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職鍛鍊心得體會

  鍛鍊自我,架起溝通的橋樑。掛職鍛鍊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更是一次難忘的工作經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歡迎大家參閱。

  第1篇:

  掛職鍛鍊至今已有三個多月時間,我感覺頻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體會:

  主動適應,全身心投入掛職鍛鍊工作。初到環保局,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物件都相對陌生,為儘快實現角色轉變和適應工作,我從思想上把自己置身於環保人,以能為環保做一些工作感到無比光榮,很快進入工作狀態。三個多月來,我服從環保局的安排,認真履行辦公室副主任職責,嚴格按照作息時間上下班,尊重環保局單位領導,團結單位同事。上班時,一方面認真做好辦公室承擔的相關工作,一方面主動熟悉環保局的相關管理制度和學習環保方面的業務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為環保人的角度,嚴格按照符合環保局要求的相關制度開展工作,切不可因自己的失誤影響環保局的形象,自覺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主動向局領導彙報工作學習情況,從未提出不合理要求。

  自覺學習,努力做好掛職鍛鍊工作。環保局作為區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為了更好做好辦公室工作,不至於在環保上說外行話,我主動查閱有關資料、檔案,堅持多聽、多看、多學、多記、多想,做到邊學習、邊交流、邊思考。堅持有空就讀《中國環境報》,熟悉環保方面的基本情況,學習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瞭解環保現狀以及今後環保工作方向。在做好局辦公室業務工作時,注意將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對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堅持取其所長,補己之短,在對照分析時,結合鄉鎮工作實際,做深度思考,從中借鑑區級部門優良的管理經驗,運用到以後的工作中。

  鍛鍊自我,架起溝通的橋樑。掛職鍛鍊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更是一次難忘的工作經歷。掛職作為一種特殊身份,我沒有忘記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形象,更是原單位黨委、政府的形象,身負著組織的使命、厚望和期待。三個多月來,我一直注重加強與環保局幹部的交流,始終報著學習的態度,虛心向他們學習,加強和他們溝通,誠心和他們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同時借掛職鍛鍊的機會搭建起我鄉與環保局溝通、發展、友誼的橋樑,積極向他們介紹鄉的基本情況,宣傳風土人情和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增進環保局幹部對鄉的瞭解,以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援和幫助。

  三個多月的掛職鍛鍊工作,通過學習瞭解和親身體會,我感受到了收穫,既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也認識到了差距和不足,增加了工作壓力和動力。感受之餘,更多地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做好後面的工作,一年期滿後自己將會有什麼進步,如何向組織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因此下一階段我應做好以下工作:

  進一步瞭解環保工作的情況及環保工作特點,不斷做好所承擔的工作。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積極投身到學習活動,更加主動的學習。積極做好局活動辦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通過學習和工作的開展,爭取得到環保局領導和同事們對我各方面的認可。

  繼續加強與環保局幹部職工溝通交流,建立深厚的感情,同時要將在環保局掛職鍛鍊的情況及時彙報給組織,以便他們掌握我掛職鍛鍊工作的情況。

  第2篇:

  我於20xx年5月至8月,在上海市閘北區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掛職鍛鍊,掛任天目西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

  天目西路街道位於上海市浦西中心城區,閘北區西南部,面積1.94平方公里,轄有17個居委會, 612個居民小組,19137戶居民,常住人口56905人,還有加入管理的外來人口8000多人。轄區以鐵路為界,劃成南北兩塊。鐵路上海站、長途汽車總站、不夜城商業區坐落其中,閘北區區政府機關也在轄區內,是閘北區的政治、商業、文化、交通、金融中心。該街道有以下特點:一是交通便捷。高架線、內環線、公交線、地鐵線、輕軌線五線合一。二是商務活躍。街道內有不夜城商業圈、上海現代交通商務區等。三是外向度高。轄區內有市屬、區屬、外資、民營、外省市駐滬辦事機構等約2400家之多,是企業向全國騰飛的視窗。

  三個月的掛職鍛鍊,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嚴格自律,全心投入,是做好掛職工作的思想基礎。掛職鍛鍊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更是一次終生難忘的經歷。掛職不是鍍金,不是享受,而是學習,更是鍛鍊。“掛職”是一種特殊身份,他代表的不光是自己的形象,更是組織的形象。掛職三個月,我嚴格按照作息時間上下班。上班時,認真閱讀有關資料;下班後,廣泛進行考察調研。堅持多聽、多看、多學、多記、多想,做到邊學習、邊交流、邊思考。尊重當地領導,團結周圍同志,一切服從組織安排,嚴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內容開展工作,自覺參加掛職街道的各種集體活動,主動彙報工作學習情況,從未提出不合理要求。

  第二,勤於學習,深入思考,是做好掛職工作的基本要求。掛職鍛鍊是一種新的工作體驗,需要學習、思考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初到閘北,工作環境、工作物件都發生了極大變化,為儘快實現角色轉換,除自覺參加有關會議,查閱區情資料、檔案和當地報刊外,我堅持深入部門、深入社群、深入企業、深入市場,瞭解、熟悉街道基本情況和成功經驗。一方面,同街道經濟管理科、組織人事科、穩控科、城管科等部門負責同志一道就街道建設網格化管理、招商引資、“兩新”組織黨建、文明社群建立等工作,赴盧灣區8號橋創業園區、同樂坊、市北經濟開發區、打浦橋文化活動中心、高榕集團等進行參觀考察;另一方面,利用節假日先後參觀了上海科技館、浦東新區和一大會議舊址等地。同時,通過其他各種途徑與機關幹部、普通市民、外來務工人員等進行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閱讀當地的黨政機關檔案,瀏覽媒體網站資訊時,隨時注意用上海的思維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堅持取人所長,補己之短;在考察調研時,始終不忘對照宿州與閘北的實際,做深度思考,從中探求別人的經驗,尋求加快宿州發展的妙計良策。

  第三,鍛鍊自我,推介宿州,是做好掛職工作的最終目的。掛職期間,我加強與當地黨政幹部的交流,虛心做他們的小學生,誠心和他們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加強與上海企業界人士溝通滲透,堅持互換名片,宣傳宿州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風土人情和招商引資專案及優惠政策,使上海黨政界和企業界增進了對宿州對靈璧的瞭解。

  三個月的掛職工作,通過學習瞭解和親身體會,我感到收穫很大,既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也認識到了差距和不足,增加了工作壓力和動力。感受之餘,更多地是思考。本人認為:宿州的經濟社會發展雖然相對滯後,但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只要我們緊抓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就一定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兩個躍升、一個崛起”目標,就一定能不斷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一要學習上海精神,大力營造服務發展的濃厚氛圍。上海有的不僅僅是天時地利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它有敢為人先、自我加壓、保持先進、領跑全國的銳氣。面對落後現實,我們應該保持奮發有為、知難而進的精神,學習上海人“想發展,議發展,一門心思求發展,集中精力抓發展”的觀念,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觀念樹實、樹牢,讓一心一意謀發展、促發展、求發展、比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要借鑑上海理念,積極創新三次產業的增長模式。學習借鑑天目西路街道,廣泛設立駐點辦事機構,打造“外向騰飛視窗”,“跳出天目西街,發展天目西街” 的發展理念,圍繞我市資源開發、結構調整、產業整合和百姓就業,捨得出讓資產,借殼上市,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積極運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躍;堅持民本民生民營民利原則,放手搞好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實力。

  三要搶抓上海機遇,不斷拓展優勢專案的招商平臺。當前,滬企滬資外流已成新的經濟現象。包括上海在內的東部發達地區受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影響,生產要素更加緊張,民間資本和部分產業過剩,正加速向中西部轉移。這無疑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我們必須圍繞本區優勢產業,認真篩選專案,推出一批可行性較強的專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深入挖掘各類投資資訊、加強與上海各界人士的聯絡,把面向上海以及廣大沿海地區招商引資列為工作重點,早部署,早準備,力爭2010年上海世博會能有宿州的展區和宿州的品牌,主動參與承接輻射。

  四要發揚上海作風,努力提高各級政府的工作效能。學習借鑑上海經驗,最當緊的就是像上海各級黨政機關那樣,把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作為對外開放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來抓,著力營造公平、寬鬆、安定的社會環境。對於我市來說,在交通、資訊、人才優勢不及大中城市的情形下,最主要的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行政許可審批,改進機關作風,本著專案至上,客商至尊的原則,提高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有利於發展的政策、人文和社會環境,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總之,三個月的掛職學習,自己既感受到了差距與不足,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必將加倍努力,務實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第3篇:

  今年能被組織選派到青川鄉掛職鍛鍊,我本人感覺非常高興。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也曾經在農村工作過,對農村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我喜歡和熱愛農村,因為我覺得,農民可親,農村可愛,農業可發展。

  說農民可親,是因為我們中國的農民,尤其是北方的農民,是全世界最吃苦耐勞、最樸實善良的農民。他們的感情最真摯,他們的胸懷最寬闊,他們的心靈最容易被打動。只要領導幹部為他們做一點小事,他們就很感動;只要領導幹部做的事光明磊落,他們就很敬佩;只要領導幹部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部署工作,他們就很擁護。他們是國家的基礎,黨的事業的柱石,更是中國歷史的譜寫者。農民,他們有著無窮的力量和無窮的智慧。翻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列火車,那農民就是推動火車前進的車輪。中國的朝代更迭,歷史發展,時代變革,農民都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把農民的智慧集中起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把農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就沒有逾越不了的障礙。

  說農村可愛,是因為農村的天最藍,農村的水最綠,農村的山最青,農村的土最肥。雖然有了些破壞,但環境還是要比城裡好很多。在農村你能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氣,你能吃到最綠色的蔬菜,你能受到最熱情的款待,你能體會的最淳樸的民風。走在田間地頭,滿眼鬱鬱蔥蔥,我感覺心是寧靜的,身是閒逸的。夜宿小村,繁星滿天,蛙聲陣陣,我感覺覺是香甜的,夢是愜意的。

  說農業有發展,是因為農村和農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三十多年前的分產到戶,推動了農業的大發展,發展到今天,原由的土地經營方式已經如同孩子穿小了的鞋,不再和腳了。曾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營方式已經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桎梏,如畫地為牢一般將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將農業定格在小農經濟階段。農業如何打破僵局,走出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前所未有的難題。破解這個難題,必將帶動農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的發展。現在也有一些提法,如公司加基地、基地加農戶的模式,或者是協會加農戶的模式。但從我感受的情況來看,理論上的空談比較多,付著實踐並取得成功經驗的比較少;聚斂財富,成就企業的比較多,致富農民,實現民企雙贏的比較少。真正符合農村實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全面帶動農業發展的道路等待我們去開創。我們延壽縣,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肥沃,適合很多作物的種植,在山產品和綠色食品的開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應該說我縣農業蘊涵著極大的發展潛力,農民有著強烈的渴求發展的意願。今年縣委開展的“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大討論活動,也必將對農業發展形成有利的推動。農業發展需要的正是解放思想,農業發展就需要打破條條框框,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維來謀劃發展。

  通過這段時間在青川鄉掛職,我有這樣幾點收穫:

  一是對鄉鎮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雖然從農村走出來,也在鄉鎮工作過,但經歷了這幾個月的掛職,我發現我對鄉鎮工作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是比較陳舊的。鄉鎮工作遠比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艱苦的多。稅費改革後,鄉鎮財政捉襟見肘,要維持運轉,全靠鄉鎮領導爭取資金,招商引資。各項公益事業的開展也比較困難。鄉鎮政府機構龐大,職能弱化,幹部多,沒事幹,幹部的監督管理存在一定困難。歷史遺留問題多,如鄉村債務問題、土地問題、幹群關係問題等等,處理起來都比較棘手。

  二是在鄉鎮學到了很多工作方法。青川鄉的書記徐新,年輕有為,為人謙虛,工作務實,觀念新,方法活,在幹部群眾中,有威信,有口碑。鄉長董秀,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為人寬厚平和。班子裡的其他幾位同志也有著很強的工作能力,大家都能以誠相待,團結協作。在這樣的一個集體裡工作,能學到很多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工作是開心的,愉快的。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