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心得體會演講稿
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小學生讀書心得演講稿
我們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我們為什麼而讀書”,首先,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為什麼而讀書?
依我的理解,同學們讀書的目的不外乎下面四種:
一是為讀書而讀書,沒有明顯的目的。
二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
三是為了古人所說的“修身養性”。
四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志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
在四種人中,第一種人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她沒有理想,沒有奮鬥目標,“不是我想讀書,是父母硬要我來讀書的”,沒有理想的人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她的生命之泉將提前枯竭,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堆行屍走肉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你想這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出息,在青少年時代就沒有人生理想,這是最可怕的。
我們要堅信:明天的失敗都是由於今天不努力。
我們要堅信:今天的努力明天一天會有大收成。
第二種人目標明確,父母花了大價錢把我送進一中,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將來混個好前程,這種人個人的算盤打得好,挺現實的,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應該是這類人的追求目標,作為短期奮鬥目標,應該無可厚非。
第三種人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
高爾基說過: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就愈接近完美。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中沒有陽光一樣。
我國的儒家曾把人生奮鬥的目標定為三個層面七個字“修身、齊家、平天下”,所謂修身就是陶冶個人的品質,做社會的一個優秀分子,“齊家”就是說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平天下”就是說如果你能“修好身、齊好家”的話,那麼就把你的才華用來治理社會,為社會作貢獻。“修身”是儒家人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標準。
這種境界也是相當不錯的。只是我們的同學可能還未想到這一層面。相反,很多中老年人讀書的目的倒是為了修身養性。
第四種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志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1976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小平同志用他那睿智的手為我國描繪了一幅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藍圖。經小平時代、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可是,我們要看到,我們國家底子薄,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還只是美國的1/20,日本的1/3,我們要看到,美國人還敢用導彈打我國的大使館。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還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事業。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在歷史上曾有兩次是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一次是大唐貞觀之治,一次是清代乾隆王朝,但是現在我們落後了,而落後是要捱打、受氣的。同學們,請把以下三個為什麼放在一起思考,看你們能得出什麼結論:為什麼我國的領導人一再說“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是硬道理”?為什麼我國的對外政策一直採取“和為貴”的方針?這次美伊戰爭,為什麼中國也只是嘴上說一說而已?同志在清華和北大的校慶發言稿,兩次都提到了“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論只有一個,我國執行的是“韜光養晦”的政策,積蓄力量,以待來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怎麼去復興我們的民族呢?在這個偉大事業中學生應怎樣做呢?現在同學們已進入科技資訊時代,國家與國家實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科技之爭實際上就是民族之間青年學子比學習的競爭。布什打敗薩達姆不是“正義”打敗“邪惡”,而是“高科技”打敗“低科技”,“先進生產力”打敗“落後生產力”。事實證明,知識就是力量。在今天這個,能在不到1秒鐘的時間裡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二十九卷全部內容從地球的一端傳到另一端的資訊時代,一個發育的大腦,一份學習的熱情以及把知識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來知識時代的關鍵。
親愛的同學們,約一個世紀以前,有一位單瘦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為什麼而讀書的時候,充滿自信地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並用畢生的心智實現了他的諾言,贏得了全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敬重,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熱愛你的祖國的話,那麼,認真讀書吧!書籍是全人類的智慧,它可以幫助你跟上時代的步伐,你的祖國母親正等著你去為她增加力量。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熱愛生命的話,那麼,認真讀書吧!因為個人的前途只有和民族、國家的利益緊緊相聯的時候,生命之花才能開得燦爛。
讓我們心中永遠記住這句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小學生讀書心得演講稿範文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讀<老烏龜的智謀>有感》。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我聽老師和爸爸媽媽說過不知多少遍,但對它的意思始終是模模糊糊的,今天讀了《老烏龜的智謀》一文後我才體會到這句俗話的真正含義。
這則故事講了一隻愛耍小聰明的狐狸幾次三番捉弄老實的烏龜,但到頭來卻被烏龜戲弄,自己落到非常尷尬的境地。這雖然是則童話故事,但我卻從中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有聰明的天賦,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真可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類似的例子,在我的小夥伴中也不乏其人。
就說我們班的一個同學吧,他眼珠子一轉一個辦法,腦子一動一條妙計,在同學中有個“小博士”的稱號。但他有時也會受到“聰明”的懲罰。記得有一回老師佈置寫一篇作文,不知怎麼,他眼珠子一轉,辦法出來了,隨手從書包裡拿出《小學生作文》順手抄了一篇,很快就交上去了,當老師要他讀一讀自己寫的作文時,他支支吾吾,不敢讀出聲來,惹得同學們一陣大笑,他也羞得滿臉通紅,尷尬得抬不起頭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不願下工夫,總認為憑著自己的一點“聰明”就萬事大吉,而事實恰恰相反,他被自己的小聰明“耍”了。因為知識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想不付出努力,光憑著自己的小聰明是不可能學到的。雖然我們現在年紀還小,耍“小聰明”所造成的後果對社會的影響似乎不大,但是我們祖國正處在大踏步前進的年代,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可科學是摻不得半點虛假的,也不能靠耍“小聰明”就能掌握的。我們這一代人再過幾年就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如果從小養成了不願真幹、實幹,要靠“小聰明”取勝的不良習慣,那將來怎麼挑得起用科學知識使我們祖國不斷騰飛的重任呢?徐特立老爺爺說得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收穫得好,必須耕耘得好。”這就是說我們必奉勸那些愛耍“小聰明”的夥伴,牢記歌德的一句話:“人不會被別人所級編,他只會欺騙自己。”做老實人,甩掉“小聰明”這個包袱吧,讓聰叨發揮它真正的價值,做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謝謝大家!
小學語文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演講稿
我閱讀了《小學語文教師》六月刊的《“隨文練筆”研究專輯》,讓我在作文練筆教學這一塊中頓感明朗,讀著讀著,時而倍有同感,時而像被指引導航,時而靈感頓生,讓我對“隨文練筆”教學有了更寬廣的瞭解,更系統的認識。
“隨文練筆”是伴隨著閱讀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有關閱讀內容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因為隨文練筆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緊隨閱讀教學,而且形式多樣,豐富學生的習作色彩,學生負擔少,因而在課堂中是頗受師生歡迎的一項習作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隨文練筆設計的隨意性,練筆的時機、方法、難易度把握不當等,往往導致訓練低效甚至無效。如何實施有效的“隨文練筆”策略,是我們當前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而在文字教學中找準切入點,是隨文練筆練習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與保證。本人就學習前人的經驗以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找準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整理及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對於選擇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我們常常會有“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的困惑,其實在備課的時候,我們能夠潛心會文,何愁天涯無芳草呢?
一、拓展文字空白處——與文字角色對話
文字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文質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讓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只要我們善於挖掘,自有一片與文字交流的空間。如人教版十一冊《草蟲的村落》,課文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巧設練筆的空間。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裡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作為與丈夫闊別多時的妻子的你,會與丈夫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著這群好奇的小甲蟲們,你會如何向它們講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們會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問題?在這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那奇異的想象得到馳騁,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語的感染,有了作者筆下草蟲的世界這個大環境的渲染,學生練筆的情感被激發了,必然又產生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情景。當然學生的語言也得到了有質量的訓練。
二、 豐潤文字空白處——為文字主角代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而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字“空白”填補,讓孩子們充當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說他所說,填補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語言的空白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直接進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是學生和文字的對話,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與主人公的融合,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孩子們真實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維與情感引發主動積極的情態下,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字生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字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模擬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鬥,爭取時間最後獲救的情景,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老人生前視海鷗如親人,從他十年如一日般堅持給海鷗餵食中,從他對海鷗一聲聲熟悉而親切的呼喚中,可見他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鷗們十多天找不到這位與它們相依相隨十多年的老人,它們心中是多麼的焦急、憂慮啊!當它們眼前出現老人的遺像時,它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當時可能說些什麼呢?當海鷗們意識到人們要把遺像帶走,它們要與老人永別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再一次“大聲鳴叫著”,它們多麼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遺像能多留一會,它們的大聲鳴叫想對老人說什麼?想對人們說什麼?此情此景,海鷗們的傷痛、無奈、焦慮,千言萬語讓學生們流瀉於筆下,人鷗情深的一幕便永遠定格於學生的腦海中。
三、延續文字意猶未盡處——續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嘎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餘音繚繞之感。這種“餘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這種“餘音”挖掘出來,這些語言的空白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作的財富。讓學生寫寫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已經接近尾聲的情節再掀波瀾,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也使小讀者能過把小作家的寫作癮。如《小攝影師》一課,課文的結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想象的空間比較大:小男孩到底給高爾基照成相了嗎?如果他來,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如果不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此練練筆,學生興趣盎然,創意無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處餘意未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課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夢中結束了,然而夢總是要醒的,為此,我設計這樣一次練筆:凡卡美夢可以成真嗎?當他醒後會發生什麼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延續了故事的情節,道出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他們有的寫道:“凡卡睡醒以後,他偷偷寫信的事被老闆發現了,結果遭到了一頓毒打,他那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而死了。”還有的這樣寫道:“凡卡每天翹首期盼爺爺到來,但當時的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它沒有憐憫這可憐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無了期的等待中撲滅了,凡卡在絕望中飽受老闆的虐待,最終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