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法律的名言

  在一個 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 刑、 法、 律、 令、 典、 式、 格、 詔、 誥、 科、 比、 例。下面小編為你分享的是,希望你喜歡!

  最新篇

  1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3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為

  4 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諸葛亮《論斬馬謖》

  5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

  6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7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8 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9 守法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處事,達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穩固。——田桑

  10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史襄哉《中華諺海》

  11 視時而立儀。《管子·國難》

  12 事斷於法。——鄧析

  13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砥石賦》

  14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商君書·算地》

  15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陳亮

  16 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韓非子·奸劫弒臣》

  17 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文子·自然》

  18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9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20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馬王堆漢墓帛書·國次》

  精選篇

  1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

  2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3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4 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5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6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7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8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9 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10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11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樑解》

  12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13 有治人,無治法。——荀子

  14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15 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16 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17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18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9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谷子·符言》

  20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蘇軾

  經典篇

  1 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2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3 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董仲舒

  4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5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6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7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修《縱惡論》

  8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9 憲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0 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11 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13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14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15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16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17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晉《傅子·法刑》

  18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19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宋《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20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箇中道的權衡。――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