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期工作計劃歷史教師高中
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下面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
1
一、本學期重點工作
一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
1.繼續深入貫徹《聚焦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指導意見》以學科教研工作會為契機,發揮本屆優秀學科組、優秀備課組和兼職教研員之長,進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2. 做好高中課改的總結,組織實效性的總結研討。
3. 藉助近兩年的全區教學教研工作會議,做好高中課改專題的結題工作,在本學期徵集、遴選典型案例和專題論文成果,報送出版專題文集。3月17日前上交高中課改典型案例、論文、成果等紙介、電子稿
4.積極進行地方課程的開發,加強地方課程的研究。統計歸納地方課程開設的科目。
二精細研究指導,備戰20xx中高考
5.加強調研,深入課堂、教師、備課組,加強對教師的個別輔導。
6.組織提高畢業班教學質量的常態考課、習題課、複習課。
三、加強問題意識,提高研究水平
7.深入開展新課改專題《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機制的研究》課題研究。用實、用好實測資料對每一所學校每學科的採分點的得分情況做出評價,以找出每個學校在每一科的薄弱題型。
8.圍繞“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這個主題開展各種教學展示活動。
四、培養教師隊伍提高專業水平
9.抓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組織和平區第七屆“雙優課”區級培訓工作,重過程,重鍛鍊,重提高。
10.協助教育局組織“和平杯”教學基本功大賽決賽。
11.在教研、調研和教學實踐中隨時發現、積極培養更多的青年教師,使他們儘快掌握教學藝術,推出更多的優秀教師使他們儘快的成長為骨幹教師、名教師和首席特級教師。
五、落實《決定》精神,做好常規教研工作
12.加強教研活動的管理,做好教研活動的方案設計,要有詳細的教研記錄包括教研活動的出勤情況要及時反饋給學校,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13.加強教學視導,採取集體和分散的方式下校調研。及時向學校反饋聽課情況,提出改進教學的意見和指導性建議。
14.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初、高中各年級期中區統一質量調查和期末有關年級各學科終結性檢測。
15.加強網路教研的研究,完善學科網頁,發揮教研網落的作用及時更改教研網頁,及時釋出教研動態資訊,鼓勵學科開展網上教研的實驗。
二、學段工作
初中階段
七、八年級:
1.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研究。
2.做好教材分析和課標學習工作。
3.鼓勵教師探索、實踐課堂教學的新型式、新方法,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學習。
4.期末考試:進行全區統測開卷,考試時間另行通知。
5.考試範圍
七年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八年級:《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九年級:
1.繼續探索新課改下初中學業水平考查工作。爭取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步驟地進行有關開卷考試的學習和探討工作。
2.要爭取廣泛調研、聽課,深入課堂、教師、備課組,及時掌握本屆初中畢業班的學情和教情,針對不同學校出現的問題,與老師們一起協商解決。
3.在本學期組織旨在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複習課、習題課等不同型別的研討課並組織老師們觀摩、交流、研討。
4.考試安排:
1進行全區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查的模擬質量調查,時間另行通知。
2在5月份九年級學生參加全市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查。時間另行通知。
高中學段
高一年級:
1.繼續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加強對高一年級歷史教師的跟進培訓工作。
2.在教研工作中幫助教師儘快熟悉新課程教材和新課程高考學習、複習方法,為第三屆新課程高考進行鋪墊工作。
3.組織好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
4.精心命題符合文科教學的期中、期末試題。
5. 考試安排:
9周進行全區期中統測,範圍為歷史必修2部分內容。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18周進行全區期末統測,範圍為歷史必修2全冊。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高二年級:
1.學業水平考試結束後,儘快讓學生轉變歷史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努力適應文科學習的要求,在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上逐步貼近高考要求。
2.本學期要儘量完成選修3、選修4兩本書的教學內容,時間緊、任務重,建議參考今年的高考考試說明安排選修課教學,詳略結合,突出重點。
3.認真對待選修內容教學,注意選修內容與必修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絡。
4.期中考試初步安排在第九周4月26日,考試內容為選修3。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5.期末考試內容為選修4。試卷模式同上。
高三年級:
今年是新課程改革後的第二年高考 。在高三複習教學中要把工作做實,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主要工作如下;
1.認真組織學習20xx年xx高考考試說明,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下的高考精神,瞭解其相應的調整與變化,以考試說明作為下一步複習教學的指導綱領。
2.使用實測資料,做好高三模擬的資料統計和分析工作,及時發現複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研、教學工作。
3.深入學校聽課調研,掌握第一手情況,對高三複習的教情、學情做到心中有數,及時瞭解存在的問題並與老師們一起協商解決。
4.瞭解全國新課改地區高考的基本情況,收集、學習、整理好的複習方法和複習資料,為學校複習教學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5.做好各校高三年級教師的交流活動,由特級教師、名教師為核心,拿出高質量、高效率複習教學示範課,帶動整體複習教學上水平。
6.認真做好命題工作,以高考考綱為依據,貼近高考、貼近實戰,使每一套題都能具有較高的質量,客觀真實地反映複習教學的狀況、存在的問題,發揮模擬考試的正確導向作用。做好每次考試的總結分析工作。
7.本學期共有四次模擬考試。第一次:3月18日,集中閱卷。
8.組織好高三複習教學的相關教研。
2
一, 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 考試說明為指導, 以課本為依據, 充分研究高考, 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探索高三教學模式, 增強歷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和應試能力, 從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二, 工作目標
1, 以課本和課程標準為基本, 充分研讀考綱, 從整體上把握複習的要求, 讓學生加工教材, 理解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 歷史現象, 歷史事件, 基本的歷史發展脈絡. 2, 改變教學觀念, 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和提高學生概括, 歸納, 分析, 綜合, 比較, 遷移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 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評價問題的能力.
3, 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 讓學生學會用基本的史學方法去認識和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 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強年輕人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制定的歷史依據及其正確性, 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4, 加強教研, 研究高考和高考試題, 注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精選習題.
5, 進行有效知識落實, 把課堂上的基本知識做為落實的主渠道, 及時進行" 章結"," 單元過關" 和" 月清".
6, 學生的學科成績在優秀率, 平均成績和及格率上有明顯提升.
三, 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缺乏對高三教學, 複習的整體把握和詳細計劃及實施措施, 對高三隻是有大致的階段安排與複習進度, 對每一階段的教學和複習目標, 複習策略和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沒有細緻考慮, 這種計劃的盲目性, 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質量提高的盲目性.
2, 教師沒有對大綱, 考試說明進行詳細研究. 大綱中對知識掌握程度有明確要求, 考試說明中也有明確的考核目標和要求, 並有詳細的解讀說明, 教師只是在想當然的去教學.
3, 教學手段單一, 課堂效率低下, 對於新的教學方法, 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學習和實踐, 課堂中仍習慣於教師一講到底, 教師累, 學生睡, 效果差, 成績低.
4, 課堂教學中缺乏針對性, 高三教學沒有高三的特點. 高三複習課, 絕大多數教師都在就知識講知識, 缺乏深層分析, 只是知識的簡單羅列, 對主幹知識把握不到位; 學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 不能把握歷史整體框架, 歷史基本線索, 學生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 無序的.
5, 缺乏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高考命題思路是非常明確的, 就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及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基礎, 以大綱, 考綱為指導, 以課本為本, 注重基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來統領知識.
6, 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還習慣於只講知識, 不講方法, 學生不會主動學習, 結果教師教得辛苦, 學生學得辛苦而沒有太大的成效.
7, 缺乏對習題的篩選和高考試題研究, 很多學校給學生髮了很多資料, 讓學生自己去做, 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效果也不是很好.
8, 缺乏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熱點, 重點問題的聯絡的能力, 只是單講課本上的知識, 一遇到解決實際問題就無從下手, 不能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
四, 採取措施
1, 從整體上考慮和制定教學複習計劃, 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實施. 在計劃的制定中要有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以及具體措施, 評價, 時間安排, 內容安排等內容.
2, 在每輪複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針對近幾年高階的命題特點和歷史課實際, 一般採用三輪複習法.
3
為保證高三學子在歷史這一學科不退後退,在此制定下學期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考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完成《世界近現代史》下冊教學及進行第二、三輪複習。第二輪複習加強專題綜合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思維分析能力;第三輪複習高考之前,查漏補缺,挖掘潛能,深化知識。
三、學情分析:
本屆學生的情況不容樂觀,歷史基礎知識很不紮實,理解運用能力較差。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提高講與練的方法及效益,成為專題與整體複習中的一大挑戰。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進度平均為6個課時左右,授課時間為16周。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古代史》選修、《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冊和《世界近現代史》上、下冊的基礎知識,並進行專題複習。
2、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中的歷史基礎知識,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教學,注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4、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新課程,不斷關注高考動態,紮紮實實抓好本屆高三歷史複習工作。統一複習計劃,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各項評析工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努力勵志網/,力求完成各項指標
五、總體措施:
1、加強集體備課,將其落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形式。就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有關重點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的選擇、用什麼方式呈現給學生加強合作研究,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2、認真搞好試卷評講課。針對高三後一階段訓練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試卷評講課的功效關係極大。每次訓練做到有練必批、有練必評。讓學生在訓練中感悟命題的意圖,明確複習目標;引導學生分析每一個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評講後的追蹤訓練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切實提高綜合訓練的效率。
3、精選、精練、精評。在廣泛蒐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難題、偏題要放棄。而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並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紮實搞好提優補差工作,對歷史單科偏差的同學要個別輔導,對不同層次同學要分層指導,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5、最後階段複習要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線索基本結論以及階段性特徵。迴歸課本,注重對知識的查漏補缺。
6、掌握學科內及學科間知識的聯絡。整合知識模組,多角度思維,強化知識的遷移能力。
4
一、指導思想——三個“明確”
1.明確複習依據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綜合》、四種版本的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檔案根本大法;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考試說明是備考複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別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較,相互借鑑使用,在使用時要求同存異。
2.明確命題導向
新一輪課程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教育部有關領導就明確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來推動課程改革。可見高考命題思路也要緊跟課程改革,努力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這使得新課標下的高考呈以下特點:
第一,基礎性。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追求非結構類知識的廣度,更加重視對結構類知識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山東省的文綜試題的考查表現在知識考查的基礎性,絕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基於主幹知識的考查,著重考察學生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思維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新材料或關鍵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樓閣,它離不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承載作用。
第二,歷史性。指的是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歷史事實”來實現,而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歷史不同於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歷史性”,這體現在貼近現實、不避熱點。注重試題的現實性不是簡單地考“熱點”,簡單地圖解歷史,而是通過考點的選擇體現當今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和整體走向,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並以此來考查考生學習過程與方法。如試題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幣”“中美關係”“社會保障”等問題。
第三,人文性。就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指向現實,具有現實性;指向學生的成長,尤其是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薰陶的基礎性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取材生動、親切,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考查也屢屢出現,如對“服飾”“民族關係”等問題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知識,倡導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程標準所倡導的。20xx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如第12題對根據地示意圖的判斷等題。
第五,地域性。各省單獨命題,體現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試題的重要特徵。各省自主命題注意以地方相關的歷史知識為背景創設情境,為考生營造了一種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20xx年各省試題中有明顯的體現,山東卷第29題以山東在中國、世界的地位為主題。
3.明確內容進度
1複習內容
必修內容: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必修Ⅱ《經濟成長曆程》、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選修內容: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Ⅲ《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等。
2複習進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課時複習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課時複習必修Ⅱ《經濟成長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課時複習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課時 複習選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單元、綜合模擬試題,檢驗、鞏固一輪複習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輪複習。
20xx年5月 三輪複習。
二、複習程序——三輪要求
1.第一輪複習
1時間安排:20xx年7月21日-20xx年2月。
2複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具體要求
第一輪複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為全面而準確地記憶打下可靠的基礎。從新的高考改革趨勢來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紮實全面。一輪複習是在新課學習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點、歷史線索、歷史技能進行提高和昇華。其主要目的是理清歷史線索,在此基礎上把握階段特徵,紮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不論平時多麼熟悉課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因為:①以前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全盤的通讀有助於整體掌握知識。②全盤的通讀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視的環節或死角。③懂得的東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帶著疑問去通讀,有助於深刻領會課本內容。
以課時為主要學習方式,一個單元結束後要進行單元總結與測試,每個模組結束後要進行模組過關測試。
第一輪複習方式採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絡,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
第二環節——講聽: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並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充套件,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複習結束後,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採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後,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組測試後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複習側重點在於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高中歷史新課程學習中的知識內容主要由具體的歷史史實和抽象的歷史認識兩部分構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內容:
第一,具體的歷史史實。具體、真實的歷史史實是構成歷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進行的具體活動組成的,因此,這類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就構成了具體歷史史實的基本元素,如《權利法案》、孫中山、《臨時約法》、君主立憲制、《相對論》等,掌握這些基本元素,是歷史學習過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務。
第二,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是通過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它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是通過歷史現象,分析其各種本質特徵,把握其整體和內在的聯絡。理解歷史概念:①必須清楚其含義,並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歷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發展和演變過程及影響。②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進行,要同歷史事實、歷史特徵、歷史過程、歷史結論結合起來,明確其因與果、現象與本質等的聯絡。如認識近代英國的政治結構就可以通過轉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國、近代法國、近代日本、近代德國和近代俄國等不同型別的政治結構,進而形成代議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歷史線索和規律。它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歷史現象內部本質性聯絡的反映,它包含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歷史發展階段的內在聯絡,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預測。歷史線索和規律是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思維形式,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歷史概念的判斷、推理而形成的一種認識上的昇華,如“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等。掌握歷史規律一般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歸納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實或例子,然後運用歸納的認識方法,從具體的史實或例子中提煉,概括出某種歷史規律。例如通過對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分析比較,可以得出“在一定歷史條件和國情下,改革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途徑”的規律。第二種是演繹法,即先了解某種規律的內涵,然後通過史實或例子對其進行論證或說明,從而使學習者認同或證明某種歷史規律的存在。但在運用演繹法進行規律的學習時,要特別注意歷史規律表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總之,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也屬於這一範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全”即複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絡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並不難,但考察很細緻,於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2.第二輪複習
1時間安排:20xx年3月-4月。
2複習思路:以專題知識為主,整合必修、選修模組,貫穿中外、聯通古今。加大對知識點與線的相關材料的閱讀理解,包括對各版本教材之間知識點的銜接,包括對歷史概念的把握、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觀點等。
3具體要求:
①專題的設計:專題設計形式要靈活,要服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可採取四種類型:即線性專題縱向專題、時段專題某一特定時期,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等、問題專題以某一問題為中心,包括熱點專題、地域專題如環渤海地區等,專題的設計既要突出歷史主幹知識,又要注意重點、熱點問題,可縱可橫,可大可小。
②二輪複習可採取四步複習法
第一、“知識歸類”:把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歸類到專題中。這種歸類決不是所有相關知識的簡單羅列,關鍵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啟後作用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組成知識網,以體現專題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
第二、“分析比較”:在專題史實的歸類完成之後,著力分析專題的特點,要選擇與本專題相關、相近的問題包括本專題與地理、政治之間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比較,加深理論認識,從微觀上升到巨集觀,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單科上升到綜合,以準確、完整地把握專題的特徵。除此之外,還應該選擇一些相關的高考試題或典型的模擬試題,尤其是近幾年的跨學科試題,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對專題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複習鞏固”: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計劃地複習專題內容,包括完成二輪複習資料、複習專題相關的教材,準備專題考試。這一過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要求,例如記憶二輪複習資料的有關史實,閱讀教材的規定章節,完成教師佈置的練習題、思考題等。
第四、“測試和講評”:每次考試的時間根據需要確定,一般以一節課為宜,也可兩個專題合在一起進行考試。“講評試卷”的前提是教師要認真批改試卷,通過批改試卷發現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學生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據此決定講評的內容和方式。學生失分一般有四種情況:1知識欠缺;2能力欠缺;3審題失誤;4技術失誤如圖錯選項、寫錯年代,錯別字等:教師應對症下藥,結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錯題深入分析,使學生從深層上弄清楚失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以免重犯。
講評時尤其要注意總結解題方法,培養解題能力,同時要強調答題的步驟、技巧和格式。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能力,教師應該經常進行審題訓練,可設計一些問題,只要求學生回答解題思路、方法和答案要點。這種訓練費時少,效果好,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值得提倡。
3.第三輪複習
1時間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輪重點放在熱點複習,安排四次模擬訓練。在廣泛蒐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而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並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5
根據xx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課改省份特別是xx、小學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結合新課標下高三歷史教學的現狀,特制訂高三歷史複習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求真務實,探究適合我校學生的教法與學法,落實好新課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礎夯實與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爭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二、複習依據
1、內容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xx卷文科綜合》考綱、人教版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檔案;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主要素材;考試大綱是備考複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題
新課改下的高考是正確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體現高中新課程改革精神與理念,反映高中新課程方案的特點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
20xx年是xx省新課改後的第一年高考,因此應認真研究其他新課改地區的高考試題特別是xx、xx等地,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知識,引導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從而在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達到有機的統一。
三、複習方法
1、時間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輪複習
2、複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主要任務:以教材為主,進行單元內小專題複習,夯實基礎,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並在此基礎上向深、廣度擴充套件,結合現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搞好單元過關,精選習題,精講精練,及時講評,並且每節課力爭留出時間讓學生記憶一些重點知識,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
4、方法:以課時為主要學習方式,單元內小專題式進行,一個單元結束後要進行單元總結與測試,每個模組結束後要進行模組過關測試。
採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絡,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並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充套件,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複習結束後,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採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後,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組測試後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複習側重點在於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也屬於這一範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全”即複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絡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並不難,但考察很細緻,於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四、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本學期本人任高三的歷史教學工作,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