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基礎知識

  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那麼你對北極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北極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北極的氣候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徵越明顯。在那裡,一年的時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只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淡的白光。太陽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執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極洋流

  北極地區屬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極大陸那樣經歷數百萬年積累起數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佔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約有1000-1100萬平方千米,夏季覆蓋53%,約有749~800萬平方千米。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北極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能變動幾百公里。在風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疊積並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見的絕大多數冰山指的是那些從陸緣冰架或大陸冰蓋崩落下來的直徑大於5米的巨大冰體。大型的桌狀冰山的厚度一般可達200-300米,平均壽命長達4年。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特別巨大的冰山,長數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陸地橫亙在暗灰的海面上。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與來自格陵蘭等島嶼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隨海流進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個別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緯40°。1912年世界最豪華的客輪“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就撞上了一座從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沒,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慘劇。

  北極的環境

  北冰洋

  儘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麵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

  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如果說潮汐是大海的脈搏,那麼海水的環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爾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徵,如水團分佈,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最新統計的觀測資料,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千米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入30000立方千米海水,而周邊陸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千米淡水。這樣,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須以每年10.5萬立方千米的規模,經過深2700米,寬450千米的弗拉姆海峽湧入北大西洋。這些北冰洋洋流對於北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特徵及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極島嶼

  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低平海岸

  北冰洋海岸線曲折,型別多,有陡峭的巖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面積約38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千米,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萬平方千米。群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m。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千克。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千克。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千克。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釐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執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千米。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平方千米。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