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成長故事手抄報內容

  我們瞭解許多人的成長故事,也回顧了自己成長的經歷,多看看別人成長經歷,學會寫自己成長的故事,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成長手抄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資料1:周恩來成長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這裡位於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後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後臺,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瀋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老三週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圖片欣賞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1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2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3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後不久就病逝了。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於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後來,周恩來身為,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裡面有生母萬氏的薰陶。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乾媽。養母陳氏去世後,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周恩來從乳母那裡學習了家事,讓她瞭解了農民的生活。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麼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麼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裡,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麼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麼能種呢?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後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裡,我從那裡瞭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含著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4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5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圖片6

  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把家裡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東西當淨了,又硬著頭皮向親戚借錢。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周恩來12歲那年,大伯周貽庚託堂伯周貽謙把他帶到了瀋陽。大伯父一直單身在瀋陽,大伯母遠在天津,周恩來來到瀋陽,大伯父非常高興。他喜歡喝紹興黃酒,常常讓侄兒陪他喝幾盅。

  周恩來來到瀋陽是夏天 ,可是這裡與家鄉的景色大不一樣,看不到美麗的岸柳,看不到無垠的綠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來,大伯父要讓他在瀋陽讀書,但是學校在修道,先讓他去堂伯父那兒的銀崗書院讀了半年,然後進了瀋陽的東關模範學校,一學3年。周恩來成長故事東關模範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的課程不少,有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幾門課,既學經書,又學西方的哲學,周恩來喜歡。學校裡有錢人家子弟多,周恩來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可以說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在東關模範學校的3年,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後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讓全班同學傳閱,有的作文,比如他寫的《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第二週年紀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穎,論述精闢,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因而轟動了全校,並在全省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上展示,還收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有一位歷史教師高戈吾,發現周恩來聰明、勤奮、愛國、求上進,非常喜歡他,經常借給他一些反映歷史上熱心變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讚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周恩來得到許多教師的讚賞,如國文老師在他的作文上

  批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還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願。”

  在學校裡,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樸,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有一次,周恩來去開啟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藥,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藥吧!”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麼忍心收你的錢呢!”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鍊身體。一開始他從淮安到瀋陽很不適應。冬天,那裡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於是,他下決心好好鍛鍊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喘不上氣來。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係,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麼啊?”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只要能煅練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麼!”

  在東關模範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瀋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魏家樓子在瀋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魏家樓子村後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這位老先生還帶著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裡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裡打起來了。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裡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蔔窖裡也沒能倖免,被槍殺了。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麼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僕。”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好!絕好!”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鬥!”,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