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旅遊攻略

  西千佛洞因位於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約35公里,開鑿於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於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於敦煌莫高窟,最晚也於莫高窟同一時期。

  :

  門票:40元

  開放時間:08:00到17:00

  地址: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

  交通:可從敦煌市區乘坐計程車前往西千佛洞。

  購物:敦煌素有瓜洲之稱,盛產各種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充足的光照造就了高品質的李廣杏、紫陽桃、鳴山大棗、陽關葡萄、沙瓤西瓜、白蘭瓜、黃河蜜瓜、冬果梨、蘋果等。遊客食用後讚歎不已。為了滿足遊客攜帶需求,近年來敦煌研製開發了果脯系列產品,人們總願意帶些乾果製品饋贈親朋好友。

  住宿:敦煌莫高賓館酒店開業時間1990年10月,2005年2月區域性裝修,樓高6層,共有客房總數84間套,標間面積15平米。酒店距市中心0.5公里,5分鐘車程;距火車站105公里;距機場15公里,20分鐘車程;距長途車站0.5公里。

  美食:青竹一條,一斤多點。起一半魚身切片,上漿。菜心取莖,魚片卷在菜莖上,淋點醬油,上鍋蒸兩分鐘,大火勾芡淋上熱油。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迴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西千佛洞簡介

  在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靜靜陳坐千年,伴著夕陽看黃沙,化作往事塵埃。[1]

  西千佛洞Xiqianfodong Caves位於敦煌市區西南35公里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現存洞窟16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只有其中9個窟可以觀賞,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北魏洞窟第六窟中心柱東面座下有佛門弟子曇藏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寫的發願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辨認,這一北魏時的手書真跡,極為珍貴,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結構

  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於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裡的陡崖深壑上有濃廕庇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組成

  西千佛洞現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儲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儲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盤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歷史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迴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