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培訓心得範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教育改革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以下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披著7點的晨輝,踏著6點的晚霞,山東,是一個遙遠的名詞。溫州到山東,是一段讓人絕望的距離。我們在路上……旅途中的生命亦如大風中的長筒絲襪,或悲嘆隨風搖盪的命運,或享受任意飄搖的瀟灑。途中收穫的是腰腿的痠痛、四肢的麻木,更有精神的萎靡、心靈的疲憊。唯一慰人的是北方平原的落日,如一溫柔的少婦,撫去旅人奔波的四肢和疲憊的心。“人生不在乎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對於山東之行,好像很蒼白無力。

  除去人在囧途的尷尬,昌樂之行的目的地卻很令人振奮。我想是前方刺激了人們想要身在旅途的心。

  昌樂校園以激情的噴泉洗滌了一顆顆因旅途而倦怠的心。安靜整潔的校園、蜿蜒曲折的石子路、碩果累累的柿子樹、充滿人文氣息和人性關懷的路牌、張揚的路燈都以獨特的魅力傳達了昌樂的特色。整個校園處處是警語,整個校園處處是文化。這裡是儒家文化的傳揚地,這裡是激情投入的青春洗練場。

  昌樂人是激情投入的一群。教師編寫的導學案彰顯了每堂課的重難點,指明瞭學生學習的方向。學生每日的計劃和反思積澱了鋪向成功與理想的腳印。昌樂人是求是務實的一群。他們激情投入,他們腳踏實地。他們高蹈了閱讀的重大意義,他們拉長了課堂時間的長度,他們拉大了課堂容量的厚度,更是他們強調了讀書對於生命的力度。

  昌樂人激情投入,是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昌樂人求是務實,是因為他們享受旅途的精彩的過程;昌樂人積極奮進,是因為他們相信團隊的力量並擁有團隊的精神。

  當旅途疲憊時,他們用韻律操洗去身上的征塵;當旅途受挫時,他們用學科會議整理心靈的困惑;當旅途艱難時,他們用團隊戰勝重重困難。他們激情投入,是因為他們正在享受旅途的過程,或艱辛,或愉悅,他們正在路上。

  我們也在路上。昌樂之行是一段很遠的前方。他們的升學輝煌也是我們的前方。也許遙不可及,也許只是,我們缺少在路上的積極投入,我們缺失享受過程的心態,我們缺乏一個激情的團隊。

  家亦是前方。永臨還有一個很遠的前方。我們還在路上。

  篇2

  今天暑期的時候,我認真參與了教育局組織的新課改培訓,教育技術培訓,素質教育討論活動,專家們以鮮活的例項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與深深的理論引領,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並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寬了學習的視野,更新了教育觀念。下面談談我對本次學習的心得。

  一、加強自身師德修養,展現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素有“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美譽。在對靈魂塑造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表率,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全社會文明的楷模。為此,教師要時刻謹記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如何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教師履行教育義務的傳統美德,是衡量教師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誌。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愛,師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激勵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瞭解學生和關心學生,是熱愛學生的起點。教師僅僅把功課教好是不夠的,還要多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一生著想,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全面瞭解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熱愛學生還要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師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切不可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認真評價學生的行為,和善平等地對待學生,絕不能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對學生採用體罰、諷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當學生進步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辭;當學生犯錯或退步時,教師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評侮辱之話氾濫。多一點微笑,多一點讚美,多一點信任,你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2、熱愛祖國,愛崗敬業

  熱愛祖國,獻身教育事業,是教師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愛崗敬業是教師處理與教育事業之間關係的準則,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和前提。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教育大發展的今天,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奉獻與索取的關係,不計較個人得失,發揚“紅燭”精神,甘做“人梯”,安於“粉筆生涯”,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獻身教育,鞠躬盡瘁。相反,如果教師不熱愛自己的事業,“身在曹營心在漢”,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3、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於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凡是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給學生樹立好榜樣;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堅決不做,以免給學生留下壞的影響。教師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來教育和感化學生。

  誠實正直,勤奮好學,禮貌待人,是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具體體現。如果教師缺乏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遠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敗。教師要教育學生勤奮刻苦,好學進去,自己必須勤奮好學,廣學博覽,精益求精。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用文雅和親切的語言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教育學生。

  二、用學習引領自身專業成長

  隨著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正在進入資訊社會。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學習就成了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終身學習,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教學自我提升的需要。“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教師要善於從教育實踐中汲取能量和資源;善於在任何時間向任何人學習,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分享知識;善於和同事交流,擴大視野,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教師終身學習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教師就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擁有自主學習、自我學習的觀點。因為終身學習已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獲得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只有主動去掌握新概念,學習新理念,研究新問題,培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才會使自己重視終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師身上。時代在變,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強政治思想方面的學習。我國素質教育堅持“五育並舉,德育為首”的原則,教師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觀點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則會摧殘人才。教師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質、教育觀、世界觀和人身觀對學生起直接影響作用。

  其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課程走向綜合化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為一名中青年教師,又奮鬥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最前沿,更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無論是教育家,還是中外名師,他們都具備較深的文化底蘊,這與經常學習是分不開的。隨著課改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們教師要有一種強烈的資源意識,克服“一支粉筆教下去,一本教案講過來”的人生惰性,自覺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知識結構,以便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知識的更新換代讓我們的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廣闊的課內課外學習資源為他們知識的積累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傳授了。要想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不學習怎麼可以,怎麼能勝任更多的教育教學工作?生活是一個廣闊的學習的課堂,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瞭解的,為了使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加緊學習的步伐!一個優秀教師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增加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和學生共同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改革,當今的形勢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在師一日,便不可荒廢半日。通過學習不斷獲取新知識,增長自身的才幹,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

  篇3

  我有幸於20XX年8月27日—30日參加了在拉薩師校舉辦的高中歷史新課改培訓。本次培訓會由西藏教育廳主辦,在培訓期間邀請了人教社的專家和內地優秀教師分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角度向我們解讀了新教材理念及應對方法。通過此培訓,我獲得很多啟示,現進行心得體會總結。

  培訓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芮信教授做了《新課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若干教學問題》的專題講座,海南海口中學劉劍老師還做課《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執行機制的調節》。芮信教授和劉劍老師也就課改相關問題和對策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專家們的熱情充分給了我們參與培訓的老師們解決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講解中,專家對新舊教材進行了橫縱對比。高中歷史新教材是用專題形式組織教學內容,突出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在內容上,新教材與通史體例的傳統教材顯然不同,相對減少了過程、線索、人物、事件,而以歷史狀況、現象、制度、格局、面貌等為主進行分析,與傳統教材相比加大了難度。另外,中外歷史內容按時間進行整合,跳躍性大,一些內容生僻,教學內容含量大、任務重,講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對這些新問題,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細節:搞清歷史事實,尤其是把探究的專題放到歷史的實際程序中來考察,把握史實的本來面貌。

  在專題基礎上,教師要感悟歷史的情境,要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脈動,由此產生探究的慾望。只有感受到歷史的變化與發展進而探討歷史影響才有意義。除此之外,還應歸納歷史特點,因為教學模組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的歷史發展,認識歷史發展特徵至關重要,這有益於我們把握教學重點。在關注教學重點上,我們要認真研究課標的內容表述並探索專題在歷史上的地位,然後努力構建歷史的聯絡,包括各模組之間、主題之間和課題之間的聯絡。從構建歷史觀的角度來深掘歷史的意義,這需要探索課本內容之外的空白內容並以唯物主義的歷史視野來審視歷史事件的地位與影響。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特別在新的學習觀和習慣上下工夫,使他們儘快轉變思維,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習視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有意識的逐漸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看作是變化的、獨特的,並且具有獨立思想的人,讓其在原有基礎上,可以獨立觀察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促成自己的自由發展。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懂得,在即將開始的新課程改革中:1必須要從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上轉變觀念,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2必須身體力行,踐行課程標準,努力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3必須不斷反思,不斷進取,與學生一起成長等。

  總之,經過四天的培訓,使我感悟到了專家與老師們的新教育理念,領會了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收穫頗多,感悟很深,也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內容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很好。最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堅持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踐行新課改,鋪設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做創新型教師,為西藏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