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下鄉調研報告範文

  關於下鄉,你知道多少呢?下鄉調研報告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下鄉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為了響應學校關於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的號召,我們**級29班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七人來到湛江市特呈島開展關於新農村的調查活動。

  進入調查後,我們瞭解到,湛江特呈島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北領南三島,東臨太平洋,倆靠湛江港,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該島面積3.6平方公里,全島有七個自然村,其中的坡尾村在03年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特呈島還有著奇特的自然風貌,它又被稱為‘紅島’,有紅樹林`紅怪石`紅土地`紅杜鵑等。其中紅樹林被稱為國家一級保護林,它根冠茂密。落葉厚實,為魚`蝦`蟹`貝等海洋生物和各種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同時它也是侯鳥遷徙的停歇區。島上還建有供村民遊樂`玩賞的香樟園。此外,特呈島有著優厚的歷史文化—冼夫人文化。冼夫人,這位被周恩來稱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人,她以促進漢理團結為己任,指揮六州軍馬,多次發兵平叛,致力於國家團結,精忠報國,造福人民,贏得歷朝統治者的敬重。在島上紀念冼夫人的“會宮廟”`“冼太廟”就有七座,“冼夫人文化”是島上古老而獨特的海島文化。

  在特呈島將近十天的新農村調查中,我們開展了很多活動,有走訪當地村民,跟村幹部交談,到各村派發衛生飲食傳單,講解健康衛生知識,跟當地學生聯歡等。通過調查觀研,我們深刻了解到現如今新農村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們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並深入思考農村問題。

  二十一世紀,我國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程序。十一五計劃綱要也提出,必須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切實把農民的收入問題`農場品消費市場等問題做為重要問題來抓。以前的特呈島由於交通閉塞,飲水困難,魚市場銷售不暢,避風難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島上經濟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在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浪潮推動下。特呈島倍受各級領導的關懷,先後有李廠春`盧瑞華`歐廣源等領導來臨該島視察工作,特別在20**年4月10日,更是有胡親臨島上考察,並對島上的“行路難”“賣魚難”“飲水難”“避風難”問題做了具體指市。此後,省`市`區領導又多次深入島上調查,幫助農民搞建設,謀發展。現如今,特呈島已解決了“四大難”問題,建成三級交通碼頭,有海上車渡及客運船三艘,海上快運“快巴”二艘,該島還建成湛江乃至全省大型的海水養殖基地,有海水養殖20**0多某,島上四級碼頭`電視網路`文化樓等一大批生產`生活設施先後建成。島上還建有美麗的香樟園`聽濤公園,開闢了紅樹林賞`沙灘浴場等休閒區。在去年全島社會總產植達到7800多萬元,村民收入達到4875元。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經濟收入也在不斷提高。我們為特呈島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同時也讓我們對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充滿信心。

  但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存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總結出來有以下四點,希望能引起有關部們的關注,切實解決民心問題。

  一、農民權益保障問題。保障農民權益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然而事實上,侵犯農民的權益問題時有發生。在坡尾村,村民就反映他們勸益受損問題,當地老闆向村民買地建旅遊村,賠償不合理,甚至至今還有農民的補償金未拿到,這些現象引起農民的不滿。但是由於一定數量存在的行政問題為農民維權設定了障礙,以至很多農民對此報悲觀態度。

  二、農村城市化問題。農民對於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勢必使農村逐步過渡到城市。但就目前來看,特呈島農村城市化的過程不明顯,例如當地村民雖然參與公司合作分紅股份,但必竟是少數。還有隨著特呈島的旅遊開發,島上的農村環境保護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當今中國農村存在富餘勞動力,每年就有幾百萬的剩餘勞動力湧進城市,給城市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呈島同樣存在富餘勞動力,雖然與湛江中鑫公司合作解決部分勞動力務工問題,但其餘大部份的勞動力的解決同樣嚴峻。

  四、農村醫療`保險問題。經各近多年的努力,許多地方已開展了農村醫療`保險。在特呈島村,村民只需交25元就可再當地鄉村醫院報銷10%的費用,這無疑是一個好政策。但當地農民普遍反映當地醫療水平低,藥品不全等問題,農民在當地基本只能解決些較小的疾病,如遇到大病就要到市裡的大醫院,這無疑加重他們的醫療負擔。

  在湛江特呈島三下鄉調查實踐的這些天,我們看到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的豐鑠成果,但也仍存在著問題。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辨證分析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取得成果。作為青年大學生,經過這次的三下鄉實踐調查,我收穫頗多,我開始關注國情大事,瞭解國情,瞭解社會,這為我將來更好走向社會做好準備。以後,我會更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為建設祖國的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

  為切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我縣小學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根據縣教研室工作計劃精神,從3月16日~6月15日,對全縣小學進行重點調研的工作方式,深入各小學開展進課堂聽課、參加校本教研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調研,掌握全縣小學課堂教學現狀,查詢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對策。我們先後對八個鄉鎮和縣城的13所小學進行聽課指導。通過深入農村小學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多少年來,教師用課程標準提出新理念引領小學課堂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很大變化,教師的確在努力改變著自己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善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有了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村小聽課中,大部分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效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我們眼界大開。如,臺吉鎮中心校於豔華老師上二年級《方向與路線》這節課,在匯入部分創設生活的情境。把書中辨認方向的情景改為校園內部情景,出示圖後問:學生你們看這是什麼地方?本校的校園花壇以校園花壇為中心學習辨認八個方向。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從看到校園內的照片激發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為有效學好八個方向奠定了基礎。

  二、重視有效操作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實踐操作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想象、模擬、設計、思考等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來理解新知,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可感知內容。如,臺吉鎮中心校呂彩華老師上三年級《分一分》這節課,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試一試、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塗一塗等活動來初步認識分數的概念,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讓每個學生經歷過程和體驗成功,不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注重有效學習方式體驗成功快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究活動方式,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自於外界探究性活動。因此,要讓學生用探索的學習方式去探究新知,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的能力,採取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臺吉鎮中心校劉興閣,教學有風格,在上五年級《合格率》這節課,緊扣自編的一首兒歌“要求合格率,其實很簡單,分母是總共的,分子是合格的,結果是一個百分率。”改變以往學生單一,被動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根據次兒歌自主探究出勤率、發芽率、出粉率等等,在思考中,體驗快樂,獲得知識。

  四、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到村小聽課,聽的都是常規課。但教師都能努力去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課堂教學內容與資訊科技進行有機整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為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如臺吉鎮中心校劉劉雪梅老師,在上一年級《認識人民幣》這節課,能有效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讓學生在電腦上購物操作,體會應付的錢、付出的錢、與應找回的錢三者之間的關係。很有效果,做到了“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雖然部分教師年齡偏大、教學策略僵化,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他們的心是真誠的,這一輩子哪都不想去,就想為村小奉獻一輩子。然而,這一輩子哪都沒去過,出外學習的機會幾乎沒有。教研員的到來使他們興奮不少,在純真中感受真和善,體味苦與甜。可以說一部分教師對課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視本質。出現了不少制約課堂實效性和影響教學質量的新問題、新困惑。實事求是地講存在問題也不少:

  1、有些課堂教學內容被機械的情境所套住,牽強附會地聯絡生活實際,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2、教師鑽研教材不夠,想法太隨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編寫意圖。

  3、在部分教師課堂上,學生分組學習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交流,缺乏平等的溝通,沒有深層的交流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