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的心得

  人生問題是個哲學問題。任何一門具體科學,無論是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問題,不能解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人生問題是個哲學問題。任何一門具體科學,無論是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問題,不能解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問題。人們常說人生是個謎,是個猜不透的謎。其實對具體科學來說是個謎,可對哲學來說它不是謎而是著力研究的物件,是千百年來無數哲學家們力求解開的人生方程式。不少哲學家和思想家們從各個不同角度提供過不少有啟發的思想。因此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必須進入哲學領域。只有哲學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會中的恰當位置,從寬廣的視野、從最深最高的層次來理解和把握人生。

  一

  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可分。在世界觀之外,不與任何世界觀相聯絡的絕對獨立的人生觀是不存在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對作為整體的世界的總的看法。而人生觀則是對於人生問題,對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以及人生態度的看法。它們各有特點但又不可分離。因為自從有了人與人類社會以後,單一的物質世界變為包括人和社會在內的世界。宇宙、社會、人處於一種辯證的聯絡之中。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社會又不能離開自然。這樣,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處於三種關係之中:一種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種是人與社會的關係;一種是人與自我的關係。這三種關係在客觀上是相互滲透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可能離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是以社會為中介而不是作為孤立的個人與自然發生關係的。人與社會的關係也離不開人與自然的關係。沒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就不可能存在人與社會的關係。同樣,人與自我的關係,也離不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孤立就自我研究自我,不可能真正認識人自身。因此探討人與自我的關係,離不開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謐勻喚緄奈恢謾⑷嗽諫緇嶂械奈恢茫?約叭巳綰握?範源?勻弧⒍源?緇岬奶?取U餼?a href='//' target='_blank'>決定了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必然受到世界觀、歷史觀的制約。

  人面對的宇宙廣闊無垠,無始無終。如果僅僅著眼於人的形體,就會把人看成置身其中轉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人只能順其自然,安時處順。儘管從這種宇宙觀得出的結論,對人處世處事尤其養生有某種積極作用,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而應順從人的內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可是從這種宇宙觀中引出的人生結論,會使人摒棄社會責任,摒棄人生理想,其消極方面多於積極方面。中國古代哲學中如儒家學說從人與自然關係中得出的是積極結論。他們重視人,重視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人與天地放在同等地位。孔子貴人輕馬的故事廣為人知。荀子明確提出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儒家強調人“與天地同參”,“為天地立心”。這種高度重視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視人對自然的互動作用的思想是合理的積極的。特別是他們不貴天小人,而是從天地之性中引出對人有教化意義的結論,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儒家以入世的態度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把修、齊、治、平作為人生的追求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當然,儒家從天道中引出人性,從人性中引出道德規範的理論屬於糟粕,表明在天人關係看法中存在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的缺陷。

  世界觀影響人生觀在西方哲學中也是如此。例如,叔本華、尼采的悲觀主義的人生觀與他們唯意志主義的世界觀是不可分的。叔本華認為,意志是萬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質,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意志的表現。人生而具有求生意志,因而有慾望。這個慾望是無止境的,永不滿足的。人永遠在失望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所以人生是毫無意義的、痛苦的。存在主義關於人是焦慮、死亡、苦悶、孤獨的存在物的悲觀主義人生觀,與他們對存在的本體論理解是不可分的。存在主義哲學中的存在最根本的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的基本狀態就是恐懼、厭煩、憂鬱、絕望。這就是說,人從本性來說就是空虛的、痛苦的。至於宗教關於人生如苦海的人生觀與它的四大皆空的宇宙觀是不可分的。可以說,每種人生觀都有它的宇宙觀基礎。這正是我們強調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基礎上才能建立共產主義人生觀的原因。

  人生觀的性質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社會歷史觀。人生意義與價值問題取決於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歷史與個人相比也具有無盡性。歷史是長河而任何個人只是其中的浪花。不少哲學家們感嘆時間的永恆,歷史的變幻和人生的短促。如果因此而認為歷史無是非、無勝負、無功過,這是從對歷史的錯誤理解中引出的錯誤的人生結論。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既有喜劇,又有悲劇。歷史的主體是人,人的命運沉浮受到許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動機與效果之間、高尚與卑鄙之間、偉大與渺小之間的顛倒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如果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往往會從複雜多變的歷史中引出錯誤的、消極的人生結論。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人們都重視歷史經驗對人的教化作用。歷代統治者都懂得以史為鑑,改朝換代後均為前朝修史,論前朝之是非得失,圖本朝之長治久安。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充分表現了總結歷史經驗的政治意義。可是每個王朝的興亡仍然不可避免。每朝都有末代皇帝,都有痛史,都有盛衰興亡。面對這種歷史事實,一些哲學家引出命定論的消極人生結論。

  歷史規律是不可改變的。但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完全可以從歷史中得出有益於處世處事的教訓。一個思想家能夠從歷史中體會人生。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以說是一篇縱讀歷史與人生的文章。他從前人經歷中得出身處厄境應如何對待的積極結論。那段關於歷史人物身處厄境而卓有建樹流傳千古的總結,永遠是激勵人們正確對待困境的金玉良言。

  二

  人生觀問題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對待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是與世界觀、歷史觀相聯絡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於人生意義、價值、目的的基本觀點,完全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的。

  首先,人生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理解。正是在這個基礎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產主義人生觀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本質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義時突破了歷來著眼於人的生物性和人壽長短的侷限。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於其它動物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自然界中處於一種特殊地位,原因在於人是能進行自覺勞動的創造性動物。人的創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動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人化的世界,創造了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樣不是永恆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的創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盡幹壞事,又會被世人感到太長。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發揮它的創造作用為社會作出貢獻,這種生命光輝而充實。人的生命的創造意義並不僅僅限於生時。不少人生時寂寞、窮困、潦倒,甚至為人誤解,頻遭摧殘,可死後被重新發現,再現輝煌。許多學術著作亦復如此。生時無法出版,死後成為不朽之作。這說明生命的長短並不是人的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

  人不僅是創造性的動物,而且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第1卷第56頁這就是說,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的相互關係,是無法說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如果僅僅把人看成孤立的個體,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暫時點燃的蠟燭,很快化為灰燼。從人的社會本性出發,把人作為社會成員來考察,就會看到,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卻是久遠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由人類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應該把它燒得更旺。這同時也就是把個體的生命由暫時變為永恆、有限變為無限。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沒有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正確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觀中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兩方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作了回答。

  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它與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現象一樣,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的自然壽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長生久視、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義的幻想。辯證法的規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

  對生與死的理解不能僅僅以自然規律為依據,而必須求之於社會規律。同樣是生,有的生得偉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樣是死,有的死得偉大,有的死得窩囊。所謂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講的就是死的意義問題。這個死的意義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英雄與懦夫、留名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往往決定於對死亡的態度。中國古訓臨難毋苟免,講的就是氣節,也是對待死亡的態度。死亡中最壯烈最感人的是為事業、為正義而獻身,死在刑場和戰場上。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通達服從自然規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後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的通達至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是以對自然規律與歷史價值認識為依據的人生態度。

  再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還為人對理想的追求提供了科學論證。人生有境界問題。人生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理想問題。境界的高低優劣以理想的性質為轉移。

  理想是人生哲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人的自身價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的集中體現。因為人是在確立和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呈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的。理想的狀況和性質對於人的成長是極端重要的。一個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航標和燈塔,它在人的一生中始終照耀著人的前進的道路。

  在人的各種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理想。我們要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鄧小平非常重視理想教育。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4頁他還強調一定不能放鬆共產主義理想的教育和宣傳,“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我們乾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點,我希望宣傳方面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同上,第110頁

  無庸諱言,在一些人當中,尤其是有些年輕人,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沒有興趣,發生所謂信仰危機。原因很複雜,但有兩點很值得注意。一是社會主義事業遭受的挫折所引起的思想震盪,另一個是對我們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缺乏正確的認識。這兩條歸結起來還是歷史觀的問題。人類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社會發展規律。但這條規律的實現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反覆曲折的途程。在這個過程中暫時的挫折甚至逆轉是完全可能的。歷史規律是大尺度的,它的實現不是以日以年計算的,而是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沒有不經歷反覆的,社會主義這種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轉變更是如此。鄧小平說過一段非常深刻的話:“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鍊,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同上,第382—383頁“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觀察社會必須具有歷史眼光。至於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目的在於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儘快實現消滅剝削、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發達階段併為過渡到共產主義進行物質和思想準備。我們的長遠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的近期理想是全力實現黨制定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長遠的社會理想奠定基礎。在經濟上我們的理想是通過市場經濟執行的體制來實現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不妨礙我們的理想,而是為我們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指明瞭道路。

  除了社會理想外,我們同樣重視個人理想。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素質,可以儘量發揮和培養自己的特長,

  充分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導我們,任何個人的理想都不能與社會規律相違背。社會是決定個人理想能否實現的大環境。在舊中國許多知識分子抱有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但不可能實現,只有社會主義才為他們的理想的實現提供可能。任何個人只能在推動社會發展中求得個人的發展。每一次大的社會變革總要使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變為大人物。例如法國大革命時期不少被貴族視為下賤人的演員、小販、理髮師變為將軍、元帥。在中國革命中有多少放牛娃、礦工、普通農民變為政治家、軍事家,變為各級領導。可是,如果站在歷史規律的反面,就可能斷送個人的前途和理想。要沿著歷史發展的進步方向前進而不能逆向而行,這是我們確定人生理想和目標的根本原則。

  三

  在當前,要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就必須反對以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人生觀。

  個人主義鼓吹者的哲學論據是抽象的人性論,認為人性是自私的,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扭曲人性。人要生存,天生有一種維護個人利益的本能。這種說法把個人主義和個人利益混為一談。唯物史觀承認利益原則。人有各種各樣的利益。作為國家成員有國家利益,作為社會成員有社會利益,作為某一個階級的成員有階級利益,作為個人有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不等於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一種處世原則,是一種人生哲學,它以自我為中心,任何時候都把個人利益擺在首位。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不惜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以滿足個人的欲求。很顯然,這種觀念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下形成的私有觀念。人類經歷了很長時期的沒有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社會。而且即使在私有制社會中,仍然有許許多多為國家利益、為民族利益、為集體利益而獻身的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是以一定歷史階段私有制社會來涵蓋整個人類社會的形而上學的抽象的人性論。

  有人認為個人主義調動人的積極性,是一種動力。這也是一種抽象的議論。問題在於這個動力是對誰說的?對個人而言,它可能成為一種動力。它可以激起人的慾望和熱情,激起拼搏精神,可是對於社會來說,它可能成為一種破壞力、渙散力、離心力,為達到個人目的勾心鬥角、損害團結,以無休無盡的內耗來阻礙社會發展。個人主義的雙面作用培根都知道。他在《論自私》中說:“螞蟻這種小動物替自己打算是很精明的,但對於一座花果園,它卻是一種很有害的生物。自私的人也如同螞蟻,不過它們所危害的是社會”。還說“自私自利永遠是一種壞品質。這種人總是把一切事物都按照一己私利的需要加以歪曲,其結果沒有不危害社會的”《論人生》第57頁。何況個人主義對個人的所謂動力作用也是有條件的。當個人發展順利,一切都如願以償時,可以意氣風發,幹勁十足,一旦受到挫折,個人的目的沒有達到,就會灰心喪氣、消極怠工、破罐破摔,個人主義由動力變為阻力。我們反對個人主義,決不忽視個人利益。合理的公正的社會和集體總是要保障和維護個人的利益,保障個人以正當的方法和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的權利。但我們提倡集體主義,提倡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當發生矛盾時,我們提倡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在人生觀中,金錢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反對拜金主義,但並不卑視金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流通手段,沒有貨幣,任何個人的正當需要都無法實現。合理合法獲取報酬是應該的。但拜金主義的本質並不是重視貨幣的經濟職能,而是像馬克思所揭示的把貨幣“當成萬能之物”,鼓吹“貨幣的本質的萬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0頁。這樣,拜金主義把貨幣從作為流通手段和作為一般等價物變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和人生的唯一追求。拜金主義人生觀的信條是,一切為了錢,錢就是一切。錢是他們衡量世界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美醜、是非、善惡都是顛倒的。拜金主義必然導致價值混亂、道德失範。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反對拜金主義的。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莎士比亞的《雅典的泰門》都對拜金主義作了鞭撻。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更應該反對拜金主義的人生觀。

  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把享樂主義和追求富裕生活區分開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歌頌貧困、提倡落後。但是同時我們也反對享樂主義。恩格斯把生存、發展、享受作為一個合理社會中社會成員的應有的生活條件。鄧小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我們各項改革成敗得失的標準。共產黨人革命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包含提高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享受水平,提高生活質量。但這與提倡享樂主義是根本不同的。享樂主義產生於封建宮庭和貴族,後來為資產階級所鼓吹。它是一種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用各種方式滿足感官欲求的腐朽人生觀。享樂主義是徹頭徹尾的個人主義,因為它的核心是個人享樂並把自己的享樂建築在被剝削被壓迫者的痛苦基礎上的。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享樂主義的本質。他說:“享樂哲學一直只是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一旦享樂哲學開始妄圖具有普遍意義並且宣佈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它就變成了空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頁。享樂永遠是少數人的特權,享樂哲學永遠是一部分人的哲學。要真正樹立艱苦奮鬥、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就必須反對享樂主義。當我們以共同富裕、普天同樂為奮鬥目標時,這就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共產主義。

  同志在1995年1月19日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加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隨後在中紀委第五次會議中又強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每一個幹部和黨員來說,都是首要的問題。要真正解決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就必須學習哲學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我們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來解決人生的問題,創造輝煌的人生。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