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初中生寫好作文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被許多中學生當作寫作的祕訣,於是作文書就成為制勝寶典,一到作文課,許多學生便從作文書中尋求靈感,以求挖掘到可供“一仿”的文章,於是出現許多話題陳舊。畫虎類貓的作文,更有甚者,會出現“千人一面”的笑話。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話說有事寫呢?
首先是關心生活,熱愛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來源於生活又反映生活,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因此,寫好作文,首先就應從“生活”入手,因為“生活處處是作文”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記得曾有一位學生在向我探求寫作方法時,我問她:“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誰?”她想了一會兒說:“沒有”。我又問她:“那你的親人中總會有你最愛的,你最想念的吧。”她說:“妹妹”。“那你就給我講講你的妹妹吧。”結果她很茫然,因為她從未注意過自己的妹妹,留在她腦海的僅有一聲呼喚:“姐姐”其他一切均未觸動過她的心,也未走入過她的心,因為她從未在生活中感悟過什麼,也沒意識到生活中還有需要留入腦海的事物,正因如此,她找不到任何可以作為材料寫入文中的事例,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再去感受生活,“生活猶如泉湧,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會活潑地流個不歇”平時不去留意身邊事,不會感悟,不會將生活的精彩留於腦際,又怎麼有好的文章問世呢?
二是抓住情感,表達情感。
古代作家劉襤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這充分說明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功用,還有人說過“人情煉達即文章”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有“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文章,味同嚼蠟,讀之無味,而怎樣才能做到情溢於中,讓文章生動起來呢?首先要從中有愛,愛別人才能愛自己,愛生活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充滿色彩,愛讓我們感受生活,讓我們為生命行走中的點點滴滴而有所感悟,有所記憶。當你記憶的大門被開啟,情感的洪水一瀉而下,還愁沒有動人的話語溢位嗎?擁有情感,還要能夠宣洩到極致以達到能夠感染讀者的效果,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悟每一件能使你有所感觸事情,這樣會使你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
毫無疑問,每一個讀你文章的人都希望從你的文中找到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列堆砌的數字和一個漫談芸芸眾生的你,所以如果想寫出一篇會使自己滿意的好作文,就必須首先放鬆自己嘗試著在文章中真正塑造自己,我總是對學生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哪怕是孿生子也有區別。所以展現自己的個性才是寫出有特色作文的首要先決條件,而個性化就意味著寫作中丟掉一切常規的東西,只寫對你而言真正有意義的內容,一個關於你的故事或思想都是你獨一無二的東西,你應運用你的想像力和豐富的細節描寫賦予它生命力。
三是仔細觀察,好作文從觀察中來。
觀察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它要求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魯迅先生說過:“若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再下筆。”可見觀察在作文中的地位。觀察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觀察要選準立足點。我們可採取定點觀察的方法,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事物。不同的觀察視角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收穫。
第二、觀察要準確細緻,要注意發現事物的特點及其未被人發現的地方。
第三、觀察不侷限於視覺方面,還要調動多種感官,或聞、或嗅、或品嚐、或觸控、或傾聽,還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
第四、觀察要作筆錄。
四是重視積累。
荀子有言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這就是說厚積薄發。足夠的材料是考生在考場上臨陣不慌,避開千篇一律內容,寫出出類拔萃作文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多閱讀與勤摘記。這裡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於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俗話說得好,“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開花,課外結果”。課外閱讀是學生主動求知和發展的廣闊天地,在那裡,學生的閱讀自由,將得到充分的發揮。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應把優美的片段文章,感觸較深的地方摘抄下來。久而久之,作文也就有話可說了。
那麼,積累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要寫好作文需要準備許多的材料,但材料來自哪裡呢?對我們學生來說,素材來自學習和生活:從大千世界的人物形象,社會動態,到生活瑣事,及我們學習的心得體會,再到一本書、一本雜誌、一張報紙,甚至一篇紙、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都會是我們寫作的材料。因此我們要多看、多讀、多記。
第二、可以用日記本、摘錄本記下我們每一天蒐集的材料,還可以把它們用卡片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出來。這樣寫作時我們就會有材可選,並能選好適合的材料。
第三、積累材料要“以十當一”,越多越好,這樣在用材料時才能作到以“一當十”,做到越精越好。
第五,修改的要求。
修改是作文的最後一環。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確實有理,它告訴我們要反覆地修改作文。修改要注意哪些要求呢?
第一、須用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第二、應從文章的字、詞、句、段中的有誤或不當之處入手;第三、要美化作文的語言;第四、要提煉文章的主題,使主旨得以深化。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實踐告訴我們:素材積累如同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博覽群書,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鏡頭,把真情實感流於筆尖,將積累的生活素材、語言文字素材中歸類整理,那麼寫作文時,就能克服寫作中“無話可說”的困難,作文自然而然地妙筆生花、文思泉湧了。
首先是關心生活,熱愛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來源於生活又反映生活,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因此,寫好作文,首先就應從“生活”入手,因為“生活處處是作文”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記得曾有一位學生在向我探求寫作方法時,我問她:“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誰?”她想了一會兒說:“沒有”。我又問她:“那你的親人中總會有你最愛的,你最想念的吧。”她說:“妹妹”。“那你就給我講講你的妹妹吧。”結果她很茫然,因為她從未注意過自己的妹妹,留在她腦海的僅有一聲呼喚:“姐姐”其他一切均未觸動過她的心,也未走入過她的心,因為她從未在生活中感悟過什麼,也沒意識到生活中還有需要留入腦海的事物,正因如此,她找不到任何可以作為材料寫入文中的事例,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再去感受生活,“生活猶如泉湧,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會活潑地流個不歇”平時不去留意身邊事,不會感悟,不會將生活的精彩留於腦際,又怎麼有好的文章問世呢?
古代作家劉襤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這充分說明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功用,還有人說過“人情煉達即文章”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有“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文章,味同嚼蠟,讀之無味,而怎樣才能做到情溢於中,讓文章生動起來呢?首先要從中有愛,愛別人才能愛自己,愛生活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充滿色彩,愛讓我們感受生活,讓我們為生命行走中的點點滴滴而有所感悟,有所記憶。當你記憶的大門被開啟,情感的洪水一瀉而下,還愁沒有動人的話語溢位嗎?擁有情感,還要能夠宣洩到極致以達到能夠感染讀者的效果,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悟每一件能使你有所感觸事情,這樣會使你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
三是仔細觀察,好作文從觀察中來。
觀察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它要求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魯迅先生說過:“若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再下筆。”可見觀察在作文中的地位。觀察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觀察要選準立足點。我們可採取定點觀察的方法,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事物。不同的觀察視角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收穫。
第二、觀察要準確細緻,要注意發現事物的特點及其未被人發現的地方。
第三、觀察不侷限於視覺方面,還要調動多種感官,或聞、或嗅、或品嚐、或觸控、或傾聽,還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
第四、觀察要作筆錄。
四是重視積累。
荀子有言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這就是說厚積薄發。足夠的材料是考生在考場上臨陣不慌,避開千篇一律內容,寫出出類拔萃作文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多閱讀與勤摘記。這裡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於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俗話說得好,“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開花,課外結果”。課外閱讀是學生主動求知和發展的廣闊天地,在那裡,學生的閱讀自由,將得到充分的發揮。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應把優美的片段文章,感觸較深的地方摘抄下來。久而久之,作文也就有話可說了。
那麼,積累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要寫好作文需要準備許多的材料,但材料來自哪裡呢?對我們學生來說,素材來自學習和生活:從大千世界的人物形象,社會動態,到生活瑣事,及我們學習的心得體會,再到一本書、一本雜誌、一張報紙,甚至一篇紙、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都會是我們寫作的材料。因此我們要多看、多讀、多記。
第二、可以用日記本、摘錄本記下我們每一天蒐集的材料,還可以把它們用卡片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出來。這樣寫作時我們就會有材可選,並能選好適合的材料。
第三、積累材料要“以十當一”,越多越好,這樣在用材料時才能作到以“一當十”,做到越精越好。
第五,修改的要求。
修改是作文的最後一環。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確實有理,它告訴我們要反覆地修改作文。修改要注意哪些要求呢?
第一、須用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第二、應從文章的字、詞、句、段中的有誤或不當之處入手;第三、要美化作文的語言;第四、要提煉文章的主題,使主旨得以深化。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實踐告訴我們:素材積累如同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博覽群書,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鏡頭,把真情實感流於筆尖,將積累的生活素材、語言文字素材中歸類整理,那麼寫作文時,就能克服寫作中“無話可說”的困難,作文自然而然地妙筆生花、文思泉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