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本文是關於德育實踐活動的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於我而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彷彿永遠都只是書面用語,永遠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現。一邊寫著“學會向父母感恩”之類的話題作文,一邊對父母頤指氣使、大聲吆喝。若不是這次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或許我仍然這般任性。

  “五個一”中有一點是為父母做一頓飯。當然,它的含義不僅僅只有這一頓飯。應付任務的做法自是隻做這一頓飯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學校的用心是在於讓我們從這一頓飯中體會到父母天天為我們作出可口飯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願,第二次覺得麻煩,第三次更是覺得厭煩透頂。而父母,卻天天,從我們出生到現在的十六個年頭裡,不停地做著這一件事。誠然,他們自己也要吃飯,可是,當你有目的地為了另一個而去做時,會格外的用心。即使飯菜不比餐館、飯店的可口,可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愛意是獨一無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比如說,我永遠吃不慣我表姐家的飯菜,太過清淡,只因為我表姐不愛吃重口味的。

  在這次實踐活動的這一專案中,我所做的,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幾頓飯而已。這一點點的小事,卻仍不讓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飯,無從下手,除了炒蛋什麼都不會。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還要時刻擔心我是否又被滾燙的油滴濺到、在我操作失誤時來挽救整鍋菜。第一次做飯的結果並不樂觀,但是看著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還是很有滿足感的。我的父母並不會像許多中小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老套情節“父母一個勁誇做得好吃而實際上卻難吃的緊”這樣誇我,而是很不給面子的指出“難吃”,並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後,飯後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給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歸來的父親在水池邊洗著我和母親都不願去洗的碗的背影時,心裡有點刺痛。他胖了,也老了,這些家務不久將不再適合他這樣的年紀去做了。我不能總以學習為藉口來逃避家務,這是家庭成員的一種責任。

  向父母感恩,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項德育功課,明顯當時我搪塞過去了。現在才開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應該如何去報答。當我作業做完不去複習功課而是開啟電腦遊戲時的負罪感,正是我開始懂事的標識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學習便是對父母多年為我付出的愛的褻瀆。

  也許這些話在有些人眼裡很假,但我認為,只有有著這樣感受的人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真誠。

  篇二

  自古以來,中國就以文明有禮著稱於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代代相傳,即使經過千年的洗禮,它的生命依舊燦爛光鮮,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已煥然一新。

  進入大學,轉眼已過了一個學期,還沒來得及感嘆時光飛逝,它早已悄悄溜走。在大學裡的這些無數個新鮮的日子裡,讓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活動,便是德育實踐。我以前從來都不知道,道德教育也需要做的一項活動,後來我我明白,這不僅僅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培養學生道德觀念的重要環節。以前的我們在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上來回奔波。那些所謂的德育不過書本上古人寫的幾句話,書本一合上,便立馬被拋到九霄雲外,進入大學後,我終於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德育。

  書上寫得再精彩,老師講得再投入,也比不上自己親自去體驗。當我們邁入大學的門檻時,已經不是那種懵懂的時期,我們面對的是更大的挑戰與驚喜,要學會親自去實踐。在歐美的領先國家,社會實踐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書上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可是我們不去實踐,如何去體會那種別樣的快樂。

  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而這正是“德育實踐”的初衷與宗旨,人的一生,為他人付出的越多,他就活得越坦蕩,因為,只有奉獻,才會讓人更加美好。

  隨著參加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我在幫助人的同時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敬老院的老人本該也不應如此低迷,他們應宜享天年,快樂的像個孩子。大學生的到來給孤寂的敬老院增添了些許活力,看著老人們欣喜的臉龐,我明白了,快樂,原來如此簡單。

  公園裡的小路上,有我們同學打掃的身影,那些過往的行人,也投去讚許的目光,同學們心裡泛起了一陣漣漪,原來奉獻社會,只是如此單純快樂。

  德育實踐活動雖告一段落,但它給我的影響卻是深遠持久的。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上的大課堂上去增長知識,施展才華,更加磨練我們的意志。在道德實踐中,我們一方面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社會做了一些貢獻,雖然這貢獻很微小,但這是我們邁向社會、貢獻社會的第一步,只要我們邁出了這9一步,步伐多少,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真正向社會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雖然我們已經是大學生,但在德育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知識與實踐不能夠很好地結合,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學了一些知識,但在現實中卻不能很好地運用,為此,我們更要鍛鍊自己的實踐能力。

  故人誇獎人時總是喜歡說“德才兼備”,魏晉南北朝時,官員的選拔也提倡“舉孝廉”,我國自古以來就很崇尚“德”,“百行孝為先”也是一種道德。孔子在春秋時期就提出“以德治國”,至今仍然受用、可用,德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

  亙古千年,不過彈指之間,然而,歷史留下來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不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遺忘,那是讓我們銘記於心的祖訓。

  一個小小的德育實踐活動,讓我懂得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一些心得和體會只有去參加實踐活動才會有感觸,這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需要我們傳下去的寶藏。

  篇三

  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的講座之後,我對什麼是德育實踐活動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德育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實踐活動並不神祕,德育實踐活動課也沒那麼難上。關鍵是認識問題,定位問題,認識對了,定位準了,很多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侷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

  如果只是組織大量的活動而沒有有效的管理與引導,將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低效的,所以要進行統籌規劃。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援,也是德育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對社會、家長的宣傳工作。利用有關媒體、家長學校、家長會,廣泛宣傳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導社會和家長了解德育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反而會因為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有益於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重視這門課程,配合學校開好這門課程。

  設定德育實踐活動的意圖主要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鍛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特別是德育實踐活動課程,更應該處理好“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之間的關係。

  德育實踐活動中的任何一個內容和階段,教師都應該鼓勵並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親身體驗,積極實踐。學生為主體,並不意味著教師一味地強調學生自主而忽視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開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讓學生自主選擇不是放任不管。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程跟蹤指導。

  另外,德育實踐活動雖是相對獨立的,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課程是密切聯絡,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滲透,難以割裂的。

  德育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片廣闊的沃土,等待著廣大教育工作者去開墾。我願在理論專家和先行者的帶領下,加入這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勞動大軍,共同挖掘,共同探索。

  的讀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