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貧困讀書心得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論戰性著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論戰性著作,以法文寫成於1847年上半年,並於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該著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闡述他們的新世界觀及其與德國哲學傳統的劃界,但當時出於種種原因未能發表.馬克思為批判蒲魯東而發表《哲學的貧困》,它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精練的表述首次問世.

  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著力於批判整個德國思想的思辨傳統、並深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境域,那麼,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的重點就是,用已經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闡明資本主義的本質來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該書的敘述固然始終針對著蒲魯東原書的一系列說法而展開,但是,由於蒲魯東所依賴的哲學基礎是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這就使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必須以針對黑格爾主義的具有原則高度的批判來闡發歷史唯物主義境域.因此,該著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具有經典的重要性.

  該著分為兩個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討論針對蒲魯東為“工資平等”的社會主義所作的經濟學論證,揭示這種論證尚未達到李嘉圖經濟學理論的水準.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展開這一批判的同時,精闢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類經濟想象的歷史科學方向.

  由於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表述在該章的第1、2節中, 我們在此就選錄這兩節.

  蒲魯東以實現“工資平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方案,是從西方近代哲學的抽象理智主義中產生的.他用對經濟範疇的邏輯聯絡的說明來代替對形成資本的歷史運動的把握,其結果是企圖通過“經濟學理性”來消除資本運動的壞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平等和工資平等,而這就是他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哲學的貧困》就是對這種社會主義進行最徹底的哲學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的錯誤根源於:1不理解資本關係起源於勞動力轉變為可用貨幣購得的商品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歷史運動,以及由於這一運動所必然導致的貨幣的資本化,2不理解貨幣資本化本身即是一種以“資本主義”來命名的現代人類的生存條件,這種生存條件的本質是抽象勞動對具體的感性活勞動的統治;通過這種統治,人類感性力量和感性財富的發展以勞動抽象化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它並不是一個可以用經濟學理性所設計的方案來加以克服的偶然錯誤.

  資本對現代人類的統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勞動的社會權力的情況下被克服掉的,這也就是說,資本是無法通過工資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勞動的權力平均分配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而被消滅的.事實上,只要勞動的抽象化及其積累作為一種脫離個人的一般社會力量繼續存在,價值規律就必定發生作用,並且,正是從價值規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餘價值規律得以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即不斷產生出積累起來的抽象勞動對於具體活勞動的統治權.所以,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幻想一個沒有資本家階級的資本社會.

  馬克思在1846年年底讀到蒲魯東的《哲學的貧困》時,即決定對該書進行批判.當時他給俄國的帕.瓦.安年科夫寫了一封長信,信中闡述了對蒲魯東展開批判的要點,成為後來寫作《哲學的貧困》的基礎.

  馬克思在該信中指出:“經濟範疇只是這些現實關係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係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蒲魯東先生不把政治經濟學範疇看做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係的抽象,而神祕地點到黑白,把實在的關係只看作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懷中的公式.”

  這段話表明,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的根本之點,是抓住他的黑格爾主義出發點.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一開始就這樣寫道“蒲魯東先生把我們轉移到我們親愛的祖國,使我們不由得又變成了德國人.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帽子,那麼,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個英國人就是李嘉圖.這個德國人就是黑格爾”.這就是說,英國經濟學使人成為經濟範疇,而德國哲學則把經濟範疇追溯到它們在神祕的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中的起源.這個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領地揭示了英國古典經濟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共同前提,即以範疇的邏輯先在性遮蔽處在歷史運動的現實個人之創生和改變其原初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的感性交往即生產力.

  與黑格爾主義相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正是在於取出這種對於人們的實踐生活的思辨遮蔽.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寫道:“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係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恆的範疇.經濟學家們想我們揭示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係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係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係的歷史運動.

  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而是人們生產出來的.這些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

  只有清除掉傳統哲學對現實個人之生產社會關係的歷史實踐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從根本上確認歷史唯物主義所要導向的“歷史科學”的物件與任務.“歷史科學”與理智主義的經濟學不同,它不是從範疇層面上描述給定的生產關係,而是要描述產生生產關係的歷史運動,即,描述那些確實在客觀上限定著現實個人的生產關係本身,如何從現實個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產生出來.馬克思說得很分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係形成他們的一切關係的基礎.而這種物質關係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懂得這一點,即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哲學的貧困》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近代依賴的諸種理智主義的社會科學之間的對立.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指出的歷史必然性,不是關於各種範疇之間的關係的邏輯必然性,而是從現實個人的活動的歷史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意義.如果說今天的各種社會科學仍然主要地還是在對現存的事實世界進行範疇的把握中存在和發展的話,那麼,這些科學在其根基除就隱藏著危機,而這種危機,只有通過它們從根本上承認和理解自身前提的歷史性質,才能被克服掉.當然,對克服這種危機的普遍需要本身,還有待於歷史運動將其產生出來,但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歷史的演進必將帶來這一切.當歷史的條件成熟之時,真正的“歷史科學”就能夠生長出來.用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的化來說就是,這時候人們“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頭腦裡找尋科學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

  篇二

  馬克思批判經濟學家將資產階級制度論證是天然的,永恆的觀點。他指出考察封建的生產,必須把它當做以對抗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來考察。馬克思初步闡述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他指出:“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規律,並不是永恆的規律,而是同人民及其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相適應的東西,人們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係的變化嗎?由於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被剝奪,所以必須粉碎生產力在其中產生的那些傳統形式。”

  在對所有權的論述中,馬克思指出“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係下面發展起來的”,因此,馬克思反對將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係、一種特殊的的範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恆的觀念來下定義,他認為“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係描述一番。”

  我認為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反對抽象的概念和觀念,反對一勞永逸找出社會的規律來指導社會的執行。所以,那些孤立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教條,割裂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以及必須從一定的社會形式進行考慮。應該更全面的論述是一定的社會存在決定一定的社會意識。“一定的”限定更突出社會生產方式的階段性。馬克思也從來沒有抽象的談論社會,他進行研究時,也是分析一定社會階段的社會。例如,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原始社會等等。

  從來都沒有抽象的人性,人都是一定社會關係的產物,都是出於一定社會交往形式中人。不能將抽離出來,談論所謂人性的“善”與“惡”,必須將人放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中,從中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