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能學習計劃

  在資訊化的今天,教師要想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我覺得新技能的學習十分重要.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多媒體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對當今社會結構、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加快了人類進入資訊化社會的步伐。資訊素養成為資訊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無資訊素養的教師,怎麼能培養出資訊素養高的學生呢?為了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加強自身的學習特擬定本期的新技術學習計劃:

  1.打破模組——分散學

  傳統課程受大學教學方式的影響,嚴格按照計算機的系統性、邏輯性、科學性進行教學,初級階段學習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後再進行解決問題模式的高階學習。因而,讓學生了解或使用資訊科技就成了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2.任務驅動-----做中學

  傳統的觀念認為學和做是兩個過程,知識的獲得和知識的應用是兩個過程,必須先學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是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首先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合作,但這都不應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配合、促進他們的探索過程。

  3.學科整合——綜合學

  資訊科技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能力,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其實用價值,即與其他學科學習、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不是單純的學習計算機操作,而是要培養學習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資訊素養。

  4.主動探索——自主學

  新課標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5.互相幫助——合作學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

  篇二

  在資訊化的今天,教師要想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我覺得新技能的學習十分重要。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技能培訓,充分利用網路的條件,多學習他人優點,多動手製作課件用於教學,並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多請教,爭取使自己的計算機運用水平能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進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以如何提高自己新技能作如下學習計劃:

  一、學習內容 除了學習《新技能》知識外本人還擬定了一些適用的教育技術能力如下: 1、學會運用五筆打字、拼音打字並努力提高自己的打字水平; 2、學會打簡報,文書處理和編排程式等; 3、學會運用幻燈片製作課件,進行教學設計; 4、學會網路知識; 5、學會電子表格的製作; 6、學會對計算機的維護及簡單的修理;

  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想,這句話對一個教師來說就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學生,要教好學生,首先得自己先會,所以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不要根據老教學的傳統模式,滿足於現狀,不願意學習,這樣就會落後於時代,勢必跟不上形勢。基於此在培訓學習中我必須做到每天按時到位,認真聽講,作好學習筆記,課後認真複習和總結,並及時上機操作,鞏固已學的知識,使之成為自己的技能。

  三、勤於練習,提高教育技術水平能力。 在教育技術培訓教程學習中,除了紮實學好理論知識外,還要重視理論知識的運用,上機操作

  是運用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在平時的業餘時間,經常上機操作,熟悉一系列計算機操作,如文件操作、電子表格、幻燈片的製作等。在學習過程中,虛心向他人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還要大量閱讀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文字、圖片、資料等,除此之外,還利用週末上網觀看一些名師授課的視訊,領略名師風采,以及觀摩各種型別的優質示範課錄影資料,來學習別人的優點,達到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

  篇三

  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之所以在備課活動中首先要備學生,其原因源自多個方面:教育目的之一在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的要害在於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學生學會知識和全面發展是課程教學實施的最終目的。? 對教材的處理: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而現在是有效教學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師生共同備課。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

  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應始終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學案”,但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迴圈中進行。

  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有了對教科書、學生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準備作基礎,就可以較好地制定和編寫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和每一堂課的教案。一般來講,備課的工作程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過程進行的。?

  學期教學工作計劃:每一學期開始之前,首先要制定學期授課計劃,制定學期授課計劃的目的在於要求教師能夠縱觀全域性,科學地安排全學期的教學工作,以保證全學期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目的、有條不紊地進行。

  單元教學工作計劃:在學期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將各個單元的教學安排進一步具體化是單元教學工作計劃的主要任務。一般來講,在每一單元教學開始前,先由教師根據學期中計劃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擬出該單元的具體教學安排,然後通過同年級備課組的集體討論,做到大致統一。

  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找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教法。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