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程機械方面的論文
工程機械是指各種專門用於完成土木工程和建築工程任務的機械裝置。工程機械又被稱為工程車輛、建築裝置、剷土運輸機械、重型機械裝置,或簡稱為裝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工程機械維修體制的變革
摘要:維修是工業發展的產物,是和各種裝置結伴而行的。隨著機械加工製造業的長足發展,工程機械的效能不斷改進,維修理念也在不斷變革,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述維修體制的變革歷程。
關鍵詞:工業發展;機械效能;維修體制
一、維修思想的不斷進步
一事後維修思想
所謂事後維修就是當裝置發生故障或者效能低下後再進行修理。自18世紀1760年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裝置維修主要是採取事後維修。它的特點是裝置比較簡單,科技水平不高,人員素質不高,裝置管理意識薄弱,維修處於從屬地位。它的最大優點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統部件的壽命,但事後維修是非計劃性維修,浪費了較多的剩餘修理,同時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預防為主的維修思想
預防檢修是指根據裝置的運轉週期和使用頻率而制定的提前進行裝置現狀確認的維修方式。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人們對裝置的磨損機理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入即機件工作――產生磨損――發生故障――影響使用並危及安全。為使每個機件都達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維修工作就必須在故障發生之前進行,從而形成了以預防為主的維修理念。這種維修理念包含了主動預防的理念內容,其實質是通過採取各種預防性措施,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改變了事後維修缺乏計劃性的被動局面。但這種維修理念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維修工作以直接經驗作為指導,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維修原則,缺乏針對性;二是隻注重維修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忽視了維修的整體內涵;三是缺乏對維修管理的研究。
機械維修工作原則應從具體規定和技術要求兩個層面理解:首先所規定的維修原則必須能保證工程機械通過維修達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達到標準要求;同時必須考慮其經濟效益。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機械預防性維修偏重維修技術,忽視經濟管理。
在公路施工企業中,工程機械維修制度長期實施的是“計劃維修制”,基本內容是工程機械在使用中按照預定計劃的間隔時間或里程,規定保修專案,逐級增多,這種在“養修並重、預防為主”的理念指導下,根據機械損壞和部件磨損規律制定制度,在幾十年的施行過程中,對工程機械保持完好的技術狀態,延長使用壽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科技進步,大大加強了工程機械的發展程序,使得工程機械的製造水平和使用效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進而機械的週期使用壽命延長了,可靠性、耐用性提高了,但原有制度規定的保修類別和間隔一成不變,使得保修週期與機械實際狀況不相一致,影響了機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且由於事先很難預料大量的隨機性的故障,儘管做了許多預防性的維修工作,也很難獲得預期效果。刻板地實行定時定程維修的離位分解檢測維修,不可避免地使維修工作出現頻繁分解拆卸的現象,導致維修工作針對性差,工作量大,耗時多,費用高,而且還會因拆裝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隱患,大大降低了機械裝置的可靠性。
三以可靠為中心的維修思想
近二三十年來,維修企業在預防為主維修理念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廣泛採用先進的測試和診斷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為中心的維修理念。這種維修理念是以對維修物件的系統監控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檢測代替離位檢測,將單一的定時定程維修改變為以可靠性資料分析為依據的維修。它使維修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主客觀更加一致,增強了科學性,減少了盲動性。其基本要點如下:第一、維修工作以可靠性理論為基礎;大到維修時機、維修方法、維修週期的選擇和維修工作量計算、維修範圍的界定,小到一個機件修復後的可靠性係數、一個專案的診斷檢查的標準,都要以保證和提高裝置的整體可靠性為依據;第二、工程機械的可靠性是設計、製造和使用三個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因此,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可靠性維修可以保持和恢復機械的效能,並且可以為設計、製造和使用單位提高裝置的整體可靠性提供極有價值的資料資訊;第三、可靠性指標是評價維修質量最科學、最有效的依據和標準。
綜上所述,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念,遵循了裝置發生故障的規律,增強了維修的針對性、靈活性,提高了維修的效率和效益,使維修工作達到了最終目的,實現了總體要求。
二、維修業的現狀
在國外,工業化發達國家都比較重視維修業發展,設有專職的維修管理機構,維修企業形式多樣,維修市場已趨於成熟,民間維修團體也有40多年曆史,經常舉辦維修裝置展覽和維修理論、維修工藝大型學術會議,有力地促進了維修業的發展。70年代初,我國工程機械維修研究和應用才進入較快的發展時期,建立了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推廣應用維修新裝置、新工藝,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國工程機械維修業還不夠規範,主要表現在:
一是工程機械維修業的巨集觀管理缺乏統一的歸口部門。目前,工程機械維修業受到國家部委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幾個部門的管理,權力分散、責任不清,難以在政策上上協調統一,使我國的維修業人管理陷入“真空地帶”。
二是缺乏保護維修業正常發展的法律法規,致使維修業發展無法可依,無章可循。
三是工程機械維修企業性質相對單一,基本上侷限於集體、私營性質的中、小型維修企業,融資意識談薄。四是維修業競爭、評價、監督和激勵機制還沒有建立,標準、制度不夠完善,維修質量評價無據可依。
三、維修業發展方向
一以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為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光電機械一體化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應用將日益廣泛。實踐表明,工程機械越先進,結構就越複雜,其維修活動就越依賴於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的技術。事後維修、預防維修、以可靠性為中心維修的理念,各有長短,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機械地規定某個維修單位或某種機型只能採用某一種維修方式,即不符合實際又難以奏效。當前,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維修主要是以狀態監測為基礎,可靠性維修為中心,以多種維修方式相結合,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式的視情維修。今後,隨著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先進的工程機械裝備機電一體化的線上自動監測和故障診斷等儀器裝置,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念將成為工程機械維修管理的主導理念。
二建立智慧網路維修服務系統
建立智慧網路維修服務系統將成為21世紀工程機械維修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超越國家、地區和時空界限,將工程機械的科研機構、技術諮詢、生產廠、維修廠、配件站和使用單位聯絡起來,實現遠端、快速、優質和全方位的服務。生產廠以此作為售後服務的主要手段,通過與工程機械配套的資料採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維修服務系統,直接或間接地從施工現場獲得資訊,按最佳效率時採取措施完成售後服務。
三發展改善性修理和複合
修復工藝傳統的恢復性修理,只能使有故障的機械通過維修後其使用效能接近原機的效能,沒有包含技術進步的因素。而改善性修理是採用新裝置、新材料和新技術修理舊機,使修復後的舊機大顯神通到或接近新機能。今後,隨著電液技術、CAD技術和材料工程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廣泛應用,具有整合化、智慧化的新型工程機械的更新週期將進一步縮短,恢復性修理將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另外,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修復工藝來修復零件或裝置的複合修理方法,如:焊接+膠粘、多種表面修復技術等。它們能綜合各法之長、彌補各法之短,具有最佳的經濟效益,將成為修理工藝重點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