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五篇
清明時節到墓前,手捧菊花腿灌鉛。哀傷滿懷不能言,放聲哭泣淚漣漣。痛憶往事一遍遍,音容笑貌在心間。焚香垂淚訴心願,祈禱天國永平安。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一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每逢清明時節,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客居他鄉的人紛紛趕回家鄉,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人們又稱它為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除了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習俗,許多地方還有放風箏,插柳枝,等習俗, 為節日增加了許多歡樂的氛圍。
我生在農村,在我的家鄉,清明節也有許多習俗。仍記得小時候,村子裡有一個殘疾但手巧的老爺爺,他住在離我家不遠處的一個陰暗小房子裡,房子裡堆滿了他扎的紙房子,紙電視等,堆的好高好高 ,長短不一的掃帚杆散落一地。我常常跟著爺爺去他那裡坐坐,爺爺陪他聊天,而我就自己在旁邊擺弄他扎的五顏六色的紙房子,很是精緻。每臨近清明節,老爺爺就開始忙活起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 小樓從他那雙粗糙而又靈巧的雙手中完美編制出來。小樓雖多,但樣式從不一樣,還有那電視機,簡直跟真的一樣,有時候我差點戳下假的但又逼真的按鈕,看我喜歡的動畫片呢。
在清明節前,爺爺奶奶就煮一大塊豬肉,買一些燒紙,用一張嶄新的毛爺爺在燒紙上象徵性地印下許多印子。清明節當天,一大早起來就看到門上插了柳條,桌子上放著爺爺奶奶準備的豬肉,水果和饅 頭。爺爺奶奶在地上點兩支蠟燭,拿出一部分印有毛爺爺印子的燒紙燒掉,說著話好像在和已故的親人聊天一樣。每到這時候,我總會感到異常害怕,但不久這種感覺就煙消雲散了。
到了傍晚,晚飯前,各家各戶都會在籃子裡裝上吃的,蠟燭,鞭炮,抬著在老爺爺那裡買的紙房子,帶著鐵秋去墳地上墳添土。家鄉的習俗,女人在清明節是不能去墳地上墳的。在我的記憶中,爸爸有 次帶著年幼的我去了墳地,我只知道那是我記事以來唯一一次在清明節上墳。依稀記得我在太爺爺墳前瞌了頭,沒敢說一句話。
小時候的我貪玩成性,一般吃了晚飯和小夥伴一起玩好久才回家。但在清明節我出家門會有一絲害怕的感覺,好像離開家就失去了保護的屏障。我們稱清明節為鬼節,據說當天晚上鬼魂都會來到人間, 但它們害怕紅色的東西,身為孩童的我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每到這天我會穿上紅襪子我才安心。但小夥伴們每每在我身後幽幽地說鬼來了的時候,我仍然害怕的不知所措。
清明節正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放風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家的雜物間裡仍然保留著一個破舊的爸爸給我扎的風箏,小時候爸爸教我放風箏的歡樂畫面扔深深烙在腦海中。風箏飛在天空,我 們心中的煩惱也隨之飛去。
除了放風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自己編織的鞦韆。午飯過後,抱著自家的的鞦韆到樹林裡,綁在樹上綁結實了。大人們坐在鞦韆上聊家常,我們這些孩子們就在空地上做遊戲,玩夠了,跑累了,就 坐在鞦韆上搖起來。
如今,我已上大學,遠離家鄉。小時候和小夥伴互相以鬼來惡作劇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和小夥伴一起做遊戲的畫面也漸漸模糊。遠居他鄉的年輕人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業,有的在清明節也沒時間回鄉祭 祖,看看父母。如今的清明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祭奠先祖,清明節也成為兒女們回家看望父母的機會。
這就是家鄉的清明節,平平凡凡的清明節。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二
每年的4月4月,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學校舉行“緬懷革命先烈,清明節掃墓”活動。
清明節一早,全校師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坐著車,舉著少先隊隊旗,來到老營革命烈士陵園,師生們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向革命先烈門獻上自己親手做的小白花。少先隊員們面對鮮紅的隊旗,進行了集體宣誓:“準備著,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誓詞在烈士紀念碑前久久地迴盪......
宣誓儀式上,同學和老師和老師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高舉旗幟,沿著他們沒有走完的路奮勇向前,讓星星火炬代代相傳。練好本領,增強素質,為祖國的富強和民族的強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接著同學們討論了關於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於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
下午3點多,掃墓活動結束了,同學們乘著車緩緩的回到學校,同學們也累了一整天,在車上許多同學都進入了美夢之中......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三
又是一年清明節。教學樓的場地上,大隊輔導員單調的聲音重複著“偉大的愛國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人性光輝”“精神崇高”。陰沉沉的天空和苦澀澀的空氣應徵者我們的沉重心情。大隊輔導員的聲音在空曠的操場上回蕩,時間如同一個身負重傷的戰士痛苦緩慢地行走。 我呆呆的看著大隊輔導員,覺得這一切都好假……當初,那些英靈在世,當他們入伍時,當他們奔向敵人時,當子彈或長矛射入或刺進他們的胸膛時……他們從一開始就用自己的生命下了賭注,當他們在戰場上倒下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什麼“情懷”“精神”,而是自己問:“我是不是為祖國而死的?”時,人們說:“是的。”他們不需要讚美,只需要認可!他們沒有注意自己的精神,他們不是老師!他們只是一群單純到為自己能為祖國奉獻而高興的人,他們擁有滿腔熱血,當他們發覺有那麼多骨肉同胞被敵人殺害時,他們咽不下這口氣,他們要為族人報仇!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紀念,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能為祖國報仇,就已經足夠了,他們只希望為祖國貢獻!可是,不需要祭奠,不需要懷念,他們從未離開過我們,他們不是一直在我們身邊,一直在我們心中嗎……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猛然回過神來。時間,似乎已過了半個世紀…又好像,只過了幾秒鐘……大隊輔導員依舊發表她乏味的講話……演講還在繼續著,悲傷若有似無地感染著所有人……我不禁有些羞愧,現在的和平與幸福本因是屬於他們的,是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回來的,可他們卻無法品嚐,於是,我在心裡默默的祝福感謝著他們……然後,演講完畢,五一班上臺獻詩……我的眼睛忽然一會兒模糊一會兒清晰----
清晰時五一班的同學大聲張嘴朗讀,模糊時他們沒有張嘴卻發出最真實的呼喚,哦,原來他們不是在用嘴讀而是在用心讀……我仰望天空,烈士們彷彿出現在眼前,他們笑吟吟地望著我們。原來,他們要戰勝的最後一個敵人是死亡……並且,已經戰勝了……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四
兩年前,太外婆走完她的第90個年頭,就匆匆離去了。
在我的記憶中,太外婆滿頭白髮,臉上滿是皺紋,笑起來很慈祥。
每次過年,我們總是回到老家看太外婆,三十那天,我們一家人齊聚太外婆家,一起吃年夜飯,太外婆坐在那,飯也不吃,看著自己一個個兒女,招呼他們吃這個那個,好像別人吃,自己就已經飽了。飯桌上,她問著問那,看看自己兒女的生活如何。
每次到她家她總是把收藏已久的零食拿出來給我們吃,我總是推託不想吃,但是看著她期盼的眼神,只好開始吃。
臨走時,他把家裡晒得大魚大肉拿出來,說:“我們家的肉太多了,這些留給你們吃吧!”我們搖搖頭,但經過她的再三勸阻,我們只好收下了。這時她又拿出我們沒吃完的零食,說:“帶回去吧,我不能吃,留給你們吃吧!”於是我們又收下了。
直到那一天來臨,一切歡聲笑語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太外婆躺在床上,咧了咧嘴卻在無力說話,用盡了彷彿全身的力氣,捏了捏我的手,好像再說:“別哭哦。”我趴在床頭嚎啕大哭,希望能挽留住太外婆,但是以沒用了,太外婆永遠閉上了雙眼。
今年清明,我來看望太外婆,我站在她的墳前,心裡默默的說:“太外婆我來看你了,我祝你身體健康,在天堂永遠幸福!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收穫精選範例五
清明節是人們祭祀先祖或亡故親友的節日。故鄉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的臉上不像喜慶節日裡的樣子,臉上掛著的是對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節被國家列入了法定的節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攜妻兒往家趕,一進大門,院子裡乾乾淨淨的,黃黃的土地上一塵不染,星星點點地灑上了清水,屋頂的炊煙正緩緩地飄著,母親舉著兩隻沾 著面的手從屋裡迎了出來,兒子從院心飛進了母親的懷裡,驚的落在房簷下的燕子“騰”地一聲竄上了佈滿紅霞的天空。不用問,母親在蒸祭祀用的供饃和麵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饃和燕子是用發酵的 麵粉蒸的。供饃像大一點的象棋般大小,出籠後還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紅色的顏料,點上一個圓圓的點。一份供饃四個,一個墳墓就要擺上三份,一共十二個。每家都要蒸上幾十個,因為哪家也有幾 個老祖宗的墳墓。我小的時候,物資匱乏,農民自己種的白麵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但每逢清明,母親總要把攢下來捨不得吃的白麵拿出來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為什麼一份不是三個或五個?我在小的時候就多次問過母親,母親總是一邊捏著供品一邊警示我,不要亂問,但她又總是要告訴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這時,我總不再多問,感覺到這就是 一項很嚴肅的大事業,因為母親親手蒸的饃要供奉給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種神祕的感覺。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則可以說是母親的工藝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態各異,或飛或站,或張嘴鳴叫, 或回眸張望,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親情的是一隻大燕子的背上還背了一隻小燕子。母親說,河裡的冰化了,燕兒們從南方回來了,老遠呀,小燕子飛累了,媽媽就背上他吧。
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後,要有家裡的男人們裝在一隻竹籃子裡,連同炒好的各種菜餚和酒,還有各種水果,再把香燭和專供亡人用的冥幣裝好,扛一把鐵鍬到墳地裡祭供先人。到了墳前先要把祭品擺好 ,點了香燭,敬了酒,焚化了紙錢,然後再用鐵鍬鏟上新土輕輕攏在墳頭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們就要嚷著跟大人們去上墳,但不過十二的小孩是決不會讓去的。至於什麼原因,我沒有問過父母親, 估計這中間還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從十二歲那年起,父親就主動叫上我去上墳,我儼然一副大人的模樣,扛上鐵鍬,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親的後邊,和父親並排相跟著祭祀長眠在墳地裡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後來參加工作後,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節的,我一定要回家培著父親去為祖先們上墳,但長大後的我已經覺得這不是一件神祕的事情,雖然母親的供饃照樣蒸,燕子照樣做,各種各樣的菜餚照樣烹炒 ,我也附和著總是在路上買上些花花綠綠的冥幣,父親看見後就笑著說:“若能花上這錢,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們照樣一絲不苟地上墳、燒紙。
從墳地回來,父親總要用鐵鍬折上一截酸棗樹枝,把母親做的燕子細心地紮上去,舉回家中,把它別在窗戶上面。一時間,就會感到一種春和景明,燕語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親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裡有一種別樣的踏實,我問他們,那死去的爺爺奶奶真能吃上你們蒸的饃,花上我給他們的錢麼?
父母親相視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兒子,你是記者,還不知道這?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燈滅,就不存在了,但作為兒孫後輩卻要記住前人的養育之恩啊!”
夜裡,春雨瀝瀝拉拉地下,我想起兒時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孝敬大人有飯吃!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祖先用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流傳給了我們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義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