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心的心得體會範文3篇
社群文化活動中心作為社群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是社群文化傳播的基礎陣地,將績效評估引入社群文化活動中心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帶來的活動中心的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中心的心得體會範文一:
為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切實關心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加大助學救助力度,搞好向貧困學生送溫暖活動,推進和諧學校建設,本月我校成功開展了一次“節約零花錢、關愛貧困生”扶貧活動。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大力宣傳,營造熱心助學的良好氛圍。
我校召開三個專題工作會議,即班子會、全體教師會、班幹部會,使全校師生思想統一、使扶貧助學觀念深入人心。少先隊輔導員在間操時間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同時,通過校園張貼、國旗下演講、板報等形式發出“節約零花錢 關愛貧困生”扶困助學活動倡議,激發學生獻愛心的熱情,營造扶困助學的良好氛圍,爭取廣大學生及其家長的理解與參與。
二、精心組織,開展扶貧助學捐贈活動。
我校的“扶貧助學獻愛心”捐贈活動得到師生的積極響應,學生們以班級為單位、教師們以教研組為單位,踴躍捐贈物品。在本次捐贈活動中,湧現出許多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個人,我們將捐贈的物品整理好分給學校的貧困學生。
三、熱心助學,解決貧困生實際困難。
為了充分發揮捐贈物品的作用,帶動我校扶貧助學工作的開展,我校認真開展摸排,到貧困學生家走訪慰問,在全校範圍內確定了34名貧困生,每生給予200元資助和一些生活用品,對他們表示一點關心,攜手與他們共度難關。
本次扶貧助學活動,因為宣傳到位、組織得力,受到師生一致好評。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建立學校愛心基金,並在學生中開展互助活動,採取“一幫一”,“多幫一”的方式使困難學生在生活上、精神上、學習上得到集體的關心和幫助。
活動中心的心得體會範文二:
今天,我要去素質教育中心。我所在的小組是匹諾考古小組。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老師對我們說了一些注意事項後,就帶我們去了素質教育中心。
匹諾考古小組的老師發給我們一個小盒子,又讓我們每人拿了一個用木頭做的大盒子。我們把小盒子開啟,裡面有一個像豆腐塊似的東西。老師說那就是石膏,我們今天要得到的恐龍就在這個石膏裡面。老師還發給同學們一個竹籤,並告訴同學們它只能用來挖,不能用來鑿。老師又給我們一個刷子,並嚴肅的說明刷子不可以來刷石膏,因為那樣會揚起灰塵。它只能用來清洗剛剛挖出的恐龍。
“考古”開始了,我們拿著竹籤使勁的挖著,旁邊的李佳林忍不住鑿了兩下,誰知石膏沒鑿下多少,倒被老師訓斥了一番。我悄悄的抱怨著,這樣一點點的挖,得挖到猴年馬月?但是,我馬上想到了辦法:老師只說不許鑿,沒說不許掰啊,可是石膏太硬了,直接掰,很難掰斷。於是,聰明的我先從石膏上像開礦一樣,開了一個貫通整個石膏塊的大坑,再用手在大坑的地方使勁一掰,嘿!石膏裂成了兩半,恐龍的半個腦袋露了出來。接著我使勁的從龍頭處挖了起來,漸漸的龍的半個身子探了出來。我在非常的高興。接著老師讓挖完恐龍的同學取一個水盆,往裡面灌上水,再把恐龍放進水裡用刷子刷。
我的恐龍就這樣完成了。完成後,老師帶我們去頂樓影視廳一部電影《貓狗大戰》,接著就去吃午飯了。
飯後,我們坐上旅遊車去了農村的一個植物園。這個植物園很熱還很潮溼,同學們開始抱怨,想換一個地方。但當大家看到形狀各異的植物時,不禁被吸引住了。裡面有香蕉樹、仙人球、君子蘭……等多種熱帶植物。難怪植物園裡的空氣那麼潮溼,原來裡面都是熱帶植物,所以才這樣啊。
這就是我們素質教育中心的活動,你們喜歡嗎?
活動中心的心得體會範文三:
本學期堅持參加市區中心教研組活動,特別是在中心組精心策劃下的“小學體育校本教研成果交流”系列活動中,帶著問題認真學習,教研之前做足功課,活動中積極參與探討,收穫很多。
活動形式和內容特別新穎,有很寬廣的研討學習空間,一旦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學思想接受了一次次有力的洗禮。2012年6月8日,在鏡湖區梅蓮路小學舉辦的“區縣互動促均衡”體育課堂教研交流展示活動中,我有幸全程參與並擔任一節研討課的點評任務。以水平三小球類和球類遊戲為內容,來自鏡湖區、三山區、南陵縣的三位青年教師發揮自己平時積累的教學基本素質,臨時抽課題,現場準備,為我們呈現出三節各具特點的教學,作為看課的同事,首先我要表示由衷的敬意。
以“小足球 腳內側傳球及遊戲”為教材內容的這節課,課堂氣氛輕鬆自然,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展現出的是這位年輕老師清新爽朗的教學風格。老師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和自身散發出的熱情,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裡進行學習、鍛鍊。
足球是少年兒童喜歡的體育運動。在實際這一內容教學時,我們作為教者都會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技術動作講解興趣不大,但只要給他們摸到球的時候馬上會精神十足的。教師對技術講的越詳細,學生對足球的興趣下降的就越快。黃老師在課前,對這種的現象認識比較到位,在教學中能夠感受到老師處理教材的新意:不是為了教技能而教,技術動作的學習由繁化簡,腳內側踢球時的動作,老師用踢毽子的動作聯想,解決了觸球部位的過多講解,學生立刻能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熟悉的相似動作,促進了動作學習的正面遷移。小學階段小足球教材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接觸足球,在練習中感悟,在練習中合作。教學中教師注重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發展,不斷地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學生的反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老師問:怎樣才能踢得準?學生說把傳球的同學當敵人來打。像這樣的教學細節,市教研員胡老師也在課後為我們做了精彩分析。這表明學生沒有理解足球運動中傳球的真正意義,才出現對足球運動的曲解。由此產生新的課題: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這時候教師要怎麼做?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第二節課課題是腳背正面踢球,儘管是面對陌生的學生,畢老師從上課伊始,就用從容的教學組織和有感染力的語言,使學生逐步適應學習內容。作為正腳背踢球第一課時的教學,瞭解正腳背部位,體驗正腳背觸球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老師在講解時,從不同身位角度進行示範,並充分留給學生練習和體會的時間。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方法、手段也是教學內容,就是要求我們要把運動的方法、練習的手段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運動、學會玩,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方法的指導下學會技術,這樣學會的技術才具有終身意義。本次展示課呈現的過程來看,作為《正腳背踢球》第一課時,合理的制定教學重難點,才能實現有效突破,達成課的教學目標。為更好地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建議教學中要增加學生接觸球的時間,提高練習密度;多用遊戲組合方法,及時滲透技術;保持情緒高漲,適時發展體能。
我的感悟和困惑:球類教材怎麼貫徹“球類教學要讓學生在遊戲中,在比賽中,在競爭中去教。”?這樣的想法怎樣實現?上課老師的教學組織按部就班,很注重傳統的講解示範。但缺少在遊戲中滲透技術的意識,教師是交給學生魚,而不是教會學生漁,學生情緒無法高漲起來,這樣課堂怎樣改變?
參加中心組活動,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這才能讓我們進步,百家爭鳴的局面,才能讓我們的活動更加豐滿,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