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兩會學習心得體會
兩會召開期間,提到要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域性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天小編整理了軍人學習兩會的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去年兩會召開期間,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域性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開創強軍興軍的新局面,這是的重要論述,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程序和時代高度,著眼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戰略全域性出發,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是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的最新篇章。
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係由之前的“統籌發展”“協調發展”提升到“融合發展”的新高度,為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新的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盧錫城介紹,這一年來,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實施,軍民融合的要素在增加,融合的深度廣度在延伸,融合的領域從通用器材裝置、人才培養、軍隊保障等向國防科研生產全方位、全領域拓展。
2015年,天津警備區所屬部隊展開綜合演練。開啟國防動員綜合資訊系統,行軍途經地區的氣象、水文、食宿、維修、油料等資訊一覽無餘,稍加篩選就能得出最佳方案。按“圖”索驥,這種變化得益於在資訊資料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軍民融合發展要靠需求牽引,需求越準確融合發展越高效。”天津警備區參謀長王東代表說,用資料說話,實現了部隊需求與地方供應之間的精確化對接。此外,在天津城鎮化建設中,民兵發揮了重要的排頭兵作用,充分體現了軍政軍民團結我軍這一特有的政治優勢。
軍民融合作為國家戰略,需要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進行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必須有頂層法律予以規範、引導、促進和保障,強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貫徹執行。海軍裝備部政委厲延明代表建議,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立法。緊緊圍繞新時期強軍目標,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新徵程中,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必將開創強軍興軍的全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國家部委、軍工央企到地方省市,全社會各行業都已形成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廣泛共識。特別是這一年來,軍地各級在軍民融合發展上積極探索實踐,在基礎設施建設、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資訊化建設、人才培養使用、保障社會化、應急採購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促進了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同步增長。“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篇二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代,在這和平盛世中,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最難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最需要警惕的是腐敗、享樂之習一點點侵蝕我們的優良作風。
兩會期間,強國夢成為了一大熱議點。實現強國夢,上下必須一心為國,以一己私利破壞這種強起勢頭必須堅決打擊。風必清,氣必正。風正,百官皆守;風不正,百弊俱生。黨的以來,中央圍繞作風建設打了一套組合拳,動作之快、力度之大、態度之堅決、效果之明顯,令人耳目一新,讓人充滿期待。民心大振,黨在群眾心中的信用度大增,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同舟共濟由大國進階為強國的日子終將來臨。
國家有“強國夢”,軍隊有“強軍夢”。欲強國,必先強軍。黨抓作風建設以強黨,軍隊抓作風建設以強軍。中央軍委頒發加強作風建設十項規定,就是強軍之策展開的。
古有戰律,戰爭是武器和戰術的對抗,也是作風與意志的較量,好作風是銳不可當的殺氣和霸氣,甚至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優秀的軍人和鐵般的紀律,不僅能讓軍隊在戰場上整齊劃一、氣勢高漲,更能在非戰時,對虎視眈眈之輩起到震懾之用,致敵人於“望風披靡”。
國民革命時期,黃埔軍校一副 “升官發財請走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對聯,詮釋了時代浩然正氣。那時的黃埔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蓮山 課~件]但終不敵擁兵者與治國者的監守自盜、罔顧百姓、浮華偽飾,國家內外交困,軍隊潰不成軍,政敗於腐,兵敗於奢,半壁河山淪入日寇鐵蹄之下。
改革開放以來,軍隊經受住了多種考驗。但是,一段時期,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軍隊也有反映。語重心長告誡,要發揚我黨我軍在長期實踐中培養的優良作風。“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最難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最需要警惕的是腐敗、享樂之習一點點侵蝕我們的優良作風。
形成好的作風,要法律和道德信念兩手抓。一定要像要求的那樣,以黨和人民為念,以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為念, 以國防和軍隊建設為念,永遠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革命精神、那麼一種拼命精神,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夙興夜寐,心 無旁騖,真抓實幹,把人民軍隊鍛造成“能打仗、打勝仗”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真正擔負起守疆戍土、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
篇三
三月在中國是不尋常的一個月,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兩會”代表齊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關人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一些社會問題提交“兩會”討論。兩會,是我國政治的“風向標”,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人民的“暖心劑”。隨著兩會的召開,我們部門裡也馬上掀起了一股“兩會”學習熱。作為一名黨員更應該關注兩會,在學好專業知識、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兩會”會議精神的學習當中,積極的在思想、技能、作風上找差距,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時刻用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在思想上和言行上真正體現出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2014年的兩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形勢下召開的十分重要的會議。今年的兩會,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所做的一樁樁親民、愛民、為民的實事中,從黨中央、國務院推出的一系列體恤民生的重大舉措中,從廣大黨員幹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挺身而出維護百姓利益中,無不閃耀著“以人為本”的鮮明色彩,無不充滿著“人文關懷”的濃濃深情。
我認真收聽、收看“兩會”相關報道,藉此機會談談對“兩會”的感想:“以人為本”不僅僅是個口號,更要在實際中體現出來。一味的喊口號但沒有實際行動是不足取的。新一屆中央政府在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方面提出在制度創新和觀念創新的基礎上推進政府體制改革的思路,明確提出轉變政府基本職能,建立市場服務型政府和公共服務型政府。國家在改革,政府在轉變,一切都在圍繞著“以人為本”這個中心來進行。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讓市民們生活在一個清潔、美麗、富裕、和諧的環境中;農村發展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轉移大量剩餘勞動力,讓農民朋友真正富起來;科教文化要“以人為本”,要以為國家培養思想道德和專業文化知識雙優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調動人們的思想活躍到各項事業的建設中,尊重個性發揮,開創更大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公司近年來已經在“以人為本”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進。在公司的制度和程式之外,我們更應當看到制度和程式所管理下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民以食為天”,公司從員工角度出發,將食堂的夜宵進行了改善,讓大家在堅守崗位的同時能夠吃上一口暖飯,在身體獲取熱量的同時,更能在心靈上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從“以人為本”我們看到了公司的轉變,從公司的轉變我們更看到“以人為本”的發展。“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體現在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緊緊圍繞公司和職工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既推動公司的經濟發展,同時提高公司員工的人生價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五年的工作,並提出了2014年的主要任務,提到的問題都是事關改革和發展大局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的應對措施可操作性很強,充分反映了全國人民的發展需求,說出了廣大群眾所關心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主席在參與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討論時強調,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鼓勵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
這對我們從事工程管理的工作者來說也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幹一行愛一行”,大家只有把思想從“要我幹”轉變成“我要幹”這種模式,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出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也即是每個工作者的“中國夢”。對於工程管理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而公司也給予了我們以足夠的發展空間來進行學習和發展。通過對兩會報告和新華社等媒體對兩會報告解讀的學習,我認識到中國夢之於當今中國的重大意義。我認為,此兩會所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和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個人夢想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而每個人的“中國夢”正是體現在其工作崗位上的價值體現。也只有每個人都切實的為自己的“中國夢”而努力後,才更有可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才,為公司實現公司的“中國夢”儘自己的最大努力。
新華社社論關於兩會工作報告和中國夢的闡述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如何結合兩會精神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確定努力的方向。黨的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奮力開拓改革發展新局面,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激盪著13億人的新期盼。
2016年是全面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鍵之年,更是我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新起點。我們必須以百倍的信心和千倍努力來踐行誓言,實現夢想。總的來說,我們通過學習兩會精神,瞭解國際國內形勢,站對立場,能明辨是非,堅決擁護黨中央和國家所做出的科學決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自覺實踐兩會精神,自覺履行黨員應盡的義務,積極帶動同事們參與到兩會精神的學習、討論和實踐中去,發揮好黨員的帶頭作用。
的讀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