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學科滲透德育案例

  小學低年級學生可塑性強,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最佳時機。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一年級語文學科滲透德育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篇1

  語文科由於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蘊藉的鮮明人文特徵與深厚感召力而具備了獨厚的塑造人的精神這一獨特功能。“文道統一”,學文與悟道應同步進行,教育不僅是為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師,我們應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的滲透。

  一.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學生語文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指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要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優良品德。”“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瞭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這些指示指明瞭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各科教學都應遵循,語文科當然也不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有明確的要求。

  二.語文人格教育

  語文人格教育,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培養,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活動。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德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因素。語文教學中的邏輯思維有助於優化學生人格中的認知結構,語文教學中的倫理道德因素,有助於優化學生人格中的倫理結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內容有助於優化學生人格中的審美結構。確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結合作文教學能夠培養健康、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參與閱讀規律的研究,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三.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教育也是語文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個人心理素質,指個人意識傾向和各種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性的總和,即個人心理面貌,學生的個性心理素質主要有三個方面: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能力因素,注意、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心理傾向和能動性的因素;性格、氣質等心理特點的因素。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想象和思維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注意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要為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作努力。

  篇2

  本學期我班德育工作認真按計劃進行。開學初,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安全宣傳教育認真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及“小學生十不準”對學生進行安全、紀律、法制、思想品德、環境文明禮貌等教育,使學生從開學起就有一個良好的開始,除了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及日常行為規範教育,我班還對學生進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規訓練

  學校生活,要求孩子們樹立嚴格的集體和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經過反覆訓練,也不一定做到。因此,從開學起,我便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回答問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都做了明確要求,然後進行反覆訓練,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讓他示範給大家看。有的同學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不厭其煩、多次反覆,直到做好為止,不能因為錯了一次而批評,應真誠地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去做好。

  二、堅持正面教育,寓教育於講故事之中

  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育,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哪怕是最頑皮好動的孩子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我就抓住了這一好奇心理特徵,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給他們講“聞雞起舞”的故事,使他們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孩子們在一起,難免有打鬧、吵架的現象發生。為了培養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精神,我常根據班內發生的具體事例編成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

  三、聯絡實際,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聯絡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個別學生對別人的東西鉛筆、彩筆之類較感興趣,趁別人不注意時,就順手牽羊。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給他們講講,然後說,有的同學可能錯裝了別人的東西,在自己的書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錯裝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師這來,結果有個同學紅著臉交了上來,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故意的,請老師和同學們原諒!”頓時,掌聲齊起,最後讓大家討論,都說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並且拾到東西要交公。通過這一事例,同學們辨明瞭是非,自這次班會活動之後,班內拾物交公的同學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揚為主

  愛聽表揚是兒童心理特點,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學生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 ;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也都擺放整齊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同學便會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揚有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評。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後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於表揚之中。這樣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用語;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

  六、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轉化後進生是班主任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認為對後進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視,感情上不厭倦,態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對差生一片真誠地愛心,去叩響他們的心靈之門。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比如,在課堂上不要緊緊盯著優等生,要多給後進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舉手發言,及時給予肯定、獎勵,使他們也能自信地面對學習。課外積極輔導,多與家長聯絡,爭取家校聯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促進班級的整體發展。

  在這學期中,我與學生在一起,覺得日子過得真快,雖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的高興、忙的開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加努力工作,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級躍上一個新臺階。

  篇3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至理名言讓我受益匪淺。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刻體會到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的要求,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那麼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拼音教學中滲透德育

  拼音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此時我們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音方法和拼讀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漢語拼音教學避免相對抽象和枯燥,無形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把握住了對初入校門的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時機。記得在學習“j、“q”、“x”和“ü”相拼,“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時,正當我準備歸納時,一小女孩舉手站起來說:“小ü看到j、q、x,挖掉魚眼還念ü”,說是在學前班就會了。此時,我沒有簡單的否認或置之不理,而是詢問:“小魚兒可不可愛?你喜歡它嗎?”“你忍心傷害它嗎?”大家互相一說,都認為“挖掉魚眼”太殘忍了,不能這樣。於是我們修改了句子:“小ü小ü有禮貌,見了j、q、x就脫帽”。小朋友們不僅掌握了枯燥的規則,也上了一堂愛護小動物、待人要有禮貌的德育課

  二、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幾乎每堂課上都要周而復始地識字寫字。在識字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很重要,同時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過程,如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我會讀”中關於“打”字的教學。我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這個字的讀音,分析了這個字的字形。然後問,你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能組詞嗎?學生便積極地舉手發言,有一人組了“打人”,其餘紛紛跟著說“打架、打罵、打死、打倒”等等,我一看這勢頭便反問了一句:“這些詞說得不錯,但我們能隨便打人、打架、打罵別人嗎?你們還能組其它有表示打這這個動作的詞語嗎?”在引導下學生很快組成了“打球”“打水”“打魚”等詞語。低年級學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必須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識字教學簡單而又枯燥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對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小學階段的課文含有許多育人的素材,我們必須依據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適時、適地、適當地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等,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一年級下冊第三組專題教材,要讓學生懂得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激發對地球大家園的熱愛,意識到肩負的環保責任,養成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實踐活動。學習第五組專題教材,瞭解靠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終於喝到水的烏鴉,知道古時候有位沉著冷靜、當機立斷的司馬光,認識善於思考、想出稱象妙法的曹衝。使學生認識到遇到困難要積極動腦思考,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則是一種創造。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創造,讓智慧的火花點燃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四、在看圖說話教學中滲透德育

  指導小學低年級孩子看圖說話,是作文訓練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小學低年級孩子認識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良好途徑,更是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無論什麼樣的孩子,他們在寫作入門階段都要經歷看圖說話、寫話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可指導學生根據圖片,結合說、寫這兩個重要環節從小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思想的教育。如《找春天》,教師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左到右進行觀察。學生掌握了以上的觀察順序,一經圖畫出現、就能通過思考,有選擇地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教師在此時滲透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通過《該怎麼做》這組圖的教學,學生既掌握了看多圖說話的方法,又在看圖說話中受到了“知錯就改”的教育。

  五、拓展語文教學活動的空間,有意識的啟發誘導。

  在教學過程,我堅持從報刊、雜誌、電視中積累故事、童話、寓言、小說,結合語文教學,向學生有意識的滲透,啟發誘導。如結合玉樹地震、雲南旱災,向學生講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開展“獻愛心,捐送一瓶礦泉水”活動,從而使學生了解社會,體會到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溫暖,進而對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此外,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還可以採用講故事、演課本劇、小品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參與德育滲透教育,不知不覺受到啟發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