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論文

  工程地質是一門認知工程-地質相互作用規律和過程的科學,它的使命是保障人類工程活動的安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測探討

  一、工程鑽探與山地勘探

  1.金剛石鑽進技術

  我國的勘探工作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在70年代才初步發展,到80年代的時候才逐漸得以推廣。通過利用這項技術大大改變了我國鋼粒鑽進與硬質合金鑽進的落後局面,使我國的鑽探效率大大提高,岩心的採取率達到了90%。金剛石鑽進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相關的裝置、儀器的發展,使我國的勘探事業更好地發展。

  2.砂卵石層鑽進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鑽探工作中,砂卵石鑽進技術一直是一項較難掌握的技術,由於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我國也逐步加強了對其認識程度,在“六五”技術攻關中,對砂卵石鑽進以及取樣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很好地攻克了這一難題。在此次攻關中研製成功的SM植物膠以及MY-1A植物膠,在對砂卵石層鑽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廣,其產生了很大的社會效益。

  3.金剛石繩索取芯鑽進技術

  相對於其他的技術來說,這項技術是一項比較先進的技術,其主要的技術原理就是在勘測的時候做到了在不提鑽的情況下采取巖芯。80年代這項技術主要應用於深孔中,但是在淺孔應用中也存在著相應的優勢。

  4.軟弱夾層鑽進技術

  由於一般的金剛石鑽進技術不能很好的處理軟弱夾層的問題,成功率在50%左右,這樣很難保證生產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壓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在原來的技術的基礎上又採用了懸掛裝置、巖芯堵塞報警裝置、扶正裝置等新技術。這項技術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證明了其技術方法的很好的應用型,目前該項技術已經被編入了行業的規範裡面。

  二、遙感技術應用

  1.區域構造穩定性研究

  遙感技術由於具有遼闊的視野,所以其能夠提供巨集觀線形的結構指徵,這樣就能夠讓研究者更好地對當地的地質情況、水文情況、地貌情況進行細緻的瞭解。其生長的資料對於研究當地的構造框架、斷裂體系、周緣構造等都存在著重要的作用。遙感技術現已被廣泛地應用於解決這個問題。

  2.水庫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研究

  在對某些工程區的內的岸坡等地的滑坡、泥石流等鬆散堆積體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遙感技術,通過拍攝航片或者彩紅外篇的方式瞭解當地的地質情況。在對其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就可以進行現場的勘察、複查、檢查工作。瞭解這些地區病害的現狀,並找到觸發原因,這樣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工作的進度。

  3.岩溶調查

  遙感技術在岩溶的調查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彩紅外片,我們不但能夠了解岩溶的地貌情況,還能通過紅外光譜之間的差異,瞭解當地的地下水的分佈情況。在實際的勘測工作中,彩紅外片對於解決岩溶滲漏問題有很大的作用。

  4.地質測繪填圖

  遙感技術的應用不能脫在野外工作和成圖現場校核,只有在進行現場勘測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勘測工作的進行。在對中小的比例尺地質圖進行測繪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遙感成圖的方式。遙感技術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對於地質測繪填圖有著重要的作用。

  5.岩土工程開挖面地質編錄

  為了滿足反饋設計、存檔備案等的需要,在高邊坡的開挖、地下建築物開挖等過程中往往會利用地面遙感技術。對地質進行編錄,並對一些設計到地質的穩定性、工程進度的地質資料進行整理。

  三、工程物探

  1.鑽孔彩色電視系統

  這個系統研製的時間在70年代的中期,在70年代末逐漸成熟,在葛洲壩的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優勢就是電路的整合度更好,系統的執行效果更加順暢,與舊式的探頭相比,其彩色影象的識別度更高,使用壽命比舊式的更長,能夠承受住鑽孔中帶來的衝擊力,在體積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重量比以往的更輕,能耗也更低。也正是這些有點,使其應用在工程的物探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

  這項技術利用的主要是已被鑽出來的平洞或鑽孔,利用透射波透過特定的發射和接受當時來進行採集和處理操作,這樣就能對巖體的波速值進行比較詳細的瞭解,進而就能對巖體進行判斷和評價。在當前並沒有出現新技術的情況下,這項技術還擁有很大的優越性,其對於勘察孔洞的完整性有其獨特的作用。如果對這項技術利用比較好的話,不但可以節約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還能對孔洞的物理力學性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從而使我們對勘測的整體的效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七五”、“八五”、“九五”中涉及的相關的水電建設,都對這項技術給予了很高的重視程度,並進行了相應的技術攻關,取得了很高的實踐效果。

  3.淺層地震反射法應用

  這種方法產生並發展於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作為一種地震勘測的新技術,而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最先是由加拿大人研發而成的,起初利用的方式是信靠增強,通過“最佳視窗技術”使其試驗成功。後來逐漸引入到我國,經過了“七五”、“八五”等技術攻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對於P波或是SH波的反射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還對淺層反射震源、最佳視窗、水平多次迭加技術等進行了相關的試驗,並取得了很大的收穫。針對橫波反射震源,還研製出了釘鈀震源墊板,這樣就使得橫波的能量得以激發,在相關的引數選擇、觀測系統、解析度、信噪比等技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資料的採集和處理上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相關的工作人員言之除了ES資料採集系統,並製作出幾款能夠適用於不同情況的反射資料處理軟體。其中採集系統和軟體處理系統將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進行了很好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高密度電法勘探

  究其本質,其屬於電阻率法勘測,為了能夠達到理想的勘測效果,該技術引用了資料採集辦法,在野外進行測量的時候將電極都放置在被測的點上,之後利用相應的電極轉換開關、電側儀實現資料的自動的採集。通過測量結果,就能夠顯示出剖面圖。其是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而應用到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測中的,其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使得地電資訊的採集量大幅度提高,實現了一維勘探向二維勘探的一個跨越。本文來自於《中國水運》雜誌。《中國水運》雜誌簡介詳見.

  四、總結

  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的發展時間還比較短,各方面還不算成熟,在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測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測工作更好地進行,就需要對我國當前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測技術進行深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引進新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長久發展。

  範文二:關於工程地質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探究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突出了地質特色。工程動力地質作用研究部分選擇與地質工程專業內容一致,但增加了工程地質勘察的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1.內動力地質作用研究。包括活斷層工程地質研究和地震工程地質研究。

  2.外動力地質作用研究。包括斜坡變形工程地質研究、岩溶工程地質研究、滲透變形工程地質研究、泥石流工程地質研究、河流侵蝕和淤積的工程地質研究、地面沉降工程地質研究。

  3.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包括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地下建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內容。其中精講工業與民用建築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地基中應力分佈、地基強度及承載力確定、樁基工程地質論證、地基處理措施等內容。實踐證明,在課程中增加工程地質勘察內容對土木工程方向的學生是有效的。從事相關行業的畢業生,特別是施工方向的畢業生,工作上手快,能夠結合工程地質條件看、想問題,解決問題實際效果好。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由於課程課時短,內容多,採取自學與課堂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泥石流工程地質研究、河流侵蝕和淤積的工程地質研究、地面沉降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地下建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採用課堂講解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其餘部分讓學生自學和答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騰出課時講解工程例項,另一方面也能夠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增加對工程例項的討論

  在地震工程地質研究、斜坡變形工程地質研究、岩溶工程地質研究每個內容講解結束後,均安排2個學時,專題講解最新發生的地震災害、滑坡災害、岩溶災害問題,結合工程例項,師生一起討論災害的發生機理、預測、預警以及防治措施等問題。學生很喜歡這種上課方式,能夠嘗試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很有成就感。同時也鍛鍊了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感性認識

  由於學校的地質特色,對實踐環節非常重視,土木工程專業也不例外。在大一暑假,地下建築工程方向、道路橋樑工程方向學生均到我校北戴河野外教學實習基地,進行為期2周的地質認識實習;在大二暑假,到我校三峽秭歸野外教學實習基地,進行為期3周的專業教學實習。北戴河實習內容包括風化作用、河谷地貌和河流沉積物、三角洲、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和波浪作用、基岩海岸和沙質海岸的地質作用、濱岸海洋生物、沉積岩和地層、火山岩和侵入岩、地殼運動和地層不整合接觸關係、褶皺和斷層構造、礦產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此外,還學習如何使用和掌握地形圖、地質羅盤、地質定點、岩層產狀測量、野外記錄簿記錄、地質素描圖製作和地質剖面和地質標本採集等[2]。秭歸的實習內容包括地質基礎實習、土木工程專業認識實習、工程地質現象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習等內容。地質基礎實習包括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方面的內容。土木工程專業認識實習要求對工程建築的結構、工程建築與地質條件之間的關係、工程建築興建後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作了解。包括:三峽大壩考察,道路、橋樑、隧道工程考察,瞭解路橋隧工程的型別、結構及選址需要考慮的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現象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習內容包括滑坡與崩塌變形體的一些外部特徵、形成機制、危害、監測手段、防治措施等。通過野外實習,學生對地質問題和工程地質問題有了感性的認識,有利於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五、佈置大作業,深化學習內容

  在本門課程教學中,三個大作業貫穿整個課程教學時間。第一個大作業是巖質滑坡剩餘推力法的計算,要求利用C語言、EXCEL工具編制程式或者上網下載已編制好的程式,計算給定滑坡的穩定性係數,並進行分析。第二個大作業是岩溶地面塌陷危險性的分析,要求提交危險性分割槽圖。第三個大作業是在課程結束時,提交一篇綜述報告,要求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的部分,通過對文獻的查閱,瞭解本方向的發展進展。通過三個大作業的深化學習,學生學會了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提高了文獻查閱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在近年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堅持貫徹以上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隧道、地鐵、路基、橋基施工中能夠結合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的支護措施。接著上研究生的學生,一部分改專業為地質工程專業,他們能較快轉變研究方向、適應地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達到了我們在課程中設計的兩級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