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孟小冬簡介

  孟小冬1907年12月9日-1977年5月27日,1907年生於上海,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譽。是京劇著名老生餘叔巖的弟子,餘派的優秀傳人之一。下面是。

  人物簡介

  祖父孟七清同光時期的紅淨名角和父親、伯、叔均為京劇演員,她5歲學藝,7歲登臺,先後向姑父又說為舅父仇月祥和譚鑫培的琴師孫佐臣學習鬚生,宗孫派孫菊仙。12歲在無錫正式掛牌公演旋即走紅,14歲隨仇等在上海、浙江、濟南、漢口、福建以及菲律賓等地與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臺演出。因童聲嗓音高亢,戲路以高嗓老生為主。尤以在上海大世界演出較久, 孟曾籍機向同臺老演員何順奎、潘仲英、沈雲祥等多方面請益文武老生戲。當時孟小冬為適應自己高嗓條件,劇目多而雜,經常上演劇目為《曹操 逼宮》、《轅門斬子》、《七星燈》、《哭秦廷》、《闖幽州》等。也偶演家傳紅淨戲,頗肖其祖父。後經名家建議,孟小冬於1924年北上投師,先至天津,投奔新天津報社劉髯公處。復經劉介紹向天津名票王君直、王庚生、韓慎先、李採繁等學習,潛心研究譚派演唱藝術。3年間,客居新天津報社,苦練基本功。從靠把戲到衰派戲,一字一腔,一板一眼,絲毫不苟。同時並向竇硯峰、李採繁等研習京劇字韻。孟後又進京先後拜陳秀華、餘叔巖為師,藝業大進,終成一代名伶。

  孟小冬北上深造期間,還曾經向陳彥衡、言菊朋、蘇少卿、鮑吉祥、楊寶忠等人請藝,鑽研譚派、餘派鬚生藝術並與梅蘭芳合演《游龍戲鳳》等戲,1927年與梅蘭芳結婚,1931年離異。1938年拜餘叔巖為師,直到1943年餘叔巖病逝。1949年春離滬赴香港定居,1950年與杜月笙結為夫婦,1951年杜病逝後在香港課徒傳藝。1967年,移居臺北,1977年與世長辭。

  師從大師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藝術上的發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後向陳秀華、陳彥衡、孫佐臣、王君直、蘇少卿等人請益,鑽研譚派藝術。孟小冬見識越廣,理解越深。在鑑別比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擇,最終她把目標鎖定了餘派新譚派。她認為餘派藝術不僅在唱唸做表細膩深刻,決非其他派別所能望其項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聯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蒼,能藏險妙於平淡,更為她所愛。對餘派心儀已久的她下定決心要尋找機會立雪餘門,親炙教導。 其實,餘叔巖對孟小冬的藝術才華也頗為欣賞。

  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紹上海一票友拜餘叔巖為師,被餘一口回絕。介紹人走後,餘對身旁的朋友說:“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費心力。”朋友問:“當今之世,誰比較好呢?”餘叔巖回答說:“目前內外行中,接近我的戲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漫長的等待,幾經周折,孟小冬終於夙願得償。

  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餘叔巖為師,成為餘叔巖的關門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這時的餘叔巖體弱多病,早已息影舞臺,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顧周到;請問藝事,敬業執著,餘叔巖自然也傾囊相授,一招一式務求完美。孟小冬的藝術在拜餘之前較之拜餘之後有了質的飛躍,能與當時京劇老生翹楚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相頡頏,譽滿全國,被尊稱為“冬皇”。

  有人這樣評價說:“孟小冬自拜叔巖,則每日必至餘家用功,寒暑無間。前後五年,學了數十齣戲,是餘派唯一得到衣缽真傳的人。……假若餘派的東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藝,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夠資格的研究生。名貴則名貴極矣,然大好藝術不能廣傳,總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瑤《中國戲曲史》第三冊

  一九四三年,餘叔巖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師,她的輓聯寫道:清方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韻;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

  劇壇佳偶

  孟小冬初到北國,頻繁演出於京、津兩地,參加永慶社、慶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颱風演技竟能與當時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頡頏,一時成為風靡九城的紅角。雖然演戲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門的堂會卻不受這個限制。那時,最紅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稱的梅蘭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紅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顛倒陰陽。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們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龍戲鳳》,男女角色顛鸞倒鳳,演來精彩而又富於羅曼蒂克。進而更撮合他們成了一對佳偶,成為轟動劇壇的佳話。

  主要作品

  傳世錄音

  孟小冬14歲開始在“百代”、“麗歌”和“長城”等公司灌製唱片,並有1947年演出實況錄音和在港臺教學錄音傳世。1978年後臺灣出版了她的《凝暉遺音》,上海出版了《冬皇妙音》,天津出版了《孟小冬唱腔及為錢培榮說戲錄音集萃》等錄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