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致家長一封信
書信是相隔較遠,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範文要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範文,供您參考!
範文一
尊敬的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2016-2017學年度秋季學期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為保證同學們過一個愉快而又安全的假期,特此溫馨提示:
家長朋友們,感謝您長期以來對遵義醫學院工作的關心和支援。孩子的假期生活離不開您的指導、教育和督促。請多關注您孩子的學習、生活,與他們多交流,積極給予其鼓勵與支援。提醒孩子,在放假回家、探親訪友、旅遊、社會實踐和返校的路途中,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防範偷搶騙詐、邪教傳銷等違法行為;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傳染性疾病,不要過量飲酒;不要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易燃易爆物品存放處燃放煙花爆竹;防範地震、洪澇、泥石流、雷擊等自然災害。
寒假生活稍縱即逝,親愛的同學們,不論是回家、出遊還是實踐考察,同學們都應時刻注意出行安全。保持通訊工具暢通,隨時與家長和老師保持聯絡,以獲得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勞逸結合,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充電學習,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2017年寒假時間為1月16日至2月26日,2月27日正式上課,請提前購買返校車票,平安準時返回學校。
最後,祝家長及同學們新年快樂,闔家幸福!共同度過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寒假。
遵義醫學院
2017年1月11日
範文二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海燕醫生。我寫的科普書《孩子生了病,媽媽怎麼辦?》馬上就要出版了近期關注噹噹網預售。
此刻,可能沒有幾個人能猜到我的心情,因為,我沒有絲毫的喜悅,我的內心滿是冷靜甚至還有一些擔憂。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只是一名經驗很有限的普通兒科醫生,我只是把我的一點很有限的經驗和育兒心得寫了出來而已。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當權威或專家。我寫的內容很可能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在這本書裡,其實,我就是一名信差而已,只是把書本里的一點東西給大家捎來了而已,希望家長們選擇性的參考,千萬不能照本宣科。醫學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疾病的臨床變現也是千變莫化。所以,希望大家我的書,學到的是就醫時的一些智慧,而不是所謂的治病方法,孩子有了病,一定要去醫院就診,身邊的醫生才是您最值得信賴的醫生。
我是一名三甲醫院的兒科醫生,也是一個13歲孩子的媽媽。在醫院裡,我時常看到下面一些現象:孩子生了病,夫妻倆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在醫院裡遇見不順心的事,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跟醫護人員大吵大鬧;孩子打針時哭鬧,家長哭得比孩子還厲害……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恐怕很少有人會考慮,自己的言談舉止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孩子今後會不會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會不會在學校與社會搞好人際關係?會不會不怕困難堅強勇敢?家長帶孩子看病並不單純是看病,還涉及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
我是醫生又是母親,兩種身份結合在一起,便有了比一般家長更多更深的感知。我想把我多年來雙重身份的心得體會告訴眾多的父母,讓他們既順利地給孩子治了病,又在治病過程中得到額外的收穫,同時也讓孩子受到生動的教育,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2004年,當部落格剛在網路出現的時候,愛好寫作的我便在網路開部落格了,我在業餘時間向家長講述醫療、護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識,深受家長的喜歡。如今我在搜狐兒科醫生眼中的世界:tingzixie.blog.sohu的訪問量已過200萬。這次出書,我把我多年的經驗做了系統的歸納總結以及更新,希望能幫助家長們比較全面系統地瞭解一些帶孩子看病的知識,我想,這樣做會彌補一些我們兒科醫生平時工作中的不足。
如今,有關兒童健康或心理教育方面的書籍很多,但將患兒醫療和家長自身作用結合起來的書籍未曾見到,所以我在這方面做了些嘗試。
我的書,概括起來寫了以下五個方面:
一, 帶孩子看病的誤區
二, 求醫看病的竅門
三, 家長帶孩子看病過程中的錯誤心理和言談舉措
四, 常見疾病的防治
五, 讓孩子少生病的智慧
感謝我們兒科的黃紹平主任和侯偉教授,是他們讓我在兒科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感謝所有的老師和同事,是他們的教導和陪伴,讓我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感謝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許鵬飛教授,是他幫助我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賦予了我生命,讓我有機會體驗到人間的喜怒哀樂。感謝我的愛人,他對我的醫療事業給予了有力的支援。感謝我的兒子,是他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感謝我的患者朋友們,是他們讓我明白了一個真正的醫生應該為患者做什麼。
如今的我,是一個13歲孩子的媽媽,一個15年工齡的兒科醫生,一個在網路寫作9年的草根名博。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虛擬網路,我得到了大家的支援,我快樂而充實的活著。但也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有這麼多朋友的支援,我才能夠有勇氣把我思我想寫出來。
寫這本書,我最想感謝的是北京教育專家鄭委老師給我的啟迪。他曾經在西安舉辦了“智慧家長學習班”,使我大徹大悟,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孩子因我們而來,不是為我們而來。我們教育孩子,既不能忘記中華民族優秀的教育傳統,又不能落後於時代,而需不斷更新知識,走在孩子的前面。家長做對了,孩子才能更健康。我願意向鄭委老師學習,把愛傳出去,把幸福帶給千家萬戶。
劉海燕醫生
2013年9月26日晚
範文三
成為高三家長,很多父母一定很著急,無從準備,面對孩子的學習,乾著急。這裡,為大家分享一篇來自一位心理醫生寫給高三家長的信,希望對家長們有幫助,能夠緩解緊張無措的狀態:
您好!
孩子進入高三,您一定感到這是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希望儘自己所為來支援孩子的學業吧?我們都知道有許多種方式表達對於孩子學習的重視和支援,比如常常與孩子談話,強調高考的重要性;比如天天給孩子燉雞湯,從早餐到夜宵全都精心準備;比如胡蘿蔔和大棒一起用上,許諾考好了有什麼獎賞,又威脅考不好會如何糟糕……這些做法,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要讓孩子有良好的狀態來複習和考試,家長怎樣做才最好呢?
希望養育健康的孩子,自己先要做健康的父母。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心態,自己先要反省和調節自己的心態。同樣是為孩子端上一碗雞湯,有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支援和溫暖,有的時候卻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和不安。之所以造成這樣大的差異,就是因為端雞湯這個行為背後傳達的含義是不同的,而歸根究底是父母自己的心態造成的。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它的命名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是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深深地愛上了自己創作的一個少女雕像,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感動了愛神,最後使雕像獲得了生命。在心理學上,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教育者真誠的期望和信任可以使學習者的行為逐漸接近教育者的心理預期,所以又稱期望效應。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但自信是從哪裡來的呢?一方面固然受到以往學業成敗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信心。考試成功一定會提高孩子的信心嗎?不一定,如果父母對他說:“這是偶然情況,不要驕傲啊!”孩子會感覺到,父母認為自己“通常”甚至“正常”時是考不了這麼好的,自己並不是真的聰明、學習好,只是這次運氣好。考試失敗一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嗎?也不一定,如果父母對他說:“你確實不應該考這麼差。我想這是一次失誤,你可以從這次失誤中得到寶貴的教訓。”這時,孩子會感到,在父母心中,自己是比較有能力的,這次失敗並不代表自己會永遠失敗下去。
父母要真正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積極的期望才會傳達出來,否則,雖然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而努力注意自己的言行,並不一定得到好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師學習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以後,誤以為積極的期望就是要多表揚和鼓勵學生。於是,當她看到班上一個成績比較差的同學做出了一道不是很難的數學題時,就非常高興地表揚他。可是,這種做法讓這個同學心裡頭很沮喪,他想:“這麼容易的題,如果是別的同學做對了,老師根本不會表揚的。可是我做出來了老師就這麼高興,可見老師覺得我很笨,也許我是真的比別人笨吧。”這個例子中,老師所犯的錯誤並不是不該對學生表揚、鼓勵,而是這個老師在心底裡其實就是覺得這是一個“差學生”、“笨學生”,這種消極的信念通過她的行為傳達給了學生。家長們可以捫心自問:如果自己都並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考好,那麼又憑什麼去期待孩子的好成績呢?
為了支援孩子更好地迎接高考,父母也要調整自己對高考的認識。誠然,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但是,如果認為“學習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以後你就什麼都不好”??這樣把整個人生的幸福都壓在高考一件事上,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極端看法,孩子的考試焦慮由此而重。有的高三學生曾經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家長的壓力之下,就象個囚徒;飲食起居都被照顧的很好,還又請家教又買書,他們自己卻節衣縮食。” 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傳達一種“高考對於整個家庭都是無比重要的”資訊,讓孩子想都不敢想如果高考失敗了會怎樣。
對於高考重要性的認識,通常不是輕視了,而是過分地誇大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好象漫不經心,於是感到非常著急,恨不得天天對孩子講道理,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但實際上,許多這樣的孩子不是不重視高考,而是感到高考太重要了,重到自己無法承擔和正視。這樣的心態,就像有的人在感情上用情很深又很敏感,所以不敢輕易陷入戀愛一樣,表面上的不在乎是一種自我保護。這些孩子可能會感到:“如果高考失敗了,那簡直是糟透了。”而這種讓人非常焦慮的想法常常是父母長期的言行傳達給孩子的。所以父母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結果會怎樣?”答案不會是世界末日。社會正在變得更加多樣,有許多種方式可以獲得文憑和教育機會、增長個人能力、獲得好的工作、追求個人幸福。
父母有了健康的心態,對於許多事情的判斷和處理自然合情合理,“過猶不及”,“無為而治”;相反,沒有解開自己的心結,就好象歪嘴和尚,好經也會念壞。就像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傾聽和理解,但自己焦慮萬分的父母,常常把溝通變成了單向的灌輸施壓。有一個平衡健康的心態,父母才能真正傾聽孩子的苦惱和需要,理解孩子的自身特點,為孩子提供溫暖和支援。
有心的父母在關心孩子的成長中總是不斷地反省自己,也不斷地學到東西。高三也是這樣一個過程。衷心地祝願您和孩子一起度過積極健康的一年!
文科創新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