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優秀範文

  于丹是中國有名的電視策劃人,她曾經給自己的女兒寫過一封信,信中都說了哪些內容呢?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于丹致女兒的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于丹致女兒的一封信

  孩子:

  媽媽現在跟你說的這些話,只是我現在的想法而已。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敢說我現在的想法一定正確,你長大以後可以去修正它們,但這是我現在最想對你說的話。

  孩子,人要有常識,要懂得社會上最基礎的東西。你剛剛上完幼兒園時堅信的那些道理,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後也堅信如初。比如,任何事情要有秩序,要排隊,要有先來後到。人越是長大,越是容易變得對很多事情不屑,會覺得那些事情很幼稚。其實,一個人忘了幼兒園規矩的時候,反而是自己特別狂妄、特別無知的時候。媽媽曾經給你講過木桶理論:一個桶,如果它是由長短不齊的板子箍起來的,決定水容量的是哪塊板呢?你的答案很正確:最低的一塊板子。

  常識,就是我們的最低板。如果你對於這個世界的常識,包括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指標都能夠達到60分以上,我不會太關注你有幾個90分。如果你都在60分以上,那你已經是一個好公民了,你已經能夠對自己負責。90分是人生命裡的錦上添花,但60分是人生命裡的雪中送炭。我只希望你方方面面都在常識以上。

  規則

  社會在進步,但有時候我們只欣喜於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麼。媽媽和你童年的遊戲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媽媽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衚衕裡,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後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許耍賴,誰輸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遊戲規則。

  現在,小區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你們滑到彼此面前,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你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你們已經失去了一個群體遊戲的環境。滑板車和輪滑鞋給了你們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則。為什麼有些小朋友容易耍賴?因為他們處於規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媽媽小時候和同齡人一起跳皮筋、砍沙包,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則認同的問題。你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你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對規則的協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你們怎麼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媽媽希望你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麼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材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麼多衝突呢?到了你念大學時再告訴你什麼叫做“規則”,已經晚了。

  犯錯

  孩子,人犯錯是難免的。《論語》裡子貢說過,一個君子犯了錯,就像太陽的日食、月亮的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後,大家照樣會仰望它。所以,媽媽從來不希望你做一個完美的孩子,但媽媽希望你犯錯以後,能勇敢站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能說一聲對不起,這就是勇氣。人總是要為自己買單的,任何事,不管是做錯了,還是受傷了,沒人能替代你,最愛你的人也不能替代你。

  敢於認錯,比不犯錯重要,能改錯比敢於認錯更重要。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生命的修復能力

  你四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你“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一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你“哇”地哭了。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你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後,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你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我聽了很欣慰。但讓我微微鬱悶的是,後來家裡每逢打壞什麼東西,你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麼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這種能力,我覺得在四歲時告訴你,並不算太早。

  偽命題

  孩子,很多時候人是被自己嚇著的,是被別人的以為擊垮的,人這一輩子要是不被偽命題綁架,可以避掉很多煩惱。

  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電視上、網路上、微博上,會有太多聲音去評判一件事情的是與非。別人的以為,並不一定能替代你的判斷。

  前兩天吃飯時,你問過我一個你們小學二年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題,你說527減107,跟527減100加7相等嗎?我當時吃著飯,真是不假思索就說,相等啊,一樣啊。你聽了哈哈大笑。你說,媽媽你算算看。我停了筷子認真地想,527減107是420,527先減掉100,再加上7,是434。我驚訝地發現這兩個看起來那麼相近的式子,結果卻不一樣。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的事情有多少其實並不是真相呢?我們總是習慣於以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我們常常被自己的以為害了。我們更容易被害的,是眾人的以為。如果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心去好好考評,你長大後會發現人的煩惱、恐懼、惶惑,很多不安都是並不存在的偽命題。或者是即使存在,但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誇張。

  科學與藝術

  孩子,媽媽希望你能夠保持對科學、對藝術的信任。科學能讓人避免無知,藝術能讓人活得有趣。

  你曾經在三四歲的時候拉著媽媽看迎春花和連翹有什麼區別。你帶我看它們的花瓣形狀、它們是向上長還是向下長的,你觀察之仔細、描述之清楚,令我自愧不如。你也是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喜歡彈鋼琴。雖然你後來練琴很辛苦,但那真的是你小時候堅持的。

  不知道你長大以後對科學和藝術還會這麼信任嗎?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一個相信科學的人,不會陷落於愚昧,也可以少掉很多因無知而來的恐懼。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在你小時候還記憶不深的這個社會,是喧囂、浮躁的。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那些哥哥姐姐,還有你,希望你們長大以後的社會能更理性。每一個公民的理性,其實是從他們信任科學的態度開始的。媽媽是一個數理化學得很差的人,但我深信科學能帶給人理性。

  你常說,我媽媽會背那麼多詩,但我媽媽不會彈鋼琴。我很慚愧,這一點我不如你。但我不要求你鋼琴一定要考過多少級,我只希望你能夠保持對藝術的熱愛,能在藝術裡找到一種釋放。不論你長大後遇到多少挫折,甚至受多少傷害,我依然希望你能保持對善良和尊嚴的信任。你能夠救你自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社會上關於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的一部分標準。成長是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隻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後,問老酋長:“我手裡的小鳥是生還是死?”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就手指一捻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

  成長是相關於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於社會的評價;

  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

  媽媽更希望你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並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標籤。

  孩子,你長大以後,可能會修正媽媽的想法。再過十年八年,也許媽媽也會修正自己的想法。但這些是我現在最想跟你說的話。媽媽就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和快樂能力的好人。

  于丹

  于丹人物簡介

  于丹,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從1988年開始活躍在影視傳媒實踐的第一線,先後擔任《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滄桑》獲1997年中國電視專題片優秀獎。先後任《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擔任北京市迎戰非典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短期內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

  于丹的人物評價

  精英和平民之間的橋

  著名哲學家、《論語今讀》作者李澤厚在談到于丹對普及經典所作的貢獻時,說到:“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于丹的古典今讀,可以說是完成了眾多國學家的一個心願,即讓經典走近時代,貼切人心,發揮其應有的道德教化、啟發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她讓經典走出象牙塔

  中華傳統文化精妙絕倫,先賢思想如不能教化天下,則流於孤芳自賞;傳統經典如不能為今日所傳習,則實為世人的巨大損失。

  于丹教授將生動的哲理故事與深刻的個人感悟相結合,使得古典文化中飽含著的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將今人的心靈喚醒,推動現時代人格的完善、社會的和諧。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說:社會需要更多於丹這樣的學者,讓經典走出象牙塔,以大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惠澤社會和人民!

  她為國家部委各大機關、高校、解放軍部隊、大型企業、公安幹警等作的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在現代社會以及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薰陶,發揮到了極致!踏遍千山,源於她堅守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份真誠熱愛,舉重若輕,因為她關注著普羅大眾最真實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自由。于丹教授對於傳承和弘揚亞洲傳統優秀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于丹教授的著作《于丹〈論語〉心得》已在海外多國出版,截至2012年底,海外出版涉及28個語種、34個版本,已出版21個語種不包括繁體中文和巴西葡萄牙語、31個版本,累計銷售34萬冊,英亞太區、日、法、荷蘭和義大利版本的銷售業績突出,法語版精裝本累積銷售超過20萬冊,曾經25個周登上法國翻譯類圖書銷售排行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除此之外,法語版還推出了平裝版、俱樂部版、MP3版、廣播版、電子書等等,進一步擴大了受眾範圍,更大限度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版權領域的傑出代表

  從《于丹〈論語〉心得》榮獲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中國頒發的版權最高獎項——“版權金獎”的獎項設定看,這是立足文化創意產業與產業鏈發展的角度,以維護原創作品權益、傳承原創精神為出發點,旨在表彰在版權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