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3篇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盡孝”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支配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評判人的德行標準。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範文1: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於血緣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於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後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贍養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生堂龜鱉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為主題。
“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我們從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繼承與開展,瞭解孔子如何去蕪存菁,將殷商迷信的鬼神觀人文化,知道慎終追遠的意義;將周代表面的孝行內在化,真誠的孝、親、愛,進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種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並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個人先放下心中的對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包容人世間的榮辱得失、稱譏譭譽、吉凶禍福,以平常心看待這些過程。因為我們知道煩惱憤怒並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將我們這憤怒無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來替我們安排,以喜悅的心來面對每一個當下,那麼我們的心自然可以達到無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間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文化之源、社會之基的重要地位,這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孝道具有人民性與封建性、精華與糟粕、歷史性和繼承性的兩重性,其歷史作用也表現出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性。
孝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於孝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義的思想淵源,當代社會文化應當努力實現功利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以孝為基礎的中國人文主義傳統是建構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對孝文化的傳承要有批判和鑑別的吸收和摒棄。
中國是個以“孝”為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範著中國人的生命行為和政治方向。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為人生而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 ,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 的觀念。西周封建制度後,有了宗族制度,產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生 。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撥亂反正,將流於形式的孝行內省化、人性化,成為人自我實現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為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並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係,對社會、家庭解決養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麼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係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作為現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並且讓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範文2:
2016年2月26日,我有幸參加了鐵嶺市教育局組織的孝道文化宣講活動。宣講活動前,鐵嶺市第三中學的學生們為我們帶來了一段孝道配樂朗誦,讓我們的心靈在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的孝道文化中受到滌盪。接下來鐵嶺市第三中學郭校長為我們作了題為《弘揚傳統文化,播種幸福人生》的講座,郭校長的報告給與會者帶來了一次精神盛宴,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再度得到了昇華。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動力。郭校長在宣講中列舉了一些鮮活的事例,有的耳熟能詳,有的未曾聽聞,這些事例都從不同角度闡明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倫大道理。作為傳播孝道文化前沿陣地的學校,更應該發揮它的主力軍作用,讓學生在孝道教育中心靈得以淨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的做法,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並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得到延伸。
愛是博大的、包容的,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孝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一個電話,一條簡訊,一聲溫馨的問候,還應是對社會上的老人,從最簡單的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攙扶老人過馬路做起,這樣小小的善舉都是在把孝道傳遞,把文明傳承。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敬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底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於是“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準。就是說,經常對父母微笑,時時恭敬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認認真真看著母親的眼睛,跟父母交談幾分鐘——不嫌棄,不抱怨;想對父母發脾氣時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他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好臉色不用花錢去買,不用向誰去借,也不用交學費去學,更不需要什麼力氣。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養育之恩。
宣講活動雖已結束,但孝道仍需傳播。我一定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讓愛與善充滿心間。我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範文3:
這篇是我比較喜歡的爺爺的一篇文章,尤其是最後的百句韻文最為推崇,實在很崇拜我的爺爺!
離休後就讀於老年大學,任教老師講授有關古今孝道的詩文,感人肺腑,受益匪淺。諸如古代白居易的《燕詩》、《慈烏夜啼》,孟郊的《遊子吟》,李密的《陳情表》。現代朱自清的《背影》,余光中的《鄉愁》,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陳運鬆的《媽媽喜歡吃魚頭》等。這些篇章,意味深長,有的已熟背成誦。其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活動,以及蘊涵寓意的禽鳥,都活龍活現的展示在眼前。品讀起來,如醇酒,如蜜糖,如良藥,令人蕩氣迴腸,回味無窮。覺得它感情真摯,昌言無忌,諷喻有力,富於哲理。率直弘揚了中華民族父母慈、子孫孝的傳統美德,深刻揭示了當今社會一些人對孝的扭曲和偏見。
多少事,從來急,孝乃急中急;多少事,都應早,孝應早中早。人生一世,許多事都宜盡急儘早的,一早百早,事事好搞,但作為兒女對父母的孝順一事上,急與早更有其特殊意義。天下事有的因不得其時或條件不具備是可以等待的,唯獨孝順一事是最不可以等待的,他從來不受時間機遇的限制和影響。
孝為立身處世齊家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做人的起碼行為準則。骨肉親情天經地義,誰也不能代替。孝順父母永遠是需要的,永遠是適時的珍貴的,永遠也不會過時。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時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
盡孝莫待有空時,盡孝無須錢多時。盡孝也是積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可以說誰都向父母許過孝的弘誓大願,相信來日方長,到功成名就時可以從容大孝,可忘了時間的殘酷,歲月的無情,人生的短暫和生命脆弱的不堪一擊。
百善孝為先,為孝須及早,盡孝要抓緊,父母等不得!趁父母健在,趕緊盡孝吧!否則做子女的將後悔終身。
有所感悟,醒示後人,寫百句韻文自勵並與人們共勉。
學習傳承孝道心得體會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