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煮梅有哪些習俗及由來
芒種這個時節南方有煮梅的習俗,這是為什麼呢?芒種煮梅是怎麼來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芒種煮梅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芒種煮梅習俗
南方芒種時節有煮梅的習俗。梅分觀賞的花梅和食用的果梅。果梅為薔薇科李屬prunusl.植物,花較小,果亦稱青梅、梅子、酸梅。原產中國,是亞熱帶特產果樹。在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不僅具有食用價值,還有一定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的營養保健功能。每年的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這也正是一段陰雨連綿的日子,故有“梅雨”的說法。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時氣候開始炎熱,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在飲食或烹調菜餚時加點醋,不但可增加風味,且有保護維生素c及殺菌功效。
芒種其他習俗
芒種的習俗1:迎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芒種的習俗2:掛艾草
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稱。古時門楣懸艾草,為的是驅趕蚊蟲。又因為此節氣正逢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前後,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藉以避邪驅毒。所以,古時又稱五月為“蒲月”。
而此節氣中的習俗,便大多與端午節慶混為一體。俗諺說:“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說端午節後,才真正人夏天。
芒種的習俗3: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的習俗4: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的習俗5:開犁節
浙江省雲和縣有“開犁節”,在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芒種節那天舉辦。在雲和梅源一帶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為同情人間饑荒,偷偷播下草籽,但結果導致野草瘋長拯救了牲畜,而農田被野草淹沒使農人無法耕種,上天為了懲罰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開犁是雲和梅源一帶山區農民啟動春耕的時令體現,過去把“開犁節”叫做“牛大王節”。
芒種的由來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每年在6月6日或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
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裡。