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讀書筆記

  囫圇吞棗告訴我們做事要精細,而不是馬馬虎虎。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寒假裡,我讀了《囫圇吞棗》這篇成語,讓我有許多感悟。

  這個成語寫了古時候有一個人,向一位老醫生請教吃什麼水果對身體最有益,老醫生對他說:“水果各有各的特性,但吃多了,也會帶來害處。”這個人說:“我有辦法,一舉兩得,那就是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棗子可以整個吞下去。”老醫生聽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樣囫圇吞棗,也沒嚐到什麼滋味啊!”

  成語讀完了,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學知識如同吃東西,要細嚼慢嚥,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成為身上的營養。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認真仔細學好各科知識,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瞭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這樣才能記得更加牢固。

  篇二

  囫圇吞棗就是把棗兒整個兒吞下去,常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哎,我就真的遭遇過囫圇吞“棗”的意外,之後……還是聽我慢慢道來吧!

  記得那時我讀學前班,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鄰居家的大叔身體不太好託爸爸買了兩斤棗子,爸爸讓我把棗子洗乾淨給大叔送去,洗著又大又紅的棗子,一股濃郁的棗香味兒撲鼻而來,我不禁想:等會兒我得嘗一嘗,反正拿他三、四個也不會被發現的。對!就這麼定了。

  洗好棗子得意地盤算著走出家門,就被媽媽叫住了:“路上可不要亂吃哦!”“知道了。”我不耐煩地答應著。嘴上這麼說,心裡可在想:不吃?那才是傻子呢!我可得多吃點。在走廊上,望著紅彤彤、水靈靈的棗子饞得我直咽口水,不由得把棗子拿到鼻前聞一聞,真香呀!於是趕緊躲在兩家都看不到的地方,開啟袋子,抓起兩個棗就往嘴裡送。“真好吃!”邊吃嘴裡還邊誇著,不一會兒,兩個棗子就“安置”在了肚子裡,忍不住又抓起第三個剛往嘴裡送,“姍姍――快去快回啊!”我一聽是媽媽的聲音,嚇了一跳,以為被發現了,連忙狼吞虎嚥,突然,一心急囫圇吞“棗”全嚥下了肚。

  糟糕!我聽大人們說過,吃了核仁會長出樹來。哎呀,會不會馬上就長出來呀?長出來可怎麼辦啦?我越想越著急,告不告訴大人呢?我可不想長出樹來,於是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哈哈大笑,隨後又皺了皺眉頭:“活該!誰叫你去偷吃人家的棗子,還不快去向大叔道歉?”我想:什麼?道歉那不是太沒面子了嗎!死活也不願去。媽媽板著臉說:“不承認錯誤肚裡就會長出樹來看你怎麼辦?”我一聽急了三步並兩步跑到鄰居家,猶豫著推開門,怯生生地說:“大叔,我錯了,不該偷吃你的棗子。”沒想到大叔並沒有批評我,只是親切地說;“要吃就給大叔說呀。”說完順手抓了一把棗子給我,我連忙推開叫起來:“我不要!吃了肚子裡會長出樹來!”大叔摸著我的頭說:“不會的,你是誠實的乖孩子呀。”頓時我覺得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想起這件事心裡還不好意思咧,你們可別學我那樣“囫圇吞棗”哦!

  篇三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囫圇吞棗。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自作聰明,在學習上不加分析、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 我們學習的時候可千萬不能囫圇吞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