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精神解讀範文

  黨的報告,簡明而又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了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與會代表和各界黨員、幹部、群眾中產生熱烈反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一、大會概況

  黨的於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中央確定,黨的代表名額共2270名,由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其中2名代表在名單公佈後因病去世,大會應出席代表2268名,特邀代表57人,共2325人,實到2309人 。

  大會議程:

  聽取和審查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審查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

  選舉屆中央委員會

  選舉屆中央紀律檢查委會

  會上,胡錦濤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題目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11月14號上午,大會閉幕。 11月15日,召開了黨的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其中中央政治局委員25名,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7名。全會還確定了中央委員會;通過了中央書記處成員;決定了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批准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人選。

  全會結束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同中外記者見面。

  二、的主要精神

  一大會主題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臶,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二報告主要內容

  共12個部分,共講到6大建設,32項任務和要求,2.8萬字左右。

  三報告蘊含的新意

  1.首次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在意識和理念方面,以前是邊發展、邊汙染、邊治理,對可持續因素考慮得比較少,但近年來我們強調又好又快,這是理念的重大改變。這次報告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新定位。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提了出來,應該說這反映了十年來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客觀要求。要求我們必須把環境、民生等作為謀劃發展的重要要素,對於領導幹部來說,也是對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的改革,消除“GDP指揮棒”的負面影響,把工作重點調整到惠“民生”、解“民困”、舒“民怨”的重要位臵上來,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學發展帶來的好處。

  2.首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寫入黨的報告

  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更全面更精確更權威的闡釋,同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3. 首次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一番

  報告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在經濟上的具體目標是“雙翻番”?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雙翻番”是對過去經濟發展目標的又一次調整。這一目標既強調了中國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又兼顧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結構調整。對於熱衷於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各級地方政府來說,“雙翻番”目標又提供了新的經濟發展指揮棒。今後對於人均居民收入增長的考核將會加強。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0年中國的GDP規模為4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這意味著中國2020年的GDP規模要達到80億元人民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要達到近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要達到1.2萬元。從過去的經驗和目標要求來看達到這兩個目標應該不難GDP增速大概平均每年保持在7.2%即可這與“十二五”定的年均增速7%的目標相差不大在人均收入方面年均增速保持在7%-7.5%之間即可達到。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扣除價格因素201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其年均增速分別約為9%和8%。

  4.總體佈局:由“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報告提出,面向未來“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這裡提出的“五位一體”,是對過去歷屆黨代會關於中國發展總體佈局的修正和豐富。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先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這可以稱之為“兩手抓”。此後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延續了經濟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後,總體佈局由“三位一體”擴充套件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上,又進一步擴充套件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

  從十二屆六中全會到,總體佈局從“二”到“五”的變化?顯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中國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過去只重經濟,此後開始強調政治與文化建設,其後發現社會建設是個短板,這一次又把長期欠賬的生態與環境建設問題列入總體佈局。這將會在未來的決策中得到進一步體現。實際上,生態文明問題與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在目標和內容上都是相互協調一致的。 “五位一體”覆蓋的問題比過去更多。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決策中,將會更多的體現兼顧與平衡。

  5.全面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

  十七大主題中是建設,是建成,一字之差,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變化。

  6.對黨的建設主線作了新概括

  報告談到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時,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

  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著“四大考驗”: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面臨著“四大危險”: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報告指出,要想經受考驗、化解危險,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四關鍵詞

  每一屆的報告,專家們和網友們都會關注其中的一些新提法和關鍵詞,也不例外,現在和大家一起學習幾個的關鍵詞:

  關鍵詞一:不走老路和邪路

  關於中國未來發展與改革的路線問題?報告明確提出 “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臶,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臶的邪路”。中國要始終堅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這裡的“老路”是指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封閉路子,而“邪路”是指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報告的這一表態,對中國未來的整體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定下了基調,尤其是明確拒絕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走西方道路的可能性。但是,正如

  大報告在政治改革部分所談我們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同時,要積極借鑑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的確,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鉅的任務。九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就是最好的實踐證明,當然,改革開放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在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同時,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和問題,就另闢道路,改旗易臶。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建什麼樣的社會,是影響中國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中國的發展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能回到過去;中國的發展不允許走上歧途,也絕不能走上歧途。我們只有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向前進,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

  關鍵詞二: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像這樣強調黨的集中統一,這還是第一次。翻閱歷屆黨代會報告,大家可以發現,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中提到“集中統一”,但都是一筆帶過,寥寥數語。這次不僅用大量篇幅詳細論述“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使用黑體字,是“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一部分內容的二級標題,無論是篇幅還是分量,較之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語。

  在黨的理論表述中,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的集中統一則黨的力量所在,二者分別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一體兩面。毛澤東同志對此有一段生動的描述:“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的一種政治局面。”顯然,沒有黨內民主,就會缺少“心情舒暢、生動活潑”;而沒有集中統一,就會紀律渙散、組織鬆弛、各自為戰,淪為毫無戰鬥力的一盤散沙。

  古人云:孤則易折,合則難摧。從抗擊非典到北京奧運,從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到抗震救災,各類災害中的浴火重生、各種艱難中的絕地逢生,哪一個離得開黨的領導和集中統一?同樣,在未來,要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還是需要黨的集中統一和堅強領導。

  關鍵詞三: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

  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的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對比過去的黨代會報告可以發現,生態文明單獨成篇這是報告的一個創舉,“美麗中國”也是一個新概念。要指出的是,生態文明是“五位一體”總體格局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生態文明也是過去十年的中央領導班子的一個重要理念、重要標籤。強調“生態文明”,這比過去單獨強調環境保護提升了高度和層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這將是中國未來追求的社會發展狀態。我們有理由相信,對生態文明的強調,將會在未來的諸多資源和環境保護政策上體現出來,在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等目標上體現出來,在空間規劃、產業規劃、區域規劃等多種規劃中也會有更多的體現。環境保護部等生態及環境政策部門,將會在立法、決策、執法等環節發揮更多的作用,從過去的“軟”約束變成“硬”約束。

  關鍵詞四:24字概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原來的表述: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2007年胡錦濤在“6.25”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由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規範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具體表述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黨的報告用24個字提出覆蓋全國各方面意見、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這個表述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的。

  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毛澤東同志一再強調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係,這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也體現了同樣的思想方法。老祖宗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關鍵詞五:反腐倡廉

  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對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查處,這讓海內外對中共在上提出的反腐措施充滿期待。在新華網等入口網站近期推出的各類關於的網路調查中,反腐倡廉往往居關注點排行榜前列。胡錦濤8日在上作的報告迴應了人們關於反腐敗的期待。報告強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由此可見,在之後的諸多工作中,反腐敗將會提到更高的重要的位臵,並以此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補充。從此次會議期間多名高階官員公開談到財產公開制度來看,類似財產公開的制度改革,可能成為下一屆中央政府尋求反腐敗突破的重要武器。

  近年來,不少腐敗案件刺激了人們的神經。薄熙來、陳良宇、劉志軍、康日新、許宗衡……雖然懲治這些腐敗分子的力度和決心不可謂不大,但每個腐敗分子都挑戰著人們對權力執行和公平正義的信任。

  還有一些腐敗發生在基層。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對這種腐敗的影響打了個生動的比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現象就像“蒼蠅”,雖然這些腐敗現象單個案件的直接危害可能不一定很大,案值也不一定都很高,但它發生在群眾的眼皮底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影響面極大。

  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嚴格執行領導幹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既嚴於律己,又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決不允許搞特權。

  推進預防腐敗體系的制度化、法制化,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努力的方向。報告中關於權力執行制約和監督有這樣一句話: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

  這讓我們感覺到,後,在社會層面,將會有更大範圍的社會監督機制,包括新聞媒體、新興媒體等對黨內腐敗問題的監督。

  從“房叔”蔡彬到“表哥”楊達才,再到之前查辦的“天價煙”局長周久耕,近兩年因網上熱議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並最終處理的腐敗問題成為新時期的一種現象。網路反腐、微博反腐,也暴露了現實反腐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要進一步改革現實社會的反腐機制,就要讓程式透明有效。人民參與了、機制透明瞭、權力制衡了、黨帶頭了,依法治國才能有效推進,腐敗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黨的執政地位才能更加牢固。

  三、的重要意義

  對於的重要意義,我想用一句排比句來表述,那就是:報告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的報告,是高舉旗臶、科學發展的報告,是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的報告,是制定藍圖、引領未來的報告,是凝聚力量、增強信心的報告。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對十年成就經驗的科學總結意義重大

  對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意義重大

  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自信意義重大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總之,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