰濛濛的,像要下雨的樣子。一陣江風襲來,我不禁感到陣陣寒意,我趕快捂緊隨風飄動的春衣。一陣“嗚嗚嗚……”的船笛,又使我不禁精神一振。忽然,一隻水鳥像閃電一般掠過江面,在白霧茫茫中轉眼不見了蹤影。渡輪在隆隆的馬達聲中抖動著,送我們渡過了浩浩蕩蕩的長江,來到了江北。

  路邊農田的油菜花一片金黃。遠處山上紅的桃花,白色的李花也競相爭豔,夾雜在青山綠樹間真是好看。一陣微風送來的陣陣花香,真讓人陶醉。小溪兩旁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像在給我們扇風一樣,更讓我覺得春寒料峭。

  我們一家人在山路上蹣跚前行。臨近墓地的一段路很不好走,我們一步三滑地好不容易到了墓地。這時天上飄起了零星小雨,滴在我的臉上,令我感到了絲絲涼意。我不由得想起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來。詩中的描寫的情景與現在是多麼相似!這時,外公將白色的紙幡掛上墳頭的竹枝上。紙幡立即隨風飄舞起來。我和大姑婆把籃子放在地上,在墓前點上香燭和紙錢。大人都表情凝重。媽媽教我點好三柱香,在墓前行了跪拜禮。大姑婆眼圈紅紅的,跪在墳前說:“爸爸,我們來看你來了。”這一番話讓我心潮起伏:清明節來已故長輩墳前掃墓,這是兒女在表達對父輩的緬懷和尊敬,這是濃濃的、割不斷的親情啊!我的思緒隨著嫋嫋青煙飄逸著……這時,我覺得自己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紅燭發著或明或暗的光,一閃一閃地燃燒著,流下的蠟像是在人們流下的淚珠。

  大家祭拜完後,在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大人們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地慢慢地離開了墓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在滿眼春色中,我感到自己長大了,自己肩上已有了不輕的責任。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已故的親人掃墓,並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