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後感精選四篇

  如今,有很多人說我們這一代已經對革命傳統視而不見,但我想說,革命傳統的力量永遠不會減滅,只要大家有機會,肯去接受這樣一次的教育,我們還是會被感動,革命精神是值得傳誦和發揚的精神,現代社會更不應該缺失這種精神,而這些革命老區就像活的博物館一樣,默默佇立,講述那一段戰火紛飛、催人奮進的歷史。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觀後感

  五月一日的早晨,踏著一早的清新,沐浴著陽光,我來到北京參觀了位於海淀區復興路的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綜合性軍事歷史類博物館,是一個承載著中國歷史革命的地方,是凝聚了中國英雄兒女血與淚的地方。

  一進大門,一片軍綠色映入我的眼簾,我的心裡瞬間便湧出一股崇敬之情,頓時覺得連這裡的空氣都肅穆了。博物館的大樓上懸掛著毛澤東同志書寫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型牌匾,為肅穆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份雄壯。

  這次的參觀,博物館大樓正在修繕,無法進入到博物館內部參觀。雖然有一點點的遺憾,但這次參觀也不是一無所獲的。軍事博物館的兵器棚是露天的,我們可以隨意地、近距離地參觀。

  中央的兵器庫陳列的是各種坦克,這些坦克體積龐大,厚重的履帶,堅硬的外殼,粗長的炮筒。一眼瞧上去,便能看出它們是體積龐大的殺傷性武器。這些武器有的是在戰場上從敵軍那裡搜繳回來的,有的是中國自己製造的。不管它們來自那裡,它們都對中國的革命有很大的幫助,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不可否認的作用。其中,有兩輛坦克讓我印象深刻。它們是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和美國造的M3A3輕型坦克。

  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是在抗日戰爭後從日本關東軍軍營搜繳的。加入人民軍隊序列後,先後參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錦州,解放天津等戰役戰鬥。在1948年攻打錦州作戰中,董來扶等駕駛該坦克孤軍衝向敵軍陣地,消滅敵軍火力點多處,為步兵掃除了前進障礙。因其戰功突出,被任命為“功臣號”坦克,並作為領頭車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另一輛坦克是美國造M3A3輕型坦克,在1947年魯南戰役中被我軍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該坦克參加了攻打永固門的戰鬥,為了清晰把握打擊目標,炮手沈許開啟炮塔視窗,探出身子觀察,並實施抵近射擊,連續發射30多發炮彈,摧毀敵人碉堡,工事多個,為步兵衝鋒掃清了障礙,該坦克因此被授予“功勳坦克”。

  無論是衝鋒陷陣,孤軍作戰,還是開啟視窗,精確瞄準,這需要足夠的膽量和勇氣,更重要的是一顆為祖國,為人民獻身的愛國心。在那個混亂的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孤身前行,是件多麼危險的事情。他們能夠衝在前頭,必定抱著一顆視死如歸的心。子彈和炮火是無情的,一旦被射中,這些英勇的戰士們便有可能犧牲在戰場上。但是他們不怕,他們無畏於死亡,他們心底有個堅定的信念:為了抗戰的勝利而不懈奮鬥!正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戰士們,才會留下如此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才會有抗戰的勝利,才會有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雖然我們已經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依舊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在其他的展覽館裡,我看到了許多戰機、土炮、機關槍等等。這些戰機大多都披著銀色的外殼,頂著尖尖的頭部,在機身上印著飛機的代號,底部裝有三個小輪子。這簡易的外形我只在戰爭片裡面見過,我還一度懷疑它們的起飛能力。雖然這些飛機樣子看起來不怎麼樣,但不知為什麼,當我親眼看著他們的時候,總感覺從它們的每一個零件上都散發著一股衝破雲霄的英氣。它們輕便的外表,就標誌著他們可以裝更多的炮彈,飛行起來也覺得很靈敏。它們穿梭在雲霄,目不轉睛的盯著下面的戰場,看準時機,扔下炮彈,給敵人沉重打擊。

  在軍事博物館,我除了看到軍事作戰武器外,還看到了一些其他的展品,如“尖兵”偵查衛星返回艙、“東方紅”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等航天工程中的早期展品。這些機器,雖然不能發射出炮彈,攻打敵人,但是它們為偵查、獲取敵人的情報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些衛星都是由我國製造的,它們不僅幫助了抗戰,還在我國的航天事業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當我看著這些衛星模型時,再聯想到現在中國的航天事業,我不禁感嘆時光如水,也感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迅速。我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感到自豪。

  時光匆匆,現在雖然已經不是戰爭年代,但是那個時代的記憶卻永遠銘記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牢記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始終要牢記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那些英勇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和肉鑄成的,所以我們要倍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大學生擔負著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傳承抗戰英雄們大無畏的精神,在全球化和多極化的今天,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為國家的未來而奮鬥,讓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圓明園遺址公園觀後感

  今天有幸參觀了圓明園遺址,感受頗深。

  剛一進園,就看見一些關於荷文化的宣傳標語,只見池水盪漾,噴泉美妙絕倫,荷影風姿綽約,遊人戀戀忘返,心裡暗想:“圓明園遺址“難道就是這些嗎啊?且往前再看看吧,無非又是一些池水荷塘,亭臺樓閣,一邊拍照,一邊暗裡懷疑,這難道就是所謂遺址?

  沿著亭臺樓閣一直往前,看到了十二生肖獸首博物館,難免想到了成龍主演的《十二生肖》中的國際文物販子勞倫斯。迄今為止,獸首中的六個已經回到中國,它們是:牛首、猴首、虎首、豬首、羊首和馬首銅像,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與兔首被法國人收藏;龍首、蛇首、雞首、狗首則下落不明。想到這裡不免有些氣憤,我們中國的文物不能展覽在自己的國都裡,卻要被一些不法分子拍賣,收藏,心裡很是悲痛。憑什麼我們的東西你們要拍賣,你們要收藏呢?

  坐著觀光車來終於來到了圓明園遺址景區,斷壁殘垣赫然顯現在眼前,剛進園時的疑慮一掃而空,心裡只剩下震撼與憤怒:那一座座殘缺不全的石碑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苦難;那倖存的石獅怒睜的雙眼似乎正在仇視著踐踏這裡的侵略者;那一片片瓦礫與石塊似乎在告訴人們當時八國聯軍是怎樣貪婪的掠奪······歹毒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使108所園子中的107所木質園林所剩無幾,又在大肆掠奪,火燒之後,採用轟炸的辦法使得石質的園子也這般慘不忍睹,偌大的石碑從中變為兩半,厚實的石墩也能闢為幾塊,這些慘無人寰的人啊!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向世人訴說著它曾經的不幸和遭遇。走在斷垣殘壁中,體味著它的辛酸歷程,感受著時空的痕跡,似乎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戰亂的時代,火燒圓明園時,那近300多個苦苦掙扎的宮女和太監,當權者的不執政與尋歡作樂,不戰即退的軍隊······“你看,咱在這裡沒看見一個外國人,是不是他們沒臉來這裡呢?”一位遊人的話喚醒了我,仔細看看,今天確實沒有看見一個外國人,希望真如那位遊人所說,它們自知有愧,無顏前來目睹他們曾經的“戰果”。

  隨後觀看的全景模型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慨嘆於圓明園曾經的輝煌,“這麼多的園亭,皇帝不知道幾個月才能遊遍?”另一遊人的話又讓我想到了從康熙帝到同治帝奢侈的皇宮生活。圓明園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她的美讓人眩暈,正如所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所描述的人間仙境: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成的夢······同時圓明園又是英法等八國聯軍曾經罪孽的見證,它的毀滅讓人心痛,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

  走出圓明園,我只想對我的同胞們說: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觀後感

  為了響應學校的號召,我進行了“紅色之旅”,與父母一同參觀了坐落在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於9月3日落成,它是全國第一座系統反映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以及朱德、彭德懷、左權、任弼時、劉伯承、鄧小平、羅瑞卿、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八年抗戰的偉大革命實踐和太行山根據地人民鬥爭事蹟的綜合紀念館。無論是“堅持抗戰,誓與太行人民共存亡”的這13個大字,還是平型關大捷、黃崖洞兵工廠的模型,千多件珍貴文物和七百八十多幅歷史圖片資料,都向我們展示了那段血流成河的歲月,艱苦樸素的人民,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們,在博物館中聽著講解員的講解,我彷彿置身於那個炮火紛爭得年代,受到了革命傳統的洗禮。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名副其實的弘揚太行精神的生動課堂,它坐落在武鄉縣城西鳳凰山麓,於1988年落成開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進行了參觀。紀念館的展覽按照八路軍抗爭發展史分為六大部分:日本全面侵華,八路軍出師抗戰;開展敵後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粉碎日軍掃蕩,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戰勝嚴重困難,堅持敵後抗戰;進行區域性反攻,恢復擴大抗日根據地;進行全面反攻,奪取抗戰最後勝利。整個館區以全新的視角、多層次、全方位的再現了英勇無畏的八路軍戰士浴血奮戰的英雄壯舉和光輝歷程。展區重塑了革命先烈的遺像,模擬了當年的戰鬥情景而製作了平型關等戰役的動態場景再現。館中的1059件珍貴文物和780餘幅歷史圖片資料,藉助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以油畫、雕塑、模擬場景、光纖動態主體沙盤等形式,將一幕幕革命戰士英勇戰鬥的歷史場景逼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看著那一幕幕慘烈的戰鬥復原場景,這血與火的洗禮鑄造的太行精神,讓我感到非常震撼,當年革命先輩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這樣視死如歸浴血奮戰……我突然一下子體會到了當年抗戰的艱辛與悲壯,也更加明白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在這裡真的能夠親身感受到八路軍和太行兒女們為抗戰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兒女的驕傲,這種精神會將你的整個身心洗滌,讓你被它征服,感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再現,是抗戰精神的永久演繹。

  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使我們看到了侵略的可恥和戰爭的殘酷。仇恨也許可以化解,創傷也許可以彌合,但歷史的教訓不能被忘卻。同時,我們紀念,但決非只為不忘卻。抗戰精神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紀念抗日戰爭正是為了要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偉大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讓我們不懈奮鬥。

  沒有知識,沒有穩定,沒有強大的祖國就要捱打。刺刀與洋槍在敲開沉重國門的同時,也用血淚與屈辱教會了我們:要想跨入世界強國之林,贏得世界的尊敬,只有自強不息,奮鬥不止。那場戰爭離我們當代少年是越來越遙遠,但我們如果因此而忘記那場戰爭,不吸取教訓,那就是在我們脆弱的靈魂中安下一顆定時炸彈,自己埋下悲劇的種子。我們愛好和平,但更應該知道怎樣保衛我們的和平。讓我們揹負著恥辱鑄成的歷史,用哪怕幾代人的奮鬥,去實現一個偉大的承諾。

  前世不忘,後世之師。複習歷史,是為了不忘記那段歷史。因為無論何時,忘記歷史,將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歷史還將重演。作為生活在這個幸福時代的人們,熱愛我們歷盡劫難的祖國,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警惕罪惡的蠢蠢欲動。一定要牢記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國際世界,適者生存,落後就會被捱打。

  洪秀全故居觀後感

  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伴著微風清爽的吹拂,我們學校30多名同學在學校領導和輔導員老師的組織帶領下,來到了偉大革命家洪秀全的故居所在地,進行參觀和學習。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曲折而輝煌的歷史,偉大的歷史創造者以及革命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學習我國的歷史以及先輩們的革命精神,這成為了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洪秀全是近代中國的農民運動領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中國人之一,他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對中國封建統治和西方資本侵略者的農民運動,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故居洪秀全曾寫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和《百正歌》等革命文獻,號召人們為實現“天下一家,分享太平”的理想而鬥爭,為指導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洪秀全故居的所在地,是洪秀全成長、耕讀和從事早期革命活動的地方。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大抪村,佔地面積25000平方來。官祿抪過去是一條窮村,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官祿抪,官祿抪,食粥送薯芋;烏蠅咬飯粒,追到新街渡。”這首民謠,正是當地農民貧苦生活的寫照。洪秀全的長子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此出生。故居在清軍“誅九族”時被燒燬,1959年經考古挖掘,在原牆基上覆原,1998年曾維修過。

  一踏進洪秀全故居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洪秀全銅像。該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樑明誠設計、製作,於2005年xx月xx日落成的。像高3米,以青銅澆鑄;基高1.5米,用紅砂岩製作。洪秀全銅像昂首朝東,手按劍柄,英姿颯爽,表現了洪秀全反清起義的決心。

  故居大門的左邊是“書房閣”——官祿抪的村塾,清軍“誅九族”時已被焚燬,現在的建築是1959年根據文物考古資料復原的,1998年曾維修過。洪秀全7歲在此讀書,勤奮好學,“五、六年間,即能誦讀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其他更自讀中國歷史及奇異書籍,均能一目瞭然,讀書未幾即得其業師及家庭之稱許。”後因家貧失學,隨父兄耕種,到18歲時又被聘為該村塾師,任教於“書房閣”。

  站在書房閣的門前一眼望去,是一口大池塘,這口半月形的魚塘非常奇妙,不僅能把官祿抪村貌整個倒映出來,還可以看到遠離村子10裡外的丫髻山的倒影。

  洪秀全故居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立在池塘邊的那棵奇妙的龍眼樹。這棵形狀奇特的龍眼樹,是洪秀全青少年時期親手種植的,距今已有170多年了。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那年,它被雷電從中間劈成兩半,奄奄欲絕。當時清軍曾藉此殘枝示眾,並揚言“誰敢再造反就像這棵樹一樣遭雷劈死。”,可是這棵樹非但沒有死,反而奇蹟般活了下來,並以它那頑強的生命力長成了一棵青龍體態的大樹。革命前輩謝覺哉與1959年9月到洪秀全故居參觀時曾提詩一首詠贊此樹:“天王理想今全現,掃盡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載龍眼樹,年年展眼按分明。”

  最能全面和深入瞭解洪秀全及太平天國曆史的景點,就數“洪氏宗祠”了。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袖們,為組織、發動、領導這場運動,曾嘔心瀝血,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和詩篇。這些太平天國文書、太平天國領袖們的詩文以及一些偉人對太平天國的崇高評價文書精選就展示在此祠中,通過這些文書精選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地上天國”的基本思想和美好理想。官祿抪洪姓祠堂,為青砙木瓦結構,三間兩進,廳堂列有祖宗牌位,上書對聯“有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籍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巨集敦煌之遺風”,說明了洪氏世系源流。宗祠在太平天國失敗後被清軍燒燬,後於1911年由洪氏族人修復。宗祠內輔助陳列洪秀全及太平天國的歷史。

  坐落在洪氏宗祠旁邊的是洪仁玕故居遺址。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他參加了“拜上帝會”的創立,早期在清遠谷嶺村設塾教書,傳播新教;金田起義時,後輾轉到達天京,被洪秀全封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總理太平天國朝政,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支柱。天京失陷後,保護幼主逃到江西被捕遇難。

  洪秀全故居中還展示了客家民俗民居。俗語云:“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花都擁有300多年的建縣歷史,民間習俗豐富多彩,不少風俗延續至今。通過洪秀全故居中民俗展覽館和民居陳列,再現天王故鄉當年社會生活狀況,使人們瞭解這位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成長初期的歷史環境,並以次領略花都客家人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