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伴成長的手抄報內容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健康成長事關民族的未來。法律為保護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做法制手抄報讓你更加了解法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的圖片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圖一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圖二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圖三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圖四
法伴成長的手抄報的資料
法律常識宣傳資料
1、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的法律意識?
從身邊的小事和細節就培養起保護自己的法律意識,可以通過網路、書籍、電視、課堂學習法律法規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和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加以實踐,不斷樹立起保護自己的法律意識。 從點滴細節學起,充分發揮青少年的好奇、好動、求知的特性。
2、有禁止青少年吸菸的法律法規嗎?
我國目前只有對監護人和學校監督青少年吸菸的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菸、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觀原因: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沒有分辨真假對錯的意識。
客觀原因:1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2外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腐蝕。3就業不足,使無可事事的青少年有時間去違法犯罪。4家庭、學校、社會的因素。
4、青少年犯罪行為有哪些?
從犯罪性質看,盜竊犯罪最為突出。其次是搶奪、搶劫、尋釁滋事等犯罪人數眾多;再有者,就是模仿電影電視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 英雄”,不故後果揮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罪行。
法制小故事
2003年,正在讀高中一年級的吳海燕剛滿16歲,高挑的身材,齊肩長髮飄逸灑脫,眉清目秀氣質高雅,是公認的校花。吳海燕的同班同學沈剛更勝一籌,1米8的個頭,白皙的臉龐,高挺的鼻樑,是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派人物。因為同班,沈剛與吳海燕二人接觸很多。俊男靚女兩情相悅,漸漸兩人陷入熱戀之中。沈剛與吳海燕交往一個學期後,兩人便在校外租了一間房子開始同居。按說沈剛與吳海燕的父母應該及時察覺自己的兒女早戀和越軌的行為,可是他們的父母因為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平時住校的孩子。班主任老師也忙於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及時與沈剛、吳海燕的家長溝通。過了半年的“甜蜜”生活,沈剛與吳海燕兩人已是樂不思蜀,開始曠課、逃學。學習成績更是一塌糊塗。從父母手裡接過的學費他們也開始不向學校交,留作兩人的生活開支。因為沒有正當理由拖欠學費,沈剛與吳海燕就向家裡撒謊。一次、兩次,謊言總有被拆穿的時候。此時沈剛與吳海燕的父母已經拿兩個孩子沒有辦法了。只有實行經濟封鎖。迫於多方面的壓力,兩人紛紛輟學。這一來沈剛與吳海燕再也沒法向父母要學費用以充當生活費了。沒有收入,他們就無法維持共同生活所需的費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兩人決定實施綁架勒索。2004年6月23日中午,公安局接到一男子報警,稱他13歲的兒子被人綁架,綁架者聲稱要25萬元,而且不讓報案,否則將殺人滅口。接到報警後,警方經過艱苦細緻的調查摸排,於當日晚7時便確認人質被綁匪藏匿的位置。經縝密的布控,晚9時警方衝進藏匿人質的民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制服看守人質的一名年輕人,成功解救了人質。經突擊審訊得知此人是沈剛,還有一名主要綁匪吳海燕,系沈剛的女朋友,現已潛逃。當晚11時許,部署在公路隘口的民警將準備外逃出省的吳海燕抓獲。面對鋥亮的手銬,吳海燕和沈剛都落下了眼淚。
點評:
愛情之所以被稱為人的終身大事,意味著她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青少年由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生活經驗欠缺,對社會缺乏足夠的瞭解,感情勝過理智。最直接的影響是無心學業,學習成績下降,浪費了青春的大好時光。在心理上,要承受家長和社會上其他人的責備和議論,影響了與同學、家長的關係,思想上會產生負擔,心理、性格都將發生改變。最後,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吃下早戀釀成的苦果。
法制名人名言
1 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者。——尼采
2 能夠認識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並藉助於別人認識到的利益來控制自己履行權利,使人意識到,權利應該得到履行;這也就意味著,應該有權利存在,而權力應該通過相互承認得到控制。——格林
3 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4 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英國柯南·道爾爵士
5 全部歷史就是利益的鬥爭,而法是那些佔了上風的利益的權威性的表現。——意拉布里奧拉
6 人類對於不公正的行為加以指責,並非因為他們願意做出這種行為,而是惟恐自己會成為這種行為的犧牲者。——柏拉圖
7 人們通常會發現,法律就是這樣一種的網,觸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網而過,大的可以破網而出,只有中等的才會墜入網中。——英國申斯通
8 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9 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古希索福克勒斯
10 如果說就某特定國度的特定時期而言法律是命令,那麼把它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考察,法治社會的法律又是一種永恆的理性對話過程。它是一種“對話”discourse,乃是指法律是在各種不同的觀點及利益的交鋒與辯論中不斷獲得產生、變更與發展;它是一種“理性”retional對話,乃是指這種對話在本質上是一種平和而非暴力的說理過程。——張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